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改进和完善建成小区社区警务管理的对策
5.1美国、澳大利亚社区警务运作方式的经验与启示
5.1.1美国社区警务管理特点
19世纪20年代警察鼻祖罗伯特?皮尔提出“警察就是公众,公众就是警察”的理念。尽管美国社区警务工作是自下而上开展的,不同的警察机关在具体实施方面差异较大,但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认清角色,做好社区的服务工作
在社区警务战略中,警察和公众均有着双重身份。警察既是“社会守护神”,也是公众“服务提供者”。公众既是“受保护者”,也是警察的合作伙伴。美国社区警务要求警察深入到社区中去,组织社区全体成员与警察一道采取行动,尽量控制并减少影响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事情发生。如:在实施社区警务之前,美国康州纽海温市的偷盗汽车、吸食毒品和持枪团伙的问题最为严重,市民普遍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安全感,但因对警察持不信任态度,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意报警。1990年该市实施社区警务后,警察局把全市472名警察中的430人部署到社区着装执勤,从事社区警务工作,大大增强了市民的安全感和警察的亲和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犯罪率也下降了 50%以上。
二、注重预防犯罪,注重扫除“社区治安死角”
美国犯罪学家凯令和威尔逊于1982年提出了着名的“破窗户”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无人居住的空房子、路灯坏了无人修的街道、被丢弃的交通工具均是吸贩毒、抢劫和其他非法活动多发的场所。因此要注意清理、改善这类地方。美国社区民警就比较注重同社区成员一起识别并设法消除容易诱发犯罪的社区环境中的消极、不良因素。比如在黑暗的街道增设路灯、提高亮度,在路口、公路两侧或居民住宅墙上设置或张贴醒目的图案标志等。
三、实行责任共担,与社区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
美国警方和社会各个阶层已经达成共识:社区警务不是警察机关一个部门的事情,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共同维护好社会治安。因此,美国社区警务战略注重与社区以及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建立起牢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一起探索、制定并组织实施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方案。他们甚至还打破警务工作必须保密的传统,时常将一些犯罪嫌疑人的资料向社区成员公开,提醒居民注意防范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为警方提供一些破案线索。
四、将警务工作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充分发挥社区警察的主观能动性
美国社区警务战略要求警察根据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警务工作方式,并要根据每个社区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随时调整预防、打击犯罪的方案,每一阶段确定一类犯罪或者一个犯罪较为严重的地方作为预防和打击的重点,这样就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从点到面进行打击,还能发挥社区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少数种族群体”的工作
黑人群体、亚裔群体在美国属于少数种族群体。他们在社区中社会地位较低,因而容易受到歧视,也容易遭受犯罪嫌疑人的骚扰和攻击,同时他们中有一些人也因为过度自卑,容易因一些小事与社区其他群体产生矛盾。美国社区警务中就要求在这些“少数种族”较多的社区增加巡逻警察,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跟他们沟通交往,增进了解,减少误会。
5.1.2澳大利亚的社区警务模式
一、维多利亚模式的邻里联防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警方在引进了美国的邻里联防模式之后,根据自己社区的特点,成功进行改良,最后创立了一种名为“维多利亚”模式的邻里联防。这也是澳大利亚警方开展社区预防犯罪活动最富有成效的工作成绩之一。顾名思义,邻里联防就是居民在即将遇到攻击时,通过与邻居们的联合行动,保护他们财产和自身的安全,使之不受到侵犯或者将犯罪嫌疑人对其的侵害降到最低点。
这个模式不但可达成较好的邻里关系,互相照应对方人身安全或者对方家的财产安全,而且也使居民与警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友好。各州的邻里联防通常是应当地居民的要求由警方发起组织的。警方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负责人。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第一,邻里联防的基本单位是由相邻二三十户人家所在的街段。这种基本单位较其他国家的要小,便于这个邻里联防的执行与管理。第二,澳大利亚警方非常重视挑选基层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候选人的责任感是最被看重的,然后才是有无执法经验。第三,街道的负责人定期向居民分发一些资料,这些资料上登载有警方提供的当地犯罪活动情况,以及对预防被侵犯的措施。这些资料和给出的经验可供社区居民参考学习,对预防犯罪和预防被侵犯有一定的作用。[1]
二、社区反馈独具特色
澳大利亚警务工作在社区反馈方面的主要经验是设立了社区警务联络官。这些官员的工作职责是:同社区各组织和团体建立、发展联系;和当地的警察等建立联系,帮助他们能够进入社区开展工作,并协助向所在地区的高级警官提供对决策有用的重要情报。如: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犯罪的某些事件等;加强与媒体的关系,利用媒体报道社区警察的正面形象,提高社区警察在居民心中的地位。为了让这些社区警务联络员工作起来更为专业和高效,他们会被安排参加专门培训课程,如:沟通技能、信息收集与处理、礼仪以及其他特殊需要的训练。
三、扩大社会服务面,解决公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澳大利亚警方发现,如果帮助公众解决他们迫切关心的问题,就可以逐渐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民众提供专业和优质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扩大参与社区活动的力度;建立地区优先服务的标准;与社区及私人商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此外,群众反映的问题中可能与犯罪有某种联系,警方应及时处理解决。
5.1.3发达国家社区警务机制的特点
发达国家社区警务经历了相对较长的发展过程,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发达国家社区警务成功经验看,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警员工作社区化。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国外社区警务工作显着特点就是将警察工作立足于社区紧密开展,通过社区的工作来建立与居民的联系,并通过社区工作对犯罪的发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社区警务工作真正体现于社区工作之中,促使社区警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二是警务工作自治化。自治化充分发挥了社区警察的工作主观能动性,避免了纷繁无序的多项上级任务,同时依靠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力量,更好的与警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通过社区的自治力量作为治安防范的有效补充,有针对性的维护本地社区的稳定,控制犯罪发生。
三是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警察通过社区工作以及社区警务模式的建立,强化了警员与公众间的联系,在工作中注重警务工作的服务性,促进警察树立良好的形象,更加有利于警务工作有效的开展。
四是主动预防犯罪。国外警务实践证明,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的发生可谓现代警务中的首选之路,通过发现治安隐患以及刑事犯罪可能发生的萌芽状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患于未然,有效压降犯罪,并将以降低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机制运用于警务工作中,促使社会治安的稳定。
5.1.4成功模式给建设我国特色社区警务的启示
一、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模式警务前移、做强基层
西方国家警务模式主要围绕社会面动态特点,将警力合理布置于街道、社区等一线区域,而目前我国的警务模式仍处于静态管理之中,机关作风较严重,民警以管人者自居,一线实战警力不能满足需要。借鉴西方的社区警务模式,将警务工作前移,加强基层一线警力,将警力屯兵于街头,以主动开展巡逻、走访、调查的动态的警务工作模式代替静态管理的警务工作模式,提升民警发现案件线索、查获犯罪嫌疑人等工作的效能,全天候、全方位挤压犯罪的时空,将社区警务室建于群众身边,密切警民之间关系,形成警民共同防范、打击犯罪的良好据局面。
二、社区警务工作的方式原则和谐警民、强化共建
西方警务工作较发达的地区十分注重警民公共关系的建立,也十分重视和发展警民关系,因此西方的社区警务工作中服务性较明显,民众对警务工作的支持也先为突出。随着中国警务工作的不断改革,强化警民之间的关系,也逐步显得更加重要。但在实践中,由于“官本位”等特权思想的长期存在,警民共建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的思想,立足于社区,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获取群众的信任、支持。同时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分,社区民警要进一步深入群众工作之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的热情,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到社区警务管理之中,分析、查找、发现治安突出问题,排摸、查找隐藏在身边各类违法犯罪线索,真正从意义上体现警民的共建达到群防群治的工作目的,有效压降控制犯罪发生,争取群众满意。
三、社区警务工作的宗旨打防结合、预防为主
西方警务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查找、发现治安隐患,预防、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把犯罪解决于“萌芽”状态。而在我国的实际警务工作,其根本目的仍然是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破案率、捕诉率仍然是考核的硬性指标,而控案等指标则是软性任务,得不到足够重视,造成警力分布不均,防范存在较大的漏洞。此外,在实际运行工作中,防范与打击往往在公安工作中被片面的割裂开来,两块工作互相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和合理的有机统一,造成了大量警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导致了警力分布不均。只有进一步强化预防工作,牢固树立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理念,将打击与防范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有效防止案件发生,及时发现、消除治安隐患及突出问题,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稳定发展。
5.2改进建成小区社区警务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5. 2.1增强服务为先的意识,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社区警务是一种全方位的警勤服务,必须加重警务区的权责,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服务,这与我们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也是一致的。
一、建立社区民警驻区工作制度,全天候服务群众
一方面不断扩充硬件设施,延伸地铁线路,建设公交专用道,提升公共交通工具的速度;社区民警驻区工作制度,是指社区民警驻扎在自己所管辖的社区,全天候不间断地开展社区警务活动,实现社区警务工作方式由“经常深入社区”到“驻扎在社区里工作”的转变。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联系群众、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也能集中精力开展重点人口管理、安全防范宣传、矛盾纠纷解决等警务工作。在驻区工作中,民警应主动开展防火、防盗、防煤气中毒、防自然灾害、法律政策宣传等为民服务举措,进一步拉近驻区民警与群众的关系,提高群众信任度,提升群众满意度[1]。
二、经常深入社区,了解掌握及时信息
社区民警要经常人户了解具体的人口信息,及时更新社区人口资料。要做好社区的基础工作,“五勤”、“五找”、“五多”是全国‘‘优秀社区民警”李铭镩的经验体会,也就要求社区民警深入到每一户居民的家中,走进社区的每一家工厂、商店,多去找知情人了解线索,发现安全隐患,多去找规律,多看、多问、多听、多记一些以前没有留意或者没有收集的信息,最大限度地积累和更新资料。扬州市八大家社区民警陈先岩也是用类似的方法对社区内的人口、住房进行了管理,他被称为户口信息“活字典”。他自创“以房管人”的人口明细表厚如砖块,每一页写着一个门牌号码内的全部户口情况,即使人户分离,也一一记录在册。通过将住房与户口成员的年龄、住址、社会关系、现实表现、经济状况对应熟悉之后,对提高工作效率效果明显。
三、推行警务公开,树立为民利民良好形象
推行警务公开作为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民警首先要公开办理各项事务的基础上要切实做好热情礼貌、文明大方,耐心倾听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好社区居民的答复,通过定期防范措施、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社区民警的良好形象。其次要做好群众户籍登记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小区内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确保所有类人口登记编册到位、及时更新、服务闩常工作。最后要加深警民间的感情。就当前而言,要以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为载体,动员社区民警在社区内从实施过道灯光、防盗门、自行车棚等建设工程入手,为民办实事,贴近群众,从而增进公安机关与群众间的相互理解,融洽警民关系,达到推动社区建设的目的。公安机关也只有从自身职责出发,从公共安全的社会效益出发,把握民意趋向,为民大办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
5.2.2激发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警务工作的热情
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也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方针,严格遵循“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指导思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警民关系在总体上是和谐、健康的。
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警民关系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出现了一些为社会关注的警民冲突,有些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有许多方面,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既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公安机关自身的问题。公安机关自身的问题中,警民沟通机制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是重要方面。
社区警务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扎根社区、密切联系群众。它在加强警民沟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公安机关加强警民沟通的直接载体。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安机关执法环境R趋复杂,部分社区民警群众观点淡化、群众工作能力不强,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的现象有所显现,进不了群众门,与群众说不上话、交不了心,摸不准群众思想动态,不了解群众工作生活情况,导致警民沟通不畅,群众工作基础有所削弱。因此,公安机关在推进社区警务中,要注重发挥好社区警务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切实建立健全警民沟通机制,着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5.2.3完善培训制度,提高社区民警综合能力
一、选派警察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及军转干部加入社区民警
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公安理论知识,也进行了相关的公安实训、见习、实习等。这些为担任社区民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加之其文化素质较高,适应能力强,可塑性大。而军转干部在服役期间受过正规的训练,身体结实,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大学生和军转干部的加入能使社区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新老民警结合,专兼职民警结合,解决警力不足
年轻的社区民警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是他们往往因为经验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在考虑问题时缺乏前瞻性,在处理问题时候缺乏艺术性;而老民警往往过于依赖经验办事,不愿意学习或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
如果将新老民警结合起来,往往能够做到扬长避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专职社区民警带兼职社区民警,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工作,以师徒关系联系双方。同时也让一些兼职的查案民警真正接触到了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社区民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当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和社会诸多消极面的影响,民警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造成一些地方警察形象不佳,群众不满,警民关系紧张。而且社区警务要求民警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可能产生一些腐败现象,影响执法的严肃与公正。因此,公安机关必须经常对民警进行法制教育,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监督机制,保持队伍的纯洁,切实维护公安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对在岗社区民警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坚定他们执法的立场,牢固树立无私奉献的思想;通过专题讲座,使广大社区民警充分认识到社区警务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如何执行新任务。对于党员同志,还可以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民主生活会,严肃党的工作作风和制度,增强党员同志的组织纪律,让他们走到哪里都将成为值得大家学习的“一面旗峡”。
四、加强教育培训和岗位大练兵活动,切实提高民警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建立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健全管理体制,落实好培训经费,完善各项培训制度。力争使培训工作定期化、制度化、持久化,切实把民警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抓紧抓实,也可组织基层社区民警前往各大高校考察培训,结合所见所闻,交流体会。这样既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通过学习交流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培训上也可以采取网上学习的方式,要求基层民警广泛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素质。
五、加强考核,强化激励机制
一是通过减少、优化目标考核项目,充分发挥基层民警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他们开展工作的效率。二是实行与绩效挂钩、动态定级的考评机制。打破以往完全按职级拿奖金的固有模式,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采取“自评、互评、领导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每位员工的分数,再根据考评的成绩,按照排名拿绩效奖金或决定升迁还是降级。
三是重视基层社区民警,建立面向基层的选人用人机制。为了发挥基层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可规定民警提拔任用必须要有社区基层工作经验,了解社区警务的基本特点、工作方式,担任派出所领导职务的必须有在农村警务室工作两年或者在城市警务室工作三年的经历;担任市局领导的,要有在派出所工作的经历和良好基层业绩。四是将社区民警是否愿意深入群众工作以及是否擅长做群众工作作为考核社区民警素质高低、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在社区内组建一支评审队伍定期召开会议,一方面是征求他们对本社区各个民警的意见,便于发现优秀的民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及时发现社区民警在与群众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5.2.4优化考核制度,健全奖惩监督制度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衡量社区警务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与否、满意度高不高。社区警务面向社区、服务社区,导向就是向社区群众负责、让社区群众满意。社区警务要争取群众的参与、支持和配合,也必须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
科学考评机制,就是在社区警务的目标管理考核中,注重社会(群众、组织)参与,提高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强化社区警务对人民群众负责导向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作模式。
在“四大机制”中,科学考评机制属于评价标准和基本保障,是衡量警种联动、警民沟通、警社合作机制成效的基本准则,也是引导社区民警融入社区、融人群众,保证社区警务走上重服务管理和防范的良性发展道路的制度保障。科学考评机制主要包括考评主体、考评对象、考评指标、考评标准、考评权重等基本要素。其中,考评主体包括责任区内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居民代表;考评对象就是派出所和责任区民警;考评指标中社会评价指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是重要指标;考评标准是衡量考评指标的具体项目及等次;考评权重是考评指标和具体项目在总体考评中所占比重。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机制,目的就是要在推进社区警务过程中,改变公安机关自我评价的模式,建立有利于社区群众充分参与社区警务评判的考评制度,确保社区警务始终尊重民意、回应民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区警务监督的积极性,有效解决派出所对社区群众负责的问题。
5. 2. 5全面推行警务公开
推进移动警务系统建设。社区民警通过智能手机、警务通、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查询警务信息、采集基础数据、开展治安管理、处置交通违章等公安业务,社区民警就像一个流动的“社区警务室”,切实提升了单警工作效能和警务效率。做活应用,创新社区警务信息化运作模式。派出所民警的主要职责就是收集情报信息和社情民意。
信息化的优势,就是把过去社区民警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的孤立信息变成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的、综合研判的信息。围绕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警务信息采集、维护和应用工作机制,在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依托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对社区警务信息实行分色分类管理的模式,并初步确定了信息流转研判流程,确保将信息采集、维护和应用落实到社区警务的各个环节,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全面、鲜活的“源头”信息。
各社区或者各级公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网上警务室”,着重建设便民服务、网上预约、警方提示等功能模块,方便群众便捷地选择办理相关具体业务、了解近期全市的发案动向,学习掌握防盗抢、防诈骗等各类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办理往来港澳签注业务,并可以随时上网查询业务办理进度;坐在家里就可以网上办理驾驶证、行驶证、号牌补换领,预约驾驶员考试;提供网上查询二代身份证办理进度、网上认领被盗物品等。鉴于社区警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公安机关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小结经验,同时也需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促进和保证社区警务的顺利进行。
5.3扬州市建成小区社区警务的未来努力方向
社区改革中,作为服从和服务于社区的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必须调整社区警务勤务方式和运行机制,借改革机遇强化警务职能。针对社区警务的理论成熟程度和实践中的得与失状况,目前扬州市建成小区社区警务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调整。
5.3.1转变警务理念,牢固树立社区警务的战略思想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有效防范打击犯罪的根本点,换言之,社区警务工作则是当前公安工作的基本点,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性,以社区警务工作为根本出发点,配以治安、刑侦各警种力量协调配合,群众自治力量为辅,促进各警种积极参与社区警务工作,形成覆盖社会面的打防控警务体系。此外,社区民警要转变特权观念,自觉深入到群众工作,以群众为纽带,强化警民之间的合作,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警务资源,努力创造“社区治安,人人有责;全民参与,共同维护;共创平安,共享平安”的新局面。
5.3.2调整警务模式,科学优化社区警务的运行机制
一、重划责任区,调整社区管理划分
突破过去遗忘以街面划分责任区的状况,特别是改变以往简车、机械的以一个居委会为单位配置一名责任区民警的方法。尝试以区域特点,将所管辖范围内围绕区域的特征,特别是一些经过改造后的小区区域进行统一划分,针对划分后社区的状况合理配备相应的社区民警。
因此在社区改革中,首先要按社区改革的要求,重划民警管理责任区,调整责任区民警管理范围,具体做法有:一是量化社区民警管理的范围。可以针对每个社区中实际管理的人口数量、管辖地域面积以及治安状况复杂程度按照量化指标划分责任区,一个责任区可能只有不足一个社区,也有可能甚至出现多个社区,解决社区民警工作量不均等的情况。
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划分社区与责任区的关系。社区民警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一部分但是也是最基层服务民众的基础,社区民警要立足于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建设。作为社区的一份子,责任区民警可直接向社区进行工作汇报,协调、指导自保组织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和警务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民警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群众自治,形成防范合力
治保组织作为安全防范的有效补充,在社区安全防范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建立群众治保会尤为重要。
一是社区治保会的组织要求。社区治保会应由5 — 7人组成,治保主任应由社区分管治安工作的副主任或委员兼任,治保副主任根据社区内责任区的个数配备。责任区民警按块块责任制的要求指导本责任区治保组落实防范工作,并把防范力量落实到每个居民小组、门栋。
三、健全相关台账,提升管理效率
围绕新确定的责任区范围,建立、健全以社区、责任区为单位的被考核主体的各类管理资料台帐。
一是按社区顺序将责任区重新排序,并以责任区为单位进行考核。按照改革后社区的排列顺序,将各责任区进行排列编号,编号可采取8位码的方法编排,即区、街、社区、责任区各两位*2,统计既要与政府划分的社区一致,又要便于考核责任区民警。责任区的名称要冠以社区名称,同一社区有2—3个责任区的应冠以顺序号。以便于各类资料台帐的归档和微机代码的调整确定。二是按新确定责任区清理规范各类基础台帐。民警管理责任区划分确定后,要以派出所为单位,重点对四类基础资料按责任区进行清理规范:人口资料,包括户口底页、微机管理代码、寄口、暂口以及各类人口统计报表等;治安、特业、内保有关资料;人口档案以及国保基础台帐。三是认真做好各类资料台帐的交接手续。
完善和加强资料台帐建设是落实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分割合成的社区较多,责任区与原居委会管辖范围不一致,因此资料的重组任务量大,交接逐块进行,力求稳妥、有序。交接中应制作清单,建立交接手续,落实责任,确保数据准确,资料完整。
四、重建警务室(或工作联系点),调整警务运行机制
为了进一步贴近社区服务群众,在社区改革中,要以社区为单位,在有条件的社区单独设立社区警务治安室作为警区治保会以及社区民警、特派员的办公场所,社区警务室应公开有关警力职责任务,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积极配合社区工作。在正常情况下,社区民警每周在社区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0个小时,2个或2个以上责任区民警的社区,每个工作円应有一名社区民警轮流在警务室接待群众,解决群众需到派出所解决的事宜,(如咨询、调解、代办有关证件等),将服务,求助延伸到社区,做到居民家庭。
五、进一步调整基层勤务模式
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拓宽窗口民警一站式服务的工作内容和任务,承担群众申办户口、身份证、无犯罪记录证明等工作事项,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转办交接等制度,简化工作流程,避免社区民警的重复劳动。积极推行弹性、错时工作制、A、B岗工作制,充分利用“黄金三小时”、节假円、双休円开展工作,即每天中午12时至13时、傍晚17时至19时,以及节假R、双休円等群众在家的时段,开展上门入户。辖区治安较好、警情不多的派出所,推行社区民警不参加白天值班的模式,让社区民警携带对讲机,到社区开展基础工作,同时就近处理纠纷类警情。
5. 3. 3深化各项措施,全面实现社区警务质的飞跃
一、整合各项资源,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民众的支持、帮助。社区警务所依赖的资源都蕴藏在社区,必须依靠社区平台去调动和整合。要充分动员、有效运用社区治安工作的资源,在依据、程序合法的前提下,争取公安派出所民警兼任社区一定职务,努力使警务工作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副主任或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等,让民警直接融入社区,社区对民警工作的认同产生的公信力,是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的前提,否则社区资源对警务活动的配置就缺乏必要的思想基础。
二、结合地方实情,用制度来促进、规范社区警务工作。社区警务工作不是简单的将所在辖区划分成几个区域,设立警务室,将几个民警放到警务室中的问题。更多的是社区民警能不能按照警力下沉的要求主动下沉到社区、联系群众、组织开展各项治安防范工作,有效预防各类案件发生。通过各项制度的制定,规范民警的职务行为,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规范使民警充分认识当前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结合本地方工作实情,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促进本地区工作有效开展,用制度来规范和推进社区警务。
三、以机制做保障,不断改进工作中的弊端。社区警务工作涵盖了公安基础工作的多个方面,既要做好群众的矛盾化解,有要做好治安、刑事等各类案件的预防、打击工作,可以说涉及了各警种、各部门,是公安工作的基本点,完善和改进社区警务工作,必须以机制做保障,才能改进工作中的弊端,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一方面要理顺各部门、各警种之间,以及它们与社区警务的关系,明确它们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在领导体制上,要将职责、任务相近的部门纳入一个指挥官统一领导,避免工作上的不协调与磨擦,减少内耗1。
四、在素质保障上,要大力推进科教强警。完善社区民警教育培训制度,从社区民警工作实战需要出来,强化社区民警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警民关系,其次通过信息化技能的培训,使社区民警熟悉掌握,信息化研判手段,及时掌握发案动向,做好社区相应的安全防范;此外还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使社区民警进一步增强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教相结合的方式,即可以让我们的民警作为教官讲授他们的经验,也可以让我们的教官深入社区等一线锻炼,提升民警的学习热情,加深我们教官队伍的实战教学经验,从而在素质上使民警有进一步提升。
五、严查严考,确保社区警务战略落到实处。一要把社区警务考核的重点定位在警民共同防范的效果上。通过社区民众参与的情况,社区治安案件防范特别是控制案件发生的情况,以及群众通过线索破获案件数量等实际需要,来促使社区民警不断转变工作方式,真正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其次把社区民警形象落实到工作中。由于社区民警与广大群众接触最多,民警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对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着,需要进一步规范民警行为,要把警容风纪、民警的工作态度、社区工作时间等内容纳入的考核范围,促使社区警务工作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