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水景观设计思路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9280字

  5.2 水景观设计思路研究。

  怎样才能使带状的滨水绿地各具特色,创造出优美的滨水景观,并充分发挥滨水绿地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成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如何把各种构成要素串联起来表达滨水景观的场所精神,需要一个科学的设计思路。

  湖林新河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开发区,该方案集生态性、文化性与功能性为一体,本节以湖林新河为例,对水景观的设计思路进行研究。

  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将有针对性的从把控区域定位、挖掘历史文脉、结合市域文化、利用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性、拓展多元功能几个角度出发对唐山市湖林新河景观的设计思路展开探讨。

  5.2.1 把控区域定位。

  "每一块场地,都有自己理想的用途,每一种用途,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个设计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这个场所除了满足人的使用及生理需求外,还应该注重挖掘其自身属性及外在联系,这样才能使得设计有意义,有参考的依据。[18]

  城市滨水环境的具体物质产物在整个城市中的定位,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关系到滨水物质产物发展的方向、规模、策略及具体产品的设计,应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设定合理的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及生态定位,以此来指导后续的建设。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江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江河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保障[19].

  湖林新河连接入海口,是城市防洪的主要河道,全长 7 公里,河道宽 60 米,两岸景观平均宽度 165 米。防洪排水按照 20 年一遇防洪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根据湖林新河的总体规划,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定位,这里将作为生态水体景观廊道成为其所在区域最为重要的"绿肺",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区域水系统循环,调节城市小气候。另外,整治和改造后的湖林新河将成为城市主要活动空间之一,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生活空间,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塑造新的城市河岸文化。在整个过程中本着尊重环境科学和生态规律的原则进行设计。因此首先力求在和河道的改造和治理之后,满足河道上下游的抗洪要求,达到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目的,形成足够的水面面积,为水生、湿生类植物的多样性,昆虫和微生物的栖居和繁衍提供基础条件,以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

  场地与周边的交通关系要进行较好的梳理,要列出相近的各种交通形式的走向,通过细致的分析,得到下一步制约设计的要素。景观生态学把景观的结构单元分为基底、斑块和廊道,其中廊道从宏观上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空间,从微观上指各种形式的道路,其特征包括宽度、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围基底或斑块的作用关系,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网络又使廊道、基底、斑块的相互作用变的复杂化。

  唐山市湖林新河景观中廊道(交通)的形式分为陆路和水路,其中陆路大体包括城市主干道、滨水街道、滨水休闲步道、滨水公园小型园路、滨水找桥、人行出入口、车行出入口、停车场等;其中水路是指两岸交通出入口及路线、水上游玩观光交通出入口及路线,各路线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体系,总体上要互相联系,便于使用,又要避免各自的承载内容相互影响。另外在廊道内外结合绿化设计,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休闲娱乐和生态连续通道的综合价值。(图 4-6)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必然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对全局有把控。在分析本区域的用地性质的同时也要分析周边区域的用地性质,列出其他区域建设项目的分布及服务半径,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本项目的服务对象及服务规模,通过对各种设计要素的统筹规划,来更好的把握本项目的设计方向。

  在唐山市湖林新河景观设计中,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加强对滨水区及周边区域的控制引导,根据此地段的地块面积、用地性质、建筑布局、建筑密度、人口规模、红线位置以及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进行统一规划,在此基础上对明湖滨水景观的用地功能组织、空间形态组织、交通组织、娱乐设施建设、商业开发模式、投资问题以及文脉延续等一系列的问题逐一解决。

  5.2.2 挖掘历史文脉。

  城市景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建立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面貌。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性,才使得每处景观都具有了可识别的个性,也使人在这种具有历史印记的公共空间中产生归属感。所以,充分挖掘场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是诠释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

  5.2.2.1 收集资料。

  文脉设计的第一步是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并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充分挖掘有价值的历史素材,资料的来源有很多,大体分为三种渠道。

  第一种渠道是从官方获得。每一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都有由政府专门机构编纂的《地方志》,部分地区还拥有自己的城市历史资料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从这些渠道当中可以找到这个地区的各种地域文化素材,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谅语、民间习俗、历史事件、历史名人、考古发现以及老店名、老地名、老街道等。官方提供的素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所以也最具参考价值。

  第二种渠道是从新闻、报纸、网络、媒体中获得。这些信息往往是当下正在发生或刚过去不久所发生的事件,与《地方志》比起来更有时效性,最新的会议精神、法律条文、政府决议、城市规化思路及未来几年的城市发展方向都会最先在这些平台中体现出来,这些内容的收集可以为景观设计指明更准确的方向。

  第三种渠道是从民间获得。可以以调研的方式直接深入城市、街道、农村、乡间,到基层,到群众中去采风,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宗教信仰等民间特色文化,了解市民的生活状态和实际需求,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进行景观设计,可以让设计结果更贴近民意,最终受到市民的喜爱。资料的收集工作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设计者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但这个过程又是无法取消和压缩的,因为只有对当地的情况真正了解之后,才可以着手下一步的设计工作,如果只是片面的了解,或是简单的道听途说,或是设计者一厢情愿的胡乱猜忌,只会导致一个"盲人摸象"的笑话结果。

  5.2.2.2 形成设计元素。

  当比较全面的收集好各种资料之后,就须进行第二步整理素材的工作,大量的资料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使用到,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然后适当的提炼,才能够形成设计的具体元素,提炼的步骤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提取有用的素材。你可能会为一个景观设计收集到一书柜的资料,但真正可以被利用的资料只是个位数,这时就需要对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工作了,通过反复的比较,认真的塚磨,利用精选法和排除法,把决大多数没有用途的资料删减掉,留下可以被真正采纳的部分。对这些留下的素材也要进行层次分类,可分为:首选资料库、备选资料库和候补资料库。

  第二步是归纳能用的素材。要根据设定好的区域功能、空间情节、路线归纳、主次安排等一系列的景观整体规划,来安排这些经过删减处理后的资料,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选择和排列这些主题性内容。这时所分成的三个资料库就会发挥其用途,一旦首选资料库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料不符合某种景观逻辑时,就要在备选资料库中提取元素,如果发现首选资料库和备选资料库中的所有资源都是没有逻辑关系的,那就需要把三个资料库重新洗牌,打乱重组,另辟躁径,重新挑选可用素材,然后依次的与设计中的景观逻辑进行对位。

  第三步是加工好用的素材。最后挑选出的素材形式往往是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居多,文字素材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比较抽象,而图片就相对好一些,这时就需要将文字素材图像化或具象化,可以在文字中提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场景,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保存。有一些文字素材立意很好但很难图像化,这种素材就是不好用的素材,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再一次到资料库中进行提取,找到适合加工的好用素材。

  通过又一番的资料蹄选后,所留下的就是在下一步的设计中真正使用的元素了,但是很有可能在后续的设计中继续出现反复的过程,这是对设计者敷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考验,但不管怎样挑选,不变的原则是这些设计元素一定是真正有典型性的,它们确实能够代表这个地区的地域文化,能够引起当地人的共鸣,那它就是有价值的设计元素。

  5.2.2.3 创造表现符号。

  当设计元素确定之后,就需要对其形象进行转化,要运用符号学的原理将其符号化,通过对历史文化元素的艺术化的处理以达到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这种转换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转化的方法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对元素做再现处理。可分为整体再现和局部再现,其中整体再现就是把可以代表地域特征的图腾性景观符号不作任何改变,完整的还原其形态,直接给观者历史的原貌;局部再现比整体再现要含蓄一些,它是把这种原始形态适当进行删减,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局部形态,间接的还原历史原貌。这两种方法的特点是只对元素做加减法运算,而不做复杂的改变,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第二种方法是对元素做变形处理。可分为抽象变形和夸张变形。其中抽象变形就是把元素的先后、内外、表里、阴阳、虚实、软硬等性质进行错位变化,变化之后又形成了一种形态,但此形态非彼形态;夸张变形是对元素进行尺度上的放大或缩小,变形之后使元素不再是人们熟知的尺寸,其功能也因为尺寸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两种方法的特点是对元素进行了开方运算或平方运算,使形态发生剧烈变化,让观者对熟知的事物陌生化。

  第三种方法是对元素做重组处理。可分为文字图案化和图案雕塑化,其中文字图案化就是指把汉字、字母文字、数字及其他文字形象进行符号化处理,这些文字可以是诗词、艺术家的蒙刻、伟人的题字、地域精神的概括等,利用平面设计的手段将其进行排版,并结合在景观元素的平面或立面上;图案雕塑化是把所收集到的文字图案、人物图案、器物图案、场景图案及其他种类的图案立体化,以雕塑的形式出现。这两种方法的特点是对元素进行了乘法运算,让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优点进行交集,使两种元素的优势最大化。

  通过这几种方法已经能够很好的对形象进行转化,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的好方法,但不管用哪种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科学的、艺术化的方式创造出有标志性的、有欣赏性的、有教育性的和有参与性的场所精神符号。

  在唐山市湖林新河景观设计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化和主题化手法表现唐山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使河道景观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景观艺术效果,塑造现代河道的景观文化。产业文化区为中心景观去的第四个区域。表现了企业历史、文化两个主题。为了更好的融合历史文脉,主题和个性塑造分厂重要,或以丰富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唐山的历史文化久远,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中国北方瓷都".唐山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近代史上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英法联军侵略时,唐山各县就在京津义和团的影响下,成立了"义和团""红灯照",有力地抗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唐山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不食周粟"、"老马识途"、戚继光"改斗"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此外,唐山又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文化区,唐山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通过雕塑、景观墙等多样的表现手法简明扼要的展现。通过艺术化和主题化的手法表现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风情,使河道景观起到寓教于乐的景观艺术效果,塑造现代河道景观文化。人们在其间行走能够很好地了解唐山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5.2.3 利用自然环境。

  5.2.3.1 依据气候。

  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唐山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充足,降水偏少,风旱同季,雨热同季。

  全年日照 2600~2900 小时,年平均气温 12.5℃,极端气温最高 32.9℃,最低-14.8℃。无霜期 180~190 天,常年降水 500~700 毫米,降霜日数年平均 10 天左右。

  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唐山气候温和,地貌多样,土质肥沃,是多种农副产品的富集产区,被称为"京东宝地".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春夏秋三季中的硬质景观形态及植物颜色形态基本可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而在冬季,银装素裹,不管是景观、建筑还是水体、植物都会显得十分单调。在这样的季节里,如果室外景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人们是不会选择走出室内的,这时就需要打造冬季美景来促使人的参与。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可以利用天然的雾凇塑造植物的形态;从市民管理的角度,可以利用冻结的冰面来幵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例如堆雪人、滑冰等项目,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参与者的安全。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可以使滨水景观在寒区气候条件下仍可以保持使用状态,通过景致的打造和市民的参与不仅能够凸显出地域特色,也进一步的体现出了冬季滨水景观设计的独特魅力。

  5.2.3.2 参考地貌。

  这里的地貌指的是地形特征与水文特征。唐山市位居燕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自西、西北向东及东南趋向平缓,直至沿海。北部和东北部多山,海拔在300-600 米之间;中部为燕山山前平原,海拔在 50 米以下,地势平坦;南部和西部为滨海盐碱地和洼地草泊,海拔在 15 米至 10 米以下。 依据河北省海岸线2008 年 12 月最新修测成果,唐山市大陆海岸线总长 229.7 公里,比原来延长了33.2 公里。据悉,唐山市所属大陆海岸线东起乐亭、昌黎县际界线沿河堤,与秦皇岛市接壤,西至涧河口西侧津冀省际北界线,与天津市相邻。

  考虑到当地土地条件,选择耐盐碱,抗逆性强,耐水湿地植物品种,合理用水,以宿根花卉为主。冷季型草与暖季型草混合种植。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由于盐碱土面积较大,完全采用耐盐碱的绿化物种又会使视觉感官单调、色彩单一、缺少层次。面对这种矛盾,可以考虑对现有的地形进行改变,增大地形的起伏来创造微地形,增大地形的异质性,目的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20]

  地形和水文的特性促使特殊土壤和水质的形成,连带的限制了植物及生态的生成,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既要参考这些具体情况也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创造性的化解矛盾,以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

  5.2.3.3 保护生态。

  生物群落是指植物和动物群落,场地中现有的生物群落是维持场地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必须保护和恢复这些生物群落,避免受到人为过渡干扰,麦克哈格早在 1969 年就在他的着作《设计结合自然》当中提出了综合性生态规划的思想。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河流、湖泊等水体本身的空间,也包括与水域生态相关的滩地、湿地、坡地、地下水、植被、水生生物等自然元素,它们符合在一起共同起到水量控制、水质净化的作用。在景观设计时要把场地的生态性考虑其中,不可一味的堆叠人工材料和技术,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生。

  在唐山市湖林新河景观设计中,满足了河道行洪要求,滞洪补枯,确保足够的水面面积,符合生态流速的要求。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特征。尊重当地的自然水循环规律和模式,软化河底及护坡,促进地表水的交换,以达到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目的。河道是水生态的载体,在湖林新河河道的设计中,恢复河道原有的形态结构,顺其自然,保证足够的水面面积,为生物提供多样、丰富的自然环境的设计理念贯穿其中,河岸设计很大程度上还保有原有河岸的风貌。恢复和保护生态湿地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例如:对鸟、鱼、虫的养殖,对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培植等,依靠科学的方法,逐步恢复湿地自身的生态调控机能。在滨水景设计中要遵循自然生态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又可以起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最终,使场地处于良性循环,让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都能展示其美学价值。

  5.2.4 促进可持续性。

  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景观同样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当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滨水生态系统兼具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同时,滨水生态系统也十分脆弱,当人类的活动失调时,很容易出现生态功能的衰退,并丧失持续性和宜人性因此,保护并修复场地的原始生态系统、促进场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营造场所精神的必然目标。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以绿为主,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21].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未来建成环境和原始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生态和谐的关系?湖林新河景观设计方案将生态与人文理念真正贯穿于项目全程,主要体现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上,满足河道行洪要求,滞洪补枯,确保足够的水面面积,符合生态流速的要求。湿地防护区为河道景观的最后一段,连接产业文化区。原有地形多为水塘。在这部分的景观设计中,着重强调生态景观的建设,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特征。为营造出自然、生态之河的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把边坡设计成趋于平缓之势。通过将水引入岸内,形成浅水湾,将水面的尺度拓展到最大限度。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势设计成湿地景观。设计手法自然多变,或曲径通幽,或豁然开朗,或小巧玲珑,或沉稳大气。有自然园林的感觉,但是简洁而现代的折线安放在其中,使湿地景观不落俗套。游乐设施散聚在湿地岛屿上。表现形式多样,有开敞空间,也有私密空间相映成趣。领域性的创造运用植物、建筑小品以及铺地等多种水生、湿生类植物,使许多税种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衍,体现生态和谐的自然景观。在生态湿地区筑鱼巢,为鱼儿、青蛙等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从而更好地形成河流生物链。"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做地平",湿地景观即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为现代景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重建和恢复,艺术的再现自然湿地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地段上设计了供有人娱乐的设施,器械。这个湿地公园是整个河道景观中最丰富的部分。在行洪许可的情况下,在设计中避免了挡土墙和直立岸壁为景观布局带来的困扰,采用绿化缓坡入水的方式不仅保护了湖林新河原有的自然形态,而且满足了人们亲水的要求。设计中沿河道两岸护坡种植大面积、多种类的本土植物,形成有层次的景观绿化带。

  5.2.5 拓展多元功能。

  罗素说:参差多态是生活的本源。"对生活的多样性要求是人性化的需要,是人类自身解放与突破的必然。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更趋多样性的转变使得当前上海城市景观价值取向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单一的景观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景观所提出的使用方面的需求,而吸引民众眼球的也已超越了简单的花草树木,人们希望景观空间能够提供活动选择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同时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在景观中寻求意识形态方面的满足:在精神文化领域人们发出了对景观中的人文、地域内涵的强烈呼唤。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并且有意识的对某些包含特定地域文化元素的景观表现出喜好[22].

  形式离不开功能,景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场地本身的功能特性,找准功能定位,合理进行分区布局,从而实现用地空间利用最大化,并吸引人流增加人气,成为真正具有人性化的"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

  湖林新河项目周边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该片区的旅游专项规划,本方案对开发水上生态游览项目和滨海娱乐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在湖林新河景观设计中,将基地规划成为 :舒展身心、散步、慢跑、水上娱乐、水上运动的好地方,它将与湖林新河周边现有旅游项目形成功能互补,使湖林新河成为"山、海、城、林"交相辉映的旅游胜地。

  湖林新河的河道景观总体分为五段。分别为生态湿地区、市民休闲区、水上游乐区、左岸酒吧区、产业文化区(产业历史、产业文化)、生态防护区。五个部分各有特色又互相联系,紧密的成为一个整体。

  生态湿地区北靠临海公路,是整个河道景观的入口部分。由于临海,又与中心景观较远,周围行人较少,因此集会广场活动空间较少,以植树种草为主,增加绿化量,保持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改善空气质量。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以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花带均在临河道一侧,从河上看来,两岸树木丛生,鸟语花香。给游人一种私密放松的感觉,有如行走在山林间的体验,增加了趣味性,给在都市生活中忙碌的人们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

  中心景观区为河道景观的主要部分。具体分为四个主题区,包括市民休闲区、水上游乐区、左岸酒吧区和产业文化区。走过生态湿地区,道路豁然开朗。小广场与前段一紧一舒,一密一松,相映成趣。在市民休闲区与左岸酒吧区之间有生态湿地类型的水上游乐区连接,让人们在景观中行走的时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左岸酒吧区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必要数目的电话亭,以及一些挡雨设施,以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原则。在河道的一侧的大型音乐喷泉,沿河主题的亲水广场,进一步突出水景的趣味性和变化性,借助 60 米宽的河道为背景,让喷泉显得更加有气势。中心景观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喷泉西侧的特色方块与带状绿化区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以及文化宣传等。中心景观区以鲜明的几何图案与柔和的曲线结合。与其他几段区域有联系,又能突出"城市客厅"的特点,大气与简洁。

  产业文化区为中心景观的第四个区域。表现企业历史、文化两个主题。连接中心景观区和湿地防护区。文化区内设计了小块铺装,是中心景观的延伸,曲线的道路和不规则的休息区呼应了湿地区的自由式的设计手法。河岸两侧铺设沿河木质散步道,修建亲水平台、栈桥等多种形式的亲水设施,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休闲亲水空间。当前的景观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

  因此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

  湿地防护区为河道景观的最后一段,连接产业文化区,既达到了生态保护的目的,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重建和恢复,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的场所,大量的水生、湿生类植物,伴随着水生植物群落,多种多样的水中动植物和昆虫的形成,以及湿地的自净系统都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自然科普区,让人们在休闲游览的同时,可以了解学习到关于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的知识。

相关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