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好意同乘不仅符合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在提倡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大力鼓励和倡导的一种善意行为。好意同乘并非法律行为而属于道德的范畴,但因其致搭乘人损害才进入到法律调整的层面中来。而如何平衡好意人和搭乘人之间的利益,需要根据法律原则和规则做出公平、公正的处理。目前我国立法尚属空白,理论基础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各个法院的审判也各自割据,尚没有统一的司法意见,不利于妥善解决此类案件。
本文对好意同乘损害赔偿民事责任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期望针对此类问题可以早日纳入立法的轨道,统一司法意见,找出更加科学的解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各地法院处理案件的巨大差距,保证司法的统一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可以对民众起到教育指引作用,通过对好意同乘及好意同乘致搭乘人损害的法理学习,而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
好意同乘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问题还有很多,限于笔者的能力,仅就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希望能够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起到微薄之力。不成熟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参 考 文 献
[图书文献]
1.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 杨立新:《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3.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4.《侵权责任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年版。
5. 杨立新:《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6. 李微:《日本机动车辆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7. 熊进光:《侵权行为法上的安全注意义务》,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8.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9. 高富平主编:《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9 年 9 月第 2 版。
10.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2 月版。
11.王利明等著:《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 年 3 月第 1 版。
12.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3.徐国栋:《律师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14.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5.侯国跃:《中国侵权法立法建议稿及理由》,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16.房绍坤:《民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7.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18.车辉等:《侵权责任法理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19.江徐爱:《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期刊文献]
1. 孙莹、肖瑶:《关于好意同乘问题的困惑与思考》,载于《人民司法》2013 年第 9 期。
2. 王雷:《好意同乘中的车主责任问题》,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 年 9 月第 22卷第 5 期。
3. 王长发:《好意同乘及其债法规制》,载于《法治研究》2010 年第 11 期。
4. 吴国平:《好意同乘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法律适用》,载于《海峡法学》2010 年 3月第 1 期。
5. 陈琰:《浅谈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重大过失”与“一般过失”的认定》,载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 12 月第 4 期。
6. 刘蓉:《交通事故中好意同乘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暨南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7. 乐科:《道路交通事故好意同乘者损害赔偿问题探析》,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3 年第 4 期。
8.舒坚:《好意同乘致同乘人损害民事责任研究》,南昌大学 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9.刘登光:《好意同乘致人损害赔偿研究》,山东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刘彤海、张辉:《“好意同乘”民事责任初探》,载于《中国律师》2007 年 7 月版。
11.宋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法律文献]
1.《民法通则》
2.《侵权责任法》
3.《合同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询意见稿)》
7. 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
致 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即将结束。在这临别之际,仅以感谢二字还不足以表达我对导师陈兵和家人、同学的深厚情谊。
我的选题来源于对此类案例的研究和审判,虽然案例多,但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选择一个目前颇有争议的题目来写,是对能力的一种挑战。这里要感谢我的导师陈兵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他不仅在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了参考的素材、在理论知识上给予我指导,还在精神上给予我极大的鼓励,这才使得这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感谢所有的授课老师,他们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让我终生受用。还要感谢我们的班主任吕欣老师,他为我们班级默默付出,任劳任怨。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使我的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丰富多彩。
最后,还要感谢吉林大学,感谢法学院,在这个名师汇聚、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里,我学到了更多治学、做人、处事的道理,提高了我自身的素质和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