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政府执行力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3 共2818字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委托-代理理论

  2.1.1委托-代理理论的阐释

  20世纪70年代,由罗斯(Ross)、詹森(Jensen)与梅克林(Meckling)最早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用另一个或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提供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代理人要按照委托人利益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待相应的报酬,从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该关系中,委托人要求代理人按照其提出的目标进行行动,但是代理人也有自身的利益,所以两者之间契约所规定的动机结构能否让该代理人从中获利决定了代理人达到委托人所提目标的程度。因此,委托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对动机结构的设计,委托人要尽可能的去了解相应的信息,仔细的研究制定代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行为动机和惩戒措施。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就是由于代理人所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更多,并且有条件利用这个优势去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使得委托人受到损失。

  2.1.2委托-代理理论与本研究的相关性

  在我国上级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就是构成了委托-代理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上级政府的信息往往被乡镇政府所掌握,但乡镇政府的信息却不容易被上级政府所了解,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乡镇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往往会考虑其自身利益,所以,委托人必须加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监督,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增加代理人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来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推进。委托-代理理论为揭示在公共政策执行中乡镇政府所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上级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从信息结构来看,处于权力末梢的乡镇政府比上级政府更贴近当地的社会生活,非常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联系也更为直接和紧密。与上级政府相比,乡镇政府在信息的获取上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第二,从行为目标来看,上级政府寻求的是区域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化,而分权化改革后的乡镇政府寻求自身利益的趋势已越发的明显,从而使得乡镇政府拥有更强的动机去扩大自身的能力、谋求独立的利益,使执行的行为可能会偏离上级政府初始的目标。

  2.2博弈理论

  2.2.1博弈理论的阐释

  博弃理论是多方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该理论主要研宄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能否找到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行为方案的方法。在博弈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或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一个完整的博弃行为至少应该包含参与人、信息、战略和支付四个要素《。其中博弈行为的参与人就是博弈双方;博弈信息就是博弈双方各自掌握着关于自己、对方以及博弈规则的知识总和;博弈战略就是博弈双方在以上信息中进行决策时可选择的策略组合;博弈支付就是在特定战略组合下,博弈双方获得或希望获得的效用水平,即双方具体利益的得失情况。

  2.2.2博弈理论与本研宄的相关性

  在公共政策执行时执行者与决策者、执行者与执行者、执行者与执行对象之间基于各自的利益展开博弈。在乡镇执行过程中,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乡镇政府各个执行主体之间、乡镇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都存在着博弈行为,但以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最为明显。该博弈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序博弈,指博弈的行为能够得到政策的认可,是上级决策部门设计一种政策执行的环节,博弈内容控制在政策的目标范围之内;另一种是无次序博弃,指博弈的行为没有得到政策的认可,在执行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改变策略和讨价还价的行为,其博弈内容也大多在政策的目标范围之外,是乡镇政府对政策的预期结果不满意而通过变通、违规、选择等方式执行政策从而达到保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博弈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各自的效用,即彼此的利益,无论采用哪种策略,乡镇政府一定会努力追寻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上级政府对乡镇执行时的监督和评估能力又非常有限,因此只要有利可图,乡镇政府在政策执行时就可能出现问题和偏差。

  2.3激励理论

  2.3.1激励理论的阐释

  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性活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激励理论也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2.3.2激励理论与本研究的相关性

  激励理论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因此,在执行上级任务的过程中,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以及乡镇政府对具体执行人员的激励是否有效都对执行效果的好坏起到很大的作用。单就对乡镇政府来说,想要促进执行人员对乡镇政府行政目标的认同,提高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想要提升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推进服务性政府的建设;想要调动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凝聚大家的向心力,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激励手段去构建一个适合乡镇自身的激励机制是乡镇政府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 4政策执行理论

  2.4.1政策执行理论的阐释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执行问题、保障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也是后续决策的基础依据。政策执行具有目标导向性、内容务实性、实施灵活性、影响广泛性和时间连续性等特点,政策执行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既是自上而下科层制的控制过程,又是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互动过程,也是政策与行动相互演进的过程。简言之,政策执行理论主要就是研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对政策的评估和对政策执行有效路径的寻找,从而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

  2.4.2政策执行理论与本研宄的相关性

  乡镇政府的执行大多就是对上级政策的执行,所以乡镇政府的执行力与政策执行的好坏息息相关,政策执行理论为研宄乡镇执行力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和研宄契机。要研宄乡镇政府执行力的问题、提高乡镇政府执行力,就必须正确分析乡镇执行力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根据政策执行理论从政策执行的整个管理体系和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来寻找突破口,研究成因,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政策执行的很多理论模型对乡镇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很有帮助,例如过程执行模型就提出对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有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环境因素、目标群体等,这些因素给本文的研宄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关标签:执行力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