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当代城市水景观设计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6120字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缘起。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城市水景观的大批兴起。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工业的发展而破坏了环境。由于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造成的频繁的自然灾害,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的建设中得以促进。滨水区是城市经济与文化的象征,人类迅猛发展城市的建设,过分地开采自然资源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致使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由于水景观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了建立商业区及住宅区的首选地带,致使商业建筑逐渐侵占了水景观的区域。一些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项目借由水景观的生态性,赋予了自身项目的商业价值。但是,许多的生态设计项目没有把美学表象带入到设计中,致使许多景观规划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大批兴建的水景观只是一味的照搬国内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并没有体现出符合地域特征的、有现实意义的水景观。目前,虽然生态景观设计与组合,难以反映生态建设和审美的融合。"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人们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景观中,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老子崇尚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完美地诠释了生态的精髓,这种生态意向是对生态景观与美学认知想融合的指导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活动和生存都离不开水资源,水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除此之外,人类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工业反战的同时,也需要水资源的帮助。滨水城市中富足的资源与优美的景色非常容易吸引人流汇集,因此设计时应该更多地表达艺术性和生态性。

  1.1.2"技术与艺术"结合理论的提出。

  "技术和艺术"相联系的概念最早是由包豪斯艺术学校提出来的,艺术与技术必须相辅相成并且相互促进,技术指导艺术,艺术美化技术。结合生态建设和艺术形式,"水"这一意象影响极其深远。我们现今的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为代价,任何的发展都必须促进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艺术性的景观并不能削弱其功能性,结合生态性,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设计,才是现代城市景观。对生态环境的公共需求的实现,表明审美表现的多样化,以创造一个健康的气氛。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将生态美学融入到水景观的设计中。一大批技术为主的生态景观,而忽视审美。然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性和艺术性渐渐被景观设计所忽视。景观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可由生态美学来指导。

  建立符合现代生活的滨水景观,为区域文化,加强艺术的表达,从而实现生态建设。

  1.2 问题现状。

  1.2.1 现代城市景观特色的缺失。

  先今,人们为了快速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并且为了通过景观的兴建而赢得商业价值,大批的景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在现代城市之中。如此快速的兴建,难以保证水景观可以达到人们的需求。在人们的经济能力已经足以满足衣食住行的情况下,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有些水景观借鉴或者直接复制其他国家地区比较成功的景观,而忽略了市域特点和历史人文。

  我国某些地区水景观的设计,并不是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基础的先进的科技水平,却是生硬的照搬抄袭这些成功的设计理念和模式。进而造成水景观变成样式雷同,千篇一律,没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这样的景观只有空洞的外壳,缺少了灵魂,与外环境格格不入,生态美与人文美严重缺失。正如前总统帕金森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说"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害,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模式,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情趣来自多样性和地方特色".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应纳入文化内涵的文化特征, 一个城市的灵魂表现在,通过环境设计的手法来反应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其中民众的精神、性格等,设计并不是空洞的,必须加入文化内涵。

  1.2.2 水景观美学功能的单一。

  现代水景观往往存在功能与形式单一的问题,水景观的审美范畴包含很多方面,而单方面的发展水景观容易造成功能上的缺失,达不到观者在行为上或精神上的需求。这是由于现代景观建设往往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而建立的,有的是为了单纯强调生态性,希望通过生态性的景观来改善当地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有些区域的景观由于过度强调生态性而忽略了人们的"体验",人们从此区域的景观中是否能够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或者在使用功能上得到便利。又例如,某些文化景观,建设者大兴土木,建造视觉效果宏大的景观,大面积的景墙、雕塑和硬质铺装构成了所谓的文化景观,甚至不惜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从而忽略了生态性的保护,破坏了原有的生态链以及地质结构。水景观对于现代都市是至关重要的,而艺术性是城市水景观营造的重要指导因素。水景观的建设需要满足环境,社会,艺术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环境和人为融合的首要区域,也是作为城市名片的重要基础,本文研究的关键就是打造平衡生态,人文与审美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的现代水景观。

  1.2.3 水景观设计中技术往往被忽视。

  景观是美的,即使未经人工干预的自然景色也蕴含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美,人工景观也富有自身的秩序美与韵律美,一切景观的设计都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们在对于景观的设计上,往往太注重于形式美的表达,而忽略了将技术融入其中,一片湿地不仅仅是种植一些湿地植物就可以了,而且需要将湿地如何净化水体的理论引入,并且结合技术实现到景观当中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偏爱多元化的产物,景观也是如此,在使观者达到视觉上愉悦的同时,如果能在技术上实现更多功能,这样才能更受人青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1)通过基础研究,分析当然城市水景观的构成元素,以及景观审美理论作用于这些因素所表现出的形式。

  (2)通过实地调查,将已建成的比较优秀水景观项目与审美理论结合,分析设计师是如何将景观的美学特征通过技术表达到实际项目当中。

  (3)从水景观审美理论的角度,为现代城市水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制定水景观建设政策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为适应当代水景观多功。能的新要求,需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研究出关于城市水景观审美与实现技术上的适应性策略。研究成果为发现我国城市水景观美学价值与设计技术上的常见问题,满足人们对水景观的艺术需求和功能需求、水景观实现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提供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2.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为现代城市水景观设计提出了新思路,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调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水景观的建设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水景观的审美理论与设计方法,可以使人们走出景观功能单一性的误区,从而加大人们对景观的使用性以及水景观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扭转人们对于水景观设计不当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为国家生态可持续性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希望通过本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对以后的城市水景观多元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3.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3.1 研究范围。

  3.1.1 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本文从水景观的构成要素入手,分析水景观各个要素的基本内容以及特征,并且提出相应的美学要求以及在实际设计中技术上的要求,进而引出下一论点:

  如何在审美学的范畴中满足水景观各个要素的表达。文中将水景观的要素分为物质要素、艺术要素和精神要素,意在从不同层面阐述人们对于水景观的需求。而后引出基于要素层面水景观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即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形象功能。最后总结部分引出下文水景观的要素需要审美理论的支持。

  3.1.2 水景观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主要阐述水景观的美学要素以及水景观与艺术的共性,结合上一章水景观要素的分类,分别阐述其美学特征。本章大致将水景观的美学特征分为生态美、形式美和文化美。主要从人们的"体验"方面入手,更加强调美学理论的功能性。

  笔者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大多关于审美的研究都是强调形式上给观者带来美的感受,而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体验的社会,人们对美的要求并不只是单方面视觉上的愉悦,而是视觉与功能上的双重体验。所以本文对水景观的审美讨论,在形式美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形式美和文化美的概念。

  3.1.3 水景观审美的技术支持。

  通过上一章对于水景观美学特征及要素的分析,讨论出究竟怎样的水景观才是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水景观。景观是美的,如果单纯要求形式上的美是容易达到的,自然景观的天然是美,人工景观的秩序是美,但是笔者认为形式上的美仅仅是现代人对于水景观最基础的要求。而体现前文提出的"视觉与功能双重体验"我们则需要更多技术上的支持,即水景观基于审美理论的设计方法。此文将水景观的设计模式分为打造创新型城市生态水景观、重现历史人文的景观设计、体现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从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何将技术与审美相结合。

  3.2 概念界定。

  3.2.1 水景观。

  "滨水"在英文中可翻译为"waterfront",在 2004 年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此词的解释为"毗邻水边的城镇或地区"[1].广义的"滨水"定义是所有与水相邻的土地,例如海洋,河流和湖波等。本文讨论的"滨水"主要是定义为城市公园中的水域与陆域连接的带状部分[2],也界定了与其相连的水体样式及形态。

  "滨水植物景观"定义为水岸线一定范围内所有植被按照一定结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3].定义为自然综合体的原因是由于滨水景观是由水域,过渡域,植被,桥梁,步道,建筑等诸多元素构成。

  3.2.2 审美特征。

  有很多相关景观审美评价的理论,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辩。常见的有三种观点:第一,美是主观的,它是人的情绪的反应。如内在的审美观念,象征意义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联想。第二,美是客观的。例如一些人崇尚形态上的美,强调形式美的法则。第三,"美是主客观的结合体".大多研究者崇尚第三种看法。乌尔里奇的"情感唤起"的美学思想和情感情绪唤醒模型将结合演化,对景观评价的影响很大。然而在城市景观中,这两种理论是否有效,还需要实践上的检验。但是许多调查研究证实使用者更加喜爱在城市环境中加入树木,花卉等自然景观元素,这回使他们产生"情感愉悦".当然,"愉悦"只是美学范畴的一部分,是审美的基础之一,但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4].

  随着人类改变大自然行为的不断加速与扩大,人们对水景观的认知也渐渐地成熟起来。壮观优美的水景观给人们带来的美妙体验借由心理活动,逐渐变化形成对于审美体验的符号化,构成了对美学评估最早的主观认知[5].

  4.既往研究。

  生态美学在中国有 10 多年的发展,在很多大学里面已开设了课程。而中国城市水景观审美观的发展仍然没有成熟起来,审美价值在实际的景观建设上也没有体现出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步提高警惕环境恶化。伴随着这样的现状,许多城市开始兴起生态建设,但并没有得到显着的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的公共空间与生态方式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建筑外观,室内装修,景观试图表达的艺术形式的审美取向,但艺术与生态一体化的解读并不多。

  儒家文化崇尚的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的是中国的爱和追求景观。

  我国商周时期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崇尚"施法自然,表现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在我国古代营造的自然景观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时候,其实人类就开始有了完美融合利用其自然资源的观念,但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形式还不丰满。在我国发展的生态美学是相对封闭的,和发达国家缺少沟通。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设计项目是由俞孔坚设计的,此项目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授予的设计荣誉奖。俞孔坚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中,应用了许多这个区位原有的,可以唤醒人们记忆的材料,当地特产的农作物例如高粱,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设计思路应用在了整个项目之中。这个项目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典范,完美的解决的生态与艺术共通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人的绿色环境的需要。

  俞孔坚并且对自然生态与审美观融合的表现有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书籍已经景观作品。朱建宁是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他在他的书中写到"景观与美不是独立的成分,它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而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国,生态建设与景观的联系还不紧密,表现形式还很单一,生态性以及艺术性并没有完美的融入到城市水景观中。景观中引入的生态建设理念,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环境现状。

  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起源于美国,对翡翠项链美丽的芝加哥建筑的象征,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在北美,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在 1949 年生态美学概念开始兴起,利奥波德在他的着作《沙乡年鉴》首次提出了"环保美学"这一观点,尽管"环保美学"与后来提出的"生态美学"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是同样表达出了生态美学的精髓[6].

  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使得景观的美学价值及设计方法得到了许多借鉴与发展,同时促进了艺术与生态之融合的表现。

  5.研究方法。

  根据文章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艺术的优秀案例的表达分析。文章结合了美学,生态学,地理学,设计学,心理学等综合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从书本,杂志,互联网和其他手段,相关理论和基本数据集。

  案例分析法:结合着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景观艺术表达分析国内外优秀案例。

  分析归纳法:归纳整理调研所得到的资料文献,将审美艺术与设计方法进行网状归纳,建立研究构架,生态性,人文性,功能性结合景观设计。

  6.论文框架。

  (1)阐述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分析滨水生态景观的审美特征,首先对滨水区、滨水城市、水域生态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城市水景观的常见类型,并对滨水生态景观自然元素进行分析、结合优秀案例分析景观与艺术的结合。

  (3) 研究当代水景观的功能与价值体现,从当代城市水景观的形象功能、价值功能和游憩功能三个方面来阐述水景观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与重要性:当代水景观具有生态价值、功能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

  (4)分析当代几种城市水景观的发展趋势,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经营景观。

  (5)分析景观环境的审美认知,研究范围包括:景观审美特征的基本属性、水景观的美学要素、水景观与艺术的共性、水景观的艺术表现手法。

  (6)总结景观的审美特性,结合自然优先原则、整体性原则对滨水生态景观艺术表达进行总结,并与实际项目结合,阐述如何将景观审美渗透到设计当中,营造"天人合一"的城市水景观。

  本文以景观审美的视角对城市水景观进行研究。生态水景观与审美价值怎样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计太过于理性化容易造成设计缺乏艺术性,而设计过于感性又往往会丧失功能性与秩序感。水景观理性的现实意义怎样与感性的审美艺术相结合,即是我在本文之中着重讨论的问题。

  景观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绿色客厅,也是城市中绿色的避风港。

  一个成功的水景观,是要综合许多方面的元素,做到以人为本,一个设计师首先应该把自己融入到景观之中,思考作为观者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景观,还有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名片的角色,应当具有的人文价值与地域特色都应表现出来,吧各方面因素做一个完美的融合。本文基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景观生态与艺术研究。文章中举出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景观设计项目,结合这些优秀的作品巨响的分析水景观审美与设计方法,将审美艺术渗透进景观设计当中。

相关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