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构建国际化导向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评估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18 共767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国际化导向高校人才引进政策评估
【第2部分】上海高校国际人才引进政策评析绪论
【第3部分】国际化导向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概述
【第4部分】上海高校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分析
【第5部分】 构建国际化导向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评估机制
【第6部分】高校国际人才导入政策评估结论与参考文献

  4 构建国际化导向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评估机制

  4.1 建立政策评估机制的逻辑框架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环节十分复杂,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兼顾和预见所有的因素和细节,即不存在完美的政策。所以我们有以下结论:任何政策都存在改进和完善可能性。由于政策本身的复杂性、相关人员认知的局限性、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政策并非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可以产生诸多非预期影响、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甚至坏的影响。因此针对政策运行的整个过程的评估非常有意义。

  政策评估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①由于不可能有两个评估活动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政策和背景,因此不存在通用的、万能的评估模式和方法。参与评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与评估目标相匹配的方法。②基于对政策评估的含义及理论的理解分析,本文认为政策评估是: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对政策(系统)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实施效果的全方位的综合考评,并给予评价、判断和总结的行为活动。在政策评估的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目标和评估现状,在对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选择和取舍的基础上,对评估对象在某个阶段、几个阶段或整体进行单次、多次或持续的评估。

  

  评估标准是对政策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估的参照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是政策评估的最核心的内容。各国研究者对评估方法的研究有很多,相继出现了多种评估方法,但归结起来每一种评估方法都与评估理论的发展分不开,其核心方法都与评估理论的发展阶段特征相对应(测量、描述、判断、协商)。需要指出的是,实践表明评估方法中测量、描述、判断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第四代评估理论与前三代评估理论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其侧重点不同,适用于不同的评估阶段、不同的评估目标和不同的评估客观现状。任何一种评估理论都有其优缺点,没有任何两个评估对象是完全相同的政策和相关背景,所以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一种或几种理论作为依据,制定合适的评估标准,选择与评估目标相匹配的评估方法,综合地作出评估结论。(见图 4-1)

  4.2 高校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的评估机制构建

  4.2.1 针对政策制定的过程,从形式维度评估

  4.2.1.1 构建民主性、多元利益平衡性、系统性的评估标准

  公共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公共性,公共政策具有强大的分配功能,政策的其它功能得以实现往往基于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比如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制约功能、管理功能等。政策所分配的资源既包括钱、物等有形资产,也包括权利、机会等无形资产。①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最大限度的体现最多数的利益。同时, 我们必须注意,政策在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的某些利益受到损害。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须通过配套政策将利益再分配,或者通过适合的方式给予那些受损群体以合理的补偿。①在对国际化导向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的过程,从形式维度进行评估时,应更加关注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多元利益平衡性和系统性。

  

  1) 民主性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必然会形成各种利益团体或群体,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就必须让不同利益群体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使之有参与权和公平的话语权,使对政策方案的期望和认可程度在差异的各个利益群体之间,通过对话、协商、妥协,最终达成协调一致,使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2) 多元利益平衡性

  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个定义可以看作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经典表述。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有生存方面的的、安全方面的的、被尊重方面的、自我实现方面的,利益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精神的和物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的总和。国内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基本上是围绕利益而展开的,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只有使每个人的利益至少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实现,才是现实的公共利益。①那么,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就要关注:是否关注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否考虑到了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将政策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通过公共利益的实现促进个人利益的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多元利益的平衡。

  3) 系统性

  本文第三章通过分析得出上海高校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因此在对该政策制定过程进行评估时就不能忽略系统性特征因素,需要制定与之相符的评估标准: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是否与其他的相关政策相协调?是否权衡了主流政治思想和社会规范?对所述这些因素等进行标准细化,以评估出政策的系统性的优劣。

  4 构建国际化导向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评估机制

  4.1 建立政策评估机制的逻辑框架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环节十分复杂,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兼顾和预见所有的因素和细节,即不存在完美的政策。所以我们有以下结论:任何政策都存在改进和完善可能性。由于政策本身的复杂性、相关人员认知的局限性、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政策并非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可以产生诸多非预期影响、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甚至坏的影响。因此针对政策运行的整个过程的评估非常有意义。

  政策评估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①由于不可能有两个评估活动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政策和背景,因此不存在通用的、万能的评估模式和方法。参与评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与评估目标相匹配的方法。②基于对政策评估的含义及理论的理解分析,本文认为政策评估是: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对政策(系统)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实施效果的全方位的综合考评,并给予评价、判断和总结的行为活动。在政策评估的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目标和评估现状,在对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选择和取舍的基础上,对评估对象在某个阶段、几个阶段或整体进行单次、多次或持续的评估。

  评估标准是对政策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估的参照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是政策评估的最核心的内容。各国研究者对评估方法的研究有很多,相继出现了多种评估方法,但归结起来每一种评估方法都与评估理论的发展分不开,其核心方法都与评估理论的发展阶段特征相对应(测量、描述、判断、协商)。需要指出的是,实践表明评估方法中测量、描述、判断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第四代评估理论与前三代评估理论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其侧重点不同,适用于不同的评估阶段、不同的评估目标和不同的评估客观现状。任何一种评估理论都有其优缺点,没有任何两个评估对象是完全相同的政策和相关背景,所以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一种或几种理论作为依据,制定合适的评估标准,选择与评估目标相匹配的评估方法,综合地作出评估结论。(见图 4-1)

  4.2 高校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的评估机制构建

  4.2.1 针对政策制定的过程,从形式维度评估

  4.2.1.1 构建民主性、多元利益平衡性、系统性的评估标准

  公共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公共性,公共政策具有强大的分配功能,政策的其它功能得以实现往往基于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比如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制约功能、管理功能等。政策所分配的资源既包括钱、物等有形资产,也包括权利、机会等无形资产。①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最大限度的体现最多数的利益。同时, 我们必须注意,政策在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的某些利益受到损害。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须通过配套政策将利益再分配,或者通过适合的方式给予那些受损群体以合理的补偿。①在对国际化导向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的过程,从形式维度进行评估时,应更加关注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多元利益平衡性和系统性。

  1) 民主性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必然会形成各种利益团体或群体,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就必须让不同利益群体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使之有参与权和公平的话语权,使对政策方案的期望和认可程度在差异的各个利益群体之间,通过对话、协商、妥协,最终达成协调一致,使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2) 多元利益平衡性

  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个定义可以看作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经典表述。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有生存方面的的、安全方面的的、被尊重方面的、自我实现方面的,利益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精神的和物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的总和。国内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基本上是围绕利益而展开的,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只有使每个人的利益至少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实现,才是现实的公共利益。①那么,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就要关注:是否关注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否考虑到了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将政策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通过公共利益的实现促进个人利益的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多元利益的平衡。

  3) 系统性

  本文第三章通过分析得出上海高校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因此在对该政策制定过程进行评估时就不能忽略系统性特征因素,需要制定与之相符的评估标准: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是否与其他的相关政策相协调?是否权衡了主流政治思想和社会规范?对所述这些因素等进行标准细化,以评估出政策的系统性的优劣。

  4.2.1.2 评估模型选择: 利益相关者模型

  斯坦福研究院在一九六三年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①管理学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在政策评估的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都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实践中利益相关者不一定对所有问题都能持一致观点,一定会出现某一利益相关者群体比其他群体的影响力更大的情况。因此,评估的过程中需不断地调整原计划,使评估报告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利益相关者的想法,这样利益相关者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得出的评估结果才能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成为制定新的政策的依据。

  4.2.2 针对政策执行的过程,从目标达成(数据变化)维度评估

  政策目标是制定政策的起点,也是政策制定所要实现的终点。政策目标在政策的执行中具有指导、约束、凝聚、激励、辐射的作用。评估一项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政策执行后是否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4.2.2.1 构建数据变化分析评估标准

  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目标就是大量引进国际化人才,打造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师资队伍就是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和意识,有国际教育背景和跨文化教育背景的多元化、多民族化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的“引进”方面注意人员构成国际化、文化知识结构国际化和学缘结构国际化等因素。据此我们从目标达成的维度,对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进行评估标准的构建,通过数据的直观呈现和系统分析来进行评估。

  

  1) 直观参数:人才计划申报成功的数量及比例

  本文第三章经过梳理分析得出映射性是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突出特征之一。映射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引进政策中对引进人才的年龄、学术背景及学术水平与国家和地方各类人次计划相关要求的映射性。

  二是高校人才引进政策中对引进人才的要求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术职位的映射性。根据政策的这一特征,制定能反映其映射性的评估标准:成功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后被引进的人才数量及比例、直接引进的海内外人才入选各类人才计划数量及比例、成功从某项人才计划到入选更高人才计划数量、同时入选多个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的数量。

  2) 直观参数:师资队伍结构及质量

  师资队伍的结构是高校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基本组织结构。师资队伍结构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学位结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比例)、学缘结构(非本校获得学位的教师比例,均指博士学位)、年龄结构(不同年龄层教师比例)、职称结构(高级、中级、初级级职称结构比例: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助研)、专业结构(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一般来说,越是拥有较高学位水平、多元的学缘结构、合理的职称结构、均衡的年龄结构,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拥有海外博士学位师资比例和拥有海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是大学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系统地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访问等。依托国家的海外游学计划、国外科研资助、校内人才培训计划,为教师创造机会,以不断扩展国际视野、丰富更新知识体系、紧跟尖端科技和学术前沿问题。是否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大学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国际化师资队伍中拔尖人才的质量以及他们在国际同行中的声誉决定着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4.2.2.2 评估模式选择:目标获取模型

  目标获取模型即是将政策的目标作为评估时的首要标准,某些时候甚至是唯一标准。使用这种评估模型需要做出两个判断分析:一是政策产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二是政策产生的结果是否是该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实践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目标获取模型,其是一种最直观的政策评估模型,仅关注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评估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易于操作。

  4.2.3 针对政策执行的过程,从目标达成(政策效果)维度评估

  4.2.3.1 构建政策效果达成评估标准

  

  1)国际化人才培养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反映了高校在吸纳国际优秀资源过程中的开放性、竞争性和广泛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源国际化程度,主要通过留学生学位层次、规模和所占比例、来源国家分布情况来衡量。二是办学国际化,主要通过开发双语课程、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和国际公认的一流高校联合办学的情况来衡量。三是毕业生走向国际化,主要通过毕业生海外留学规模及比例、海外就业规模及比例来衡量。

  2)国际化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意味着高校教师队伍必须拥有国际化学术水平和竞争力。学科研究工作者必须走在世界科学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所属科学领域的最尖端、最核心、极具开创性的理论问题,能够有突破性的原创成果。可以通过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如全球公认的权威刊物《自然》、《科学》;获得国际影响力的大奖,如全球公认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获得国际高水准发明专利授权;拓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等方面来衡量。

  3)国际化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社会服务的国际化趋势如何也是衡量一个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在领先技术转移、政府高级别决策咨询、企业咨询等方面。通过专利出售、技术转让的数量、国际合作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为政府解决国际问题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为国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能力等来衡量。

  4)国际化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国际化趋势,也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国际一流高校的重要任务。首先,国际化的高校要成为交流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窗口。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而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引进来,更要把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其次,大学不仅是“知识汇聚的殿堂,人才培养的摇篮,文明传播的土壤,更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与创新者,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人文情怀和健康价值追求的各类人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从而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如上海交通大学以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推广汉语为己任,以共建孔子学院的方式,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

  目前,上海交大已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美国普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海外一流大学及教育机构合作创建了五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建设已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2.3.2 评估模型选择:综合评估模型

  综合评估模型是把政策分成前期准备、政策落实、取得成果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进行描述和判断。评估者需要描述各个阶段的目标和现实情况;在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判断。判断则要明确评估的标准,然后将目标--现实情况--评估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做出判断,得出评估结论。

  

  4.2.4 针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从政策效应的维度评估

  政策具有引导性,公共政策引导整个社会朝着公共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公共政策的引导既是行为的引导,也是观念的引导。从作用的结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既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

  由于现实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政策制定者就要运用公共政策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协调和控制,使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调和,使社会趋于和谐。②

  4.2.4.1 构建多元交互的评估标准

  一项公共政策实施后,除实现或某种程度实现预定目标外,也可能会出现超预期的、预料不到的或者是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政策评估者要全面客观的评价一项政策,就不能忽略这些因素。非预期的影响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往往不易被量化,但是这些影响对于决策者制定新的政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目标是大力引进高水平海外一流人才,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加快高校国际化步伐。在政策的事实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预期影响,比如师资队伍结构的变化、大学排名的变化以及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变化等,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非预期的影响。在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有些群体会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获益,有些群体的利益会直接或间接受到损害。比如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实施后,预期影响是海外人才受追捧,海外人才回国意愿增强,国内大学的大学生出国意愿增强;非预期影响是国内博士认可度降低,以致优秀生源流失,国内高校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受影响,而培养一流的学生应该是一流大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再比如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使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提升,具有更好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但是它同时也造成社会上盲目出国现象上升,使出国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对我国的现有教育体制造成冲击。

  

  4.2.4.2 评估模型选择

  侧面影响评估模型:把目标领域内产生的所有结果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预期良好的侧面影响、预期不良的侧面影响、非预期良好的侧面影响、非预期不良的侧面影响。侧面影响模型是针对这些因素的一种测量模型。

  

  自由目标评估模型:在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中的既不需要关注制定政策时预设的目标,也不用关注发起评估者的需求,只要求关注客观事实,不带有任何的预设的倾向性和目标性。评估者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大量的、多样化的、多角度的真实数据,而把最终运用价值标准形成总体价值判断的权利留给了最终决策者。由于不受预先设定的政策目标的制约,评估者的评估视角会更加全面,决策者做决策的参考数据也更加充足,可以促使决策者做更准确的判断。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