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当代水景观审美认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6016字

  第三章 当代水景观审美认知

  3.1 水景观的审美特征。

  3.1.1 景观审美特征的定义。

  凡是审美客体中能够引起人类美感享受的外在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审美表象。

  审美表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审美表象,另一种是特征化审美表象。普通审美表象没有经过特征化处理,不具有迅速激发和调动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能力,而特征化审美表象经过了特征化处理,具备迅速激发和调动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能力。因而从概念的外延上来看,审美特征属于审美表象,但是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审美特征要比审美表象的涵义更深一层,审美特征是审美表象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正如德国着名美学家希尔特所说的那样"正确地评判艺术美和培养艺术鉴赏力的基础就在于特征的概念",它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希尔特被黑格尔称为"现代一位最大的鉴赏家". 我国着名美学家童庆炳也认为"特征是生活中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13].可见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是经过特征化处理的审美表象,是艺术作品内在品质的理想载体。

  3.1.2 景观审美特征的基本属性。

  由城市水景观的涵义以及审美特征与审美表象的关系决定了城市水景观审美特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3.1.2.1 形式的代表性。

  形式的代表性是指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要能够体现出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

  本文将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当作水景观的自然性,任何形式的滨水景观都是在大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水景观的设计中,是无论如何不能抛开其本源,也就是自然生态的形象,任何设计与改变都是在自然为基础之上建立的。

  3.1.2.2 形式的愉悦性。

  形式的愉悦性是指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要能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们对于景观的需求,无论是从视觉方面、感官方面还是体验方面。这种愉悦性往往需要人工设计来完成。

  3.1.2.3 形式的异质性。

  形式的异质性是指在特定景观审美时空范围内,具备与其他景观明显不同的形式差异。特定的审美时空范围是判断审美特征形式异质性的前提条件,而时空范围的限定性说明城市水景观所处环境的信息对判断城市水景观审美特征的形式异质性极其重要。这种异质性可以通过将景观融入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来实现。

  3.2 水景观的美学要素。

  要想回答"什么是景观审美"的问题 必然涉及"什么样的景观才是好的"这样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英国 landscape journal 杂志 1992 进行的一项题为"最重要的问题"的调查显示: 事实上真正困扰景观设计师的问题远非一些技术性的知识,而是评价标准和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问题。例如:"美学和生态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如何体现"等等。英国学者 Lan H.Thompson在 Ecology,Community and Delight 一书中认为:评价体系事实上是作为一种指导行动的目标和原则使用在设计活动中的。他认为设计活动存在着三种出发点:个人品味、文化效益和从专业角度出发的价值观。前两者都通过第三者体现,纯粹从专业角度出发,景观设计活动作为一种服务于人的社会活动,必然存在着"使人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好"这一社会目标,但它同时亦追求纯粹的美学目标 尽管"美"和"自由"、"博爱"等等。一样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不仅如此,不管是政治家还是景观设计师现在都已经注意到一个新的领域----环境价值,即作为生态目标的"可持续性".由以上三个专业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可以得出三个相关的价值领域,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价值在实践中常常有着内在的冲突即使每种价值内部也有着相互矛盾的要素,不存在真正超越一切的标准来衡量哪一个更重要。但三种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着交叉重叠的区域。持"自然美学"(Natural Aesthetics)观点的人认为美学价值和环境价值是统一的;主张"生态方法"(Ecological Approach)进行设计的人强调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叠,但却倾向于降低对美学价值的关注。而强调"形式随从功能"的功能主义 (Functionalism)明确提出了一种社会理想,但同时也作为一种美学尺度使用。Thompson 认为理论上存在着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生态可持续性同时能够满足美学愉悦的可能性,实践中也存在着将三者统一起来的实例。以下本文将结合"水"要素这一论文主题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价值分别进行阐述。

  3.2.1 生态。

  景观设计师越来越把自己看作专业的环境主义者,这种说法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成立有待检验,但生态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作为社会意识的环境意识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增长,生态学已经从一个生物学的相关分支,发展成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世界观。

  生态美没有固定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原生态与自然美会产生不同层面的认识和理解。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逐渐形成了对自然向往的意识。但是,要把生态景观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氛围中,就要在景观中结合艺术表达与审美情趣,才能使生态景观与现代化城市相融合。艺术表达会使城市生态建设的形式,不再只是单一的技术化。以生态观念和艺术手法来进行滨水景观规划,既符合大众审美取向,也符合现代城市对于生态建设的需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有美的元素,在设计中只要把握好节奏,切实考虑到人文关怀,就会体现出生态艺术的价值。

  在景观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冲突中,"水"的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自然水循环的破坏上。环境中的水,或者说景观设计中的水,不管是河流湖泊还是一个街头广场上的喷泉,绝不仅仅是用来饮用,用来观赏,用来"讨人喜欢"的。水还应当是用来挥发,用来渗入地下,用来提供水域生境的合理循环着的水。当然一条河流和一个喷泉参与水循环的程度有很大不同, 这也就使得生态价值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会因为景观设计对象的尺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3.2.2 愉悦。

  景观的美学价值不应只存在于对美丽的自然景色(或对自然景观的模仿)的视觉和心理体验,还应包括欣赏完全人工设计的景观产生的心理上满足感,所以使用愉悦"Delight"一词来涵盖景观的美学价值。

  虽然美感和愉悦感有关,但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到各种愉悦;人们无法给美强加一个定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轻易的仅仅从视觉上考虑来判断某物是否美丽,一旦我们认真的处理事物,比如评估一片住宅区规划或者景观设计,由于它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名誉,甚至下一代的利益密切相关,而我们的审美态度会影响大量的资金和劳力的投入,这时我们的审美评价就应小心谨慎,而不能像一个本能的视觉反应那么简单了。在这个意义上 对于景观设计师和业外人士来说,审美概念和立场必然有所不同。究竟什么因素使景观变美呢?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美学原则可以帮助认知和创造美丽的风景呢?对前者而言,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

  虽然景观美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景观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却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尽管景观体验反映了人对环境的直觉反应,但它还受到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哲学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人对景观的感受性背后,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先于感受而发生作用,并且决定了人对景观的审美态度。

  对大多数人来说,水面的粼粼波光可以引发发现般的激动和快乐,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狂喜的呼喊或是无声的精神激荡。不仅景色,水声也会引起愉悦的感觉, 所以水体在不同时代和地区都被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然而将上述东西方景观美学理论结合"水"要素分析会发现:审美态度的差异导致了极为不同的处理手法。古典主义认为现实的自然是不完美的,强调"理想形式"和几何设计语言,古罗马的雕塑喷泉、凡尔赛宫的几何形的喷泉水池是它的具体体现。而英国浪漫主义从经验论出发,强调美感正是来自人对现实自然界的体验,强调"天赐的曲线"才是最美的:曲折的水面和小桥、起伏的草地和成簇的树林是它典型的设计语汇。而中国传统山水美学强调"道法自然"注重观念和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气氛,形式问题从来没有它在西方世界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形式十分自由,非几何形或几何形本身并不构成审美判断。

  "水"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复杂性尤其有代表性,它不仅是重要的造景要素同时还是满足人生存的必需物质,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因子。就设计而言,对前述差异极大的美学价值观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者或业主的个人喜好,在美学自身范围内根本无法客观的评价某种比另一种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其它方面的价值,比如功能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应当被引入,当我们认识到一种美学价值观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或损害其它方面的价值的时候,对它的选择或放弃无疑会更有说服力。

  3.2.3 人文意象。

  地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明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传承和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景观设计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视,可听,可感受触摸到的环境空间。以景观为媒介,将地域性文化运用结合在我们的环境中,是一种薪新的传承文化的方式。对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就直接传达了地方精神。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唤起市民对历史的追忆,对地域的归属和认同。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地域性文化,对构建文化牛。态环境,丰富大众牛活,为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城市都处于特定的空间位置,有着与其他城市无法雷同的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作为自然景色中"最典型的元素"--水,是城市景观组织及城市形象创造中是最富有生气的素材之一。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主要来源与对城市五元素的整体认知,这五元素是指: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水,这种物质可以由自身形态的变化或与周围的各种元素相互组合,产生变化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城市中同时呈现出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这五种形态。比如,河流与桥可以组合成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标志物;水域交汇的节点或者城市重点地段的水景可以看作城市的节点;被河道或者其他水域隔开的两个区域,则此河道或水域可以称作区域的边界,运河或者能够通行船只的河流或水体则体现出道路的性质;扩大的水面和它周边的元素则能够共同组成城市区域,等等[14].城市滨水区自古就是运输,通商,人流交汇的重要场所,也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汇的触发点。在滨水区形成了码头,港口等城市活性功能文化构点,这里是人们触摸历史文脉,感受时代变迁的独特场所。我们将地域独特文化椬于滨水景观设计中,是对地域性文化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由此可见,水域可以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一个或多个城市意象元素。对于城市主体--市民而言,这些意象元素的叠加和组合构成了人们对滨水区的整体的景观认识;对于城市客--城市本身而言,滨水区的整体意象必将成为城市意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完善滨水空间的整体意象不仅对滨水区的设计开发是有意义的,而且对整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是有意义的。同时,林奇指出:明确城市五元素是为了方便,只有基于或是围绕这样的分类,我们才有可能组织大量的信息。

  设计师有义务将这些"标准元件"组织成一个整体,使它们能够被逐步了解,各部分在相关环境中被感知[15].

  3.3 水景观与艺术的共性

  3.3.1 生态美。

  生态本身就具有美的特性,生态就是美的一种展现。中国传统园林对天然美情有独钟,但是在当代水景观中已经很难与古代园林相结合。当代景观中需要生态技术的支持才能使滨水生态系统融入到景观中。尊重自然法则,符合人的审美习性和生活方式才是生态美的体现。生态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而是顺应自然之后人类形成的习惯。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认为"自然是进化的,自然界中各种要素之间有规律的起着相互作用;人类要有限定的利用自然资源,甚至对某些方面要禁止。"生态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内在与外在的审美需求,它能实现都市人对自然的渴望,同时它又不是纯粹的自然体。生态审美意识是生命体本身具有的能力,生态美的价值不只表现在形式美感和自然美感上,也表现在生命与生命之间交流的互动上。人与生物都是生命的塑造者,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是和谐的、相互尊重的,而并非是回避或是相互利用性质的。人类达到与自然共生意识时才能真正体现出生态美的价值。

  3.3.2 形式美。

  形式美是由人体感观体验组建起来的,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在景观设计中,生态所表现出的自然形态即是美的展现,滨水区域形式美要体现于生态文明的内在。形式美感不能是个体的、突兀的,它应该是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的、具有连贯性的艺术形象。当生态景观以艺术形式来展现时,不仅要展现艺术内涵,更要从艺术内涵中展现艺术的形式,从而表达滨水生态景观的形式美感。

  形式美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是不能被忽视的。但是,在运用程度上要抛弃形式美的独立性,它要结合自然生态与艺术形象,从而通过生态手段表述景观的生态与艺术。

  吴冠中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抽象是无形象的,虽有型、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客观实物形象".但是在对于生态景观来说,环境制约性较强,它不能作为实现艺术创作者个人创作理想的场地,但又要使作品反映出某种理想和灵魂。从造型艺术来看景观的抽象美,就会发现抽象是与艺术相关联的,艺术既是生活行为上的抽象体现,也是一种自我化的表现。它也可是某种抽象符号的表达。抽象美不能完全成为景观设计中艺术的表达,景观与抽象美的结合,可以体现在内容、情愫、内涵、意境的表达上。

  3.3.3 文化美。

  人类在城市生活中已经不可能完全回归于自然,也脱离不开文化世界和经济时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美是富有内涵的,按照文明程度来创造美,是生态景观需要体现的一个方面。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并不只是为了展现景观的审美价值,同时也符合景观对于地域文化的需要。景观的实用性是首要考虑的,在实用的基础上增加文化传承和审美需求,是景观对于美学的一种延伸。增加景观文化传承的同时还要结合实用价值,文化能给景观带来的并非只是体现在形式及装饰上。文化传承是景观的灵魂,景观地域文化的传承,在时间的维度里能体现人类文明的程度。景观地域文化是具有时代性质的城市设计。将文化、艺术、自然的审美融为一体,就应该结合生态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由于滨水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对于生态景观的要求也不能仅仅体现在生态美感上,还要体现在城市地域文化上。人类是创造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理想的方式来创造人文特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从而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文化所带来的美感。地域文化的体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哈特荷说:"在任何地方只有一个景观,如果那里没有人,就不能是文化景观;如果人已经进入了舞台,自然景观就一去不复返了。"[16]

  在水景观设计中要保护的除了生态、自然、环境方面,还要切实的维护人类对于美学、文化、历史的需求。

  另外,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能也可以体现出城市文化内涵。滨水景观要根据城市的文化内涵来选择种植植物,植物具有象征城市内涵的属性。如莲花象征圣洁,竹子象征清雅。通过选择植物和装饰来表达景观的意境,用隐喻的手法体现场所精神。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