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养老服务社会化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3735字

  一、养老服务社会化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从字面的意思解释,可以理解为基于老年人因其年老而导致的身体各项机能退化或基本丧失,而产生的需由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互动。当然,养老服务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养老服务可理解为字面意思,即指老年人因为年老导致的身体各方面机能退化,或者丧失生理机能而产生的,需要依赖别人提供的生活照料服务;而广义的养老服务涵盖的更多,它不仅包括生活照料,还包括精神慰藉服务、社会参与服务[15].本文所谈到的养老服务就是广义的养老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满足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必要生活服务。养老服务由基本养老服务和非基本养老服务这两部分构成的。基本养老服务通常是指国家以使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有所保障为目标,而为其提供的通过国家财政、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方式作为支付保证的各项基础服务;非基本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公民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需求而由国家或社会机构提供的各项收费服务。我国是一个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财富还排在世界的后列,加上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老年人最关心、最现实、最基础的养老服务需求,遵循基本社保原则,加快实现基础养老服务的脚步,同时随着当今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高质量非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极为迫切,国家要兼顾非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为老年公民提供高性价比的养老服务,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2.养老服务社会化

  养老服务社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来说的,通常指通过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方式,由政府、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主体来参与,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以达到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是通过养老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同时社会化来实现的。从广义上讲,社会化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各方面保障,以及制定的相应制度等,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讲的;而狭义上讲,社会化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日常照料、精神慰藉、专业护理等服务,当然也包括围绕这一系列的服务所形成的制度和设施等[16].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目的是构建以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方式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方式及其他养老服务方式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3.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由国家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度等引导性政策、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家庭提供养老场所三方面共同构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其实就是将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综合到一起,和传统的老年人在家养老是有所差异的。从目前来看,未来中共的养老方式肯定会发展到居家养老这个方向,而且目前发达国家九成以上的老人都会选择居家养老。我国由于在社会保障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老年人还是选择在家养老,靠家庭成员的照料为主,目前居家养老这种方式正随着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进程在慢慢的普及过程中,近年我国兴建了大量社区中的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选择。

  4.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以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为生活平台,按期交纳规定费用,从而为老人提供专门性吃住安排、护理照料、休闲、精神抚慰等服务[17].统的养老机构给我国城镇居民"四二一"家庭结构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老人,机构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其缓解。

  当前,同时相对缓和家庭成员与老年人间的代沟与矛盾,而老年人可以入住养老服务机构享受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并与同龄老人相互沟通交流,这样呢,老年人的身体也健康了,心理也健康了。机构养老的成长是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也是福利社会改革的一个具体体现,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的就是老年人,无论他是能够自理的老人还是不能自理的老年都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新兴的理论,是以美国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B. Denhardt)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提出的,他们的理论基础就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并未对之前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全盘否定,而是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起到了一定作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的是在以广大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关于公共行政所扮演角色的一套理念。它主张用一种新服务模式来替代主导行政模式,新的服务模式是以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主基础的,而旧的行政模式完全是基于经济的自我利益[18].就是说新公共服务的目的就是建立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将公民放在整个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中,强调政府角色与以往有所不同,他的职责是为了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而非为政府职掌方向。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的是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价值,推崇的公共服务宗旨。新公共服务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公民民主权重视到位,对公共利益的服务意识认识到位的理论框架[19].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仍处于改革转型期,如何建设结构合理、职能科学、廉洁为民、人民满意、重视效率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当今和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所以说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推崇的服务理念对于我们建设政府--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 20 世纪 70 年代逐渐兴起开来,主张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多元供给,摆脱给政府造成的福利负担。英国的罗斯早期对多元福利模式进行过阐述,他认为社会福利来自三个部分,即国家、市场和家庭,三部分各自承担自己的养老责任,任何一个单独主体都无法提供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将养老服务的功能得到发挥,这三个主体并成为"福利三角"[20];偶尔森提出"三分法"[21],即国家、市场和民间社会;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了"四分法"[22],在社会福利主体中加上了社区,并逐步完善了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也称混合福利理论)。不管是"三分法"、"四分法",强调的都是福利来源的稳定性,并且可靠。福利多元化理论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指导,主张以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政府将改变,即改变传统的福利单一供给制度,政府角色发生转变,成为了福利服务的购买方、仲裁方和规范方,政府行为从粗放型大一统的建设转变为益智类细致型的规范和促进,全社会对福利供给的参与度提高了,多方主体之间的配合得到协调,形成合力,一起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属于行为科学理论的,他认为人类需求从最基础到最高层可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五类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较低等级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感情需要,这些是通过外部条件来解决需求就可以达到满足的;而更高级别的需求就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通过内部因素中的这两者才能达到满足,更何况一个人对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办法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即各种层次的需求,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做到经济赡养、满足老人得生理、安全需求这些物质方面的养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提供,使老年人得到认可和尊重,感受到来自亲人和邻里的爱;当然文化方面的养老需求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老年人晚年应当尽可能多的享受积极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成果,并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来,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长、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的较高目标[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