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市民诉求的内涵及其特点
市民诉求机制,具体是指加强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交流,增强与群众沟通,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公民所反映问题的机制;也是公民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表达自身需求和意见,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机制[5]。其特点表现为:
2.1 诉求的多样化
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诉求主体逐渐增多,公民需求呈多样化格局。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条件的影响,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无法实现完全满足。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 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 GDP 以每年接近于 10%的速度增长,GDP 增长近14 倍,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30 年来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虽然增长了 6.7 倍,但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甚至社会工资总额占 GDP 比重呈下降趋势,2007 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指出,1990-2005 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例从 53.4%降低到 41.4%,降低了 12 个百分点[6]。实际上,随着近两年物价的持续攀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缩水。社会的分配不均,老百姓手中的货币持续贬值、仇富心里的日渐加深,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漏病层出,以高房价绑架的各级 GDP 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并愈演愈烈,外在和内在压力迫使我们政府在纵向的改革上持续推进,利益格局的调整越来越深刻地触及到传统体制的刚性部分,越来越深刻地触及到与人民群众现实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
当政府推出改革发展政策措施时,可能会使绝大部分群众受益,但由于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不同,少数群众利益也有可能受损,各种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当今资讯高速发展并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以全媒体时代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每日的信息量呈爆炸式井喷,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渠道扩大、程度加深,这一切的变化和影响势必将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进一步引起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
2.2 公民诉求的内涵
建国以来,公众诉求主要涉及的是自身当前的利益矛盾冲突,多数是与自身直接相关的物质利益问题。如农村的土地承包和山林田界纠纷、城镇的房屋拆迁等等。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除了物质的需求外,其他方面的需求也被激活,小到用水、用电,大到城市建设规划、行业发展,诉求群体都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引起注意。呈现出物质诉求与政治诉求、权利诉求相交织的态势。
2.3 诉求群体的特点
受限于阶层、地域等,利益表达上存在“有利与不利群体”,相比一般人群,经济、政治与文化领域的高阶层人群基本享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各种表达渠道,他们往往善于抓住主要方面,能一针见血,找到弊政,提出可行意见,效果突出。相比于农村人群,城市人群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立体化、复杂化,其表达更加充分,更为直接,因此也造成了多年来他们在涉及利益分配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2.4 利益诉求的个体性
公民作为复合型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只要合乎法律,每一种声音都可以有其空间,每一种利益表达都有其合理性,每一次诉求都应有其回应,公民利益诉求呈现出不被代表的要求和倾向,个体利益的注重先于群体利益,在公民诉求的背后,对应的是诉求优先被回应,得到满足[7]。当多个公民诉求汇聚起来反映特定的倾向时,就需要我们政府的足够重视,时刻关注,使社会大部分公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在政府各项改革建设中体现以民为本的方针,在百姓与政府间构筑亲密的桥梁,让我们的政党更有活力、更加亲民。
2.5 利益表达的两个方面
在处理市民诉求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在尽全力解决完一个诉求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而这一个问题是我们处理该诉求的相反方面。如有群众反映小区周边菜市场占道经营影响居民休息,同时破坏了环境卫生,当我们下大力联合多部门将该菜市场搬迁后,许多群众又反映,搬迁后的菜市场给他们买菜造成了困扰,要走很远的路,上岁数的人不方便,买菜难问题又出现了。这种矛盾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公民表达的理性化和非理性化倾向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交替,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也是政府工作应该努力研究的方向,如何使诉求表达兼顾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让政府的政策措施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是值得认真思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