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用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城市水景观设计的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2849字

  第五章 当代城市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性景观,是构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极具景观美学价值。充分重视和建设好滨水景观,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和提升,强化地区和城市的识别性。同时,作为人的行为场所,滨水景观在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城市旅游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应也不容忽视。从国内外的建设历程来看,城市水景观设计经历了一个从"自然主义"向"文脉主义",最后走向"人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如今的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越来越注重为人所服务的功能性,根据人的活动需求来创造多样性空间,同时注重人在滨水景观空间中的情感体验与文化需求。

  比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着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为此,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上保留了那些刻写着真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对于一个经典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而是追求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原先废弃的工业用地成为焕然一新的滨水景观,设计师没有完全抹去原有场地的历史痕迹,而是在设计中保留了工业遗存的记忆,同时通过营造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来满足人们在公园中的各种体验需求,从而使其成为公众喜爱的滨水景观空间。

  现代人对于景观审美的认知已经趋于成熟,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注重"体验"的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也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形式和功能,而是向精神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滨水景观是环境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人在滨水景观中体验到"幸福"是这个时代的设计者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所以用场所精神理论来指导滨水景观设计正是满足使用者精神需求的一个好办法。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是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城市水景观的设计中要体现"场所精神",挖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5.1 用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城市水景观设计的原因。

  场所精神这一概念是挪威建筑师、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于 1980 年首次提出的。场所精神的内涵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人杰地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的场所精神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所精神"(GeniousLoci) -词来源于拉丁文,其本质特征就是保护和照顾,它表达的正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任何独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诺伯格·舒尔茨在他的《场所精神一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借用了 "场所精神"这一词,并对场所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定义,他在着作中指出场所精神是:那种较难处知体验和人类在漫长时间跨度内使用它而使之附有的某种环境氛围。场所精神是利用建筑或者景观要素赋予场所的某些特质,与人产生亲密的关系,以此来充分体现人、建筑、景观与自然之间相互对话的一种愿望。

  一个概念的提出并不能适用于任何时代,它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和增补内容。所以我认为基于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意义,是人们存在于场所中的总体气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对环境的认识而不断发展的一种场所特质。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表现为主题,具体体现了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

  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注重人在空间中的直接感受,把人的"体验"放在首位,迎合了体验时代的要求。场所形成于空间的塑造,是空间的内涵,空间的形态反映了场所精神的特质,是场所精神的外延,而景观既是空间形态的表达又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景观不单纯是独立的个体,它应该在满足空间功能的基础上,继续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场所精神和滨水景观的关系,应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包容的关系,在对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把两者统一为一个整体。营造场所精神,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营造"场所的一切精神",而应该是通过筛选,对场所精神的正面含义进行归纳,来体现场所的个性与意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的正面含义也并非等同于带有褒义色彩的内容,如"明亮的"、"欢快的"、"温暖的",而是指通过"引导"、"强化"、"推动"甚至是"决定"来达到预期效果的正面作用的精神,比如"悲伤"、"压抑",也可能是一种正面的精神,只要它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诠释场所的特质便能够给人以正面的影响和正面的感受。例如图 4-4 是美国斯坦福 MILL 滨水公园(Mill River Park and Greenway)的场景,充满着积极、健康、快乐、休闲的场所感,图 4-5 是位于 911 事件世贸中心"双子大厦"遗址上的美国 911 国家纪念广场的场景,公园中的下沉式跌水池很容易使观者联想到两座大楼消失后留下的痕迹,进而联想起 911 事件时的那种惨淡、无助、悲伤、忧郁的画面,虽然两个场所营造的场所感是不同的,但都是正面和积极的,都能够给人以正面的感受,所以场所精神并非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营造场所精神的过程中,要副除不利于场所个性体现的特征,充分利用那些正面的精神,才能够实现景观的目的,创造更好的滨水景观效果。

  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景观设计往往以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并以营造场所精神落脚。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设计学的一部分,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越密切,人就越有归属感,这就是在景观设计中营造场所精神的意义所在。在这样一个以体验至上,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年代,城市滨水景观中单一的物质功能己经不能被人们所满足,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得到心灵的寄托。一个真正有文化内涵,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除了功能合理之外,它更应该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色。场所精神是否能在景观中体现出来己经成为景观设计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

  城市的发展总是将速度排在首位,而忽视了质量,城市景观的千篇一律是近来城市发展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许多地方的景观建设盲目的模仿欧美的形式,把追求西方文化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条件,进而牺牲本土的个性,导致城市中的很多建筑、铺装、色彩、材质、造型都披上了相似的外衣,很多设计师为了追求效率也只是套用曾经做过的某个方案来以差充好,这样的景观设计必然雷同。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城市和设计者愿意抽出时间真正去了解市民的需要,去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一个城市独有场所精神的挖掘和表现上,这样才有更多的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相关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