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保险硕士论文

养老保险对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18 共745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新农村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分析
【第2部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引言
【第3部分】居民消费和社会养老保险
【第4部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第5部分】 养老保险对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6部分】新农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7部分】农村参保人消费状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 养老保险对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前文介绍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情况以及山东省新农保的试点情况。本章着重分析我省居民消费的情况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消费的影响机理。通过建立一个的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模型,同时结合我省新农保政策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分析其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

  3.1 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3.1.1 居民消费行为介绍

  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20 世纪早期的学者认为居民消费主要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并且做出了理论性的分析,这相对于早期的定性分析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居民消费存在着复杂的内在机理,消费的增长并不能仅仅用当期收入来解释。之后的学者将现期收入,消费者所拥有的财富,个人对于未来的预期收入以及利率等因素纳入到了消费模型中来,构建了一个比以往更为复杂的消费模型。

  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界定,离不开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传统经济学中做出了理性人的假设,即认为个人在面临决策时一定是从理性出发而不是从感性出发的。这一方面符合经济学合理假设的原则,又有利于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学术性的定性分析。凯恩斯对于消费函数采用了一个如下的式子来说明:

  居民消费=f(当期收入)。

  后期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提出了:

  居民消费=f(当期收入,财产,预期收入,利息率)。

  上述观点都是在理性人的前提假设下提出的,随着研究的拓展将消费的影响因素从当期收入拓展到了包括当期收入,个人财产,预期未来的收入以及利息率等影响人当期和未来持续收入的因素。对于单个微观个体而言,如果条件允许,当期收入,财产,利息率等都是可以精确计量的。预期收入1虽然不能精确计量,然而也可以进行大致的估计,或者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给出特定数量结果下的决策。

  然而消费者并非如我们所假设的那样都是理性人,尤其是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每一个决策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不能掌握充分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消费者做出的决策在自身看来是理性的,也未必是真正理性的决策。(2)个人在预期未来收入时的理性程度是难以保证的。一方面,个人未来的发展是存在变数的,譬如相对于稳定收入群体,以农业为主的群体其未来收入受政策,地理,气候,市场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因而要对未来收入做出理性的预期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个人在对未来收入做出预期时,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个人存在做出理性决策的愿望,然而难以得出理性的结果。(3)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表现可能远非理性的。借贷约束,社会需求,心理满足以及情绪波动等外在和内在的客观条件都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做出非理性的消费决策。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心理的满足感会远远超过理性的消费需求。苹果在中国大获成功的营销策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引入非理性人到研究中来,使得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不再像一个消费函数那么简单。消费函数内的各个自变量的权重分配以及心理效应的重要性仍旧存在分歧,然而当施行某一政策时,其对消费的影响是评价这一政策的重要因素。政策对消费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消费总量的影响,而且表现在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梳理这一政策因素同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在行为生命周期假说当中,由于“即时消费愉快吸引力”和头脑账户分配的影响,养老保险的不仅不会促进消费,反而会对消费起抑制作用,这同生命周期假说得出的结论是恰恰相反的。所以有必要结合我省居民的实际情况分析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3.1.2 影响我省居民消费的因素

  如前文所述,我国的消费率在世界上处于偏低的状态,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对于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比较严重。而最终消费的内部结构分布不均,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诸多的消费影响因素造成了这种差距。

  在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西方消费理论作出了不同的探讨,这些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省居民。从凯恩斯(Keynes,1936)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以及弗里德曼(Friedman,1957)为代表的持久收入假说(PIH)等居民消费决定理论的发展思路中,我们可以发现,财富和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后来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使得对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消费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资料,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假定一个理性人,对于生存资料需求层次,只要收入满足相应的条件,就一定会进行相应的支出。在满足了生存资料之后,才能进而满足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然而我国居民面对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大多数家庭面临住房问题,表现在为自住房或者后代子女的住房进行储蓄;二是我国在社会福利方面制度的缺失和资源分配不均;三是社会在初次分配上失衡,再次分配未能很好地起到调节作用。消费者对于财富,现期收入以及未来收入的分配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在较低的消费率情况下,城镇消费影响因素和农村消费影响因素又存在较大差异。1990 至 2012 年,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持续增长,但增长率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消费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在消费的影响因素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面临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当面临大额支出时缺乏有效的金融工具缓解流动性压力,使得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有着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所以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这种过分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者行为,对居民消费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3.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农村居民家庭账户的影响

  山东省自 2009 年开始进行新农保试点,2011 年开始进行城居保试点,并于当年实现了两种社会养老保险的全省覆盖。2013 年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合并前,新农保已经试点 3 年,且合并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新农保基础上的调整,因而研究新农保对于农村居民家庭账户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上的延续性。

  3.2.1 新农保对于农村居民家庭账户的影响

  在实施新农保时,山东省各地的政策大同小异。现以潍坊市奎文区的新农保实施政策介绍新农保对于农村居民家庭账户的影响。

  在实施新农保前,大部分老农保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与政策扶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储蓄模式,利率参照市场年利率,因而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比对新农保同市场利率来进行比较。

  潍坊市奎文区新农保缴费级别见表 3-1.

  按照政策,60 岁以后每月发放的基础部分养老金为 55 元,个人账户中每年政府补助 30 元,最终按照账户余额发放。60 岁以后月领取金额计算方法为:月领取金额=(每年缴费额+30)×缴费年数÷139+55.按照我省人口平均年龄 75 岁计算,则 60 岁之后可以获得的养老金总额等数据见表 3-2 所示。

  由表 3-2 中数据可知,新农保中地方和政府补贴的力度是非常大的。首先是在每人每年缴费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年 30 元的个人账户补贴。之后在养老金发放额时候每个月加上了 55 元的基础养老金。如此一来按照平均年龄计算领取的金额在绝对值上最少也可接近投保对象纯缴费金额的一倍左右。对于低缴费级别其回报比率更高,尤其是年缴费额 100 档次的投保对象其回报金额甚至接近纯缴费额的 10 倍。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补贴,新农保的收益情况是相当可观的。由于新农保政策中同一缴费档次中年缴费和年给付的金额是固定的,所以可以认为是第n 年的一笔存款到第 n+15 年给付本息。横向来看,缴费档次越低则收益率越高。

  年缴费 100 元的档次达到了 728%,而 1400 的档次为 79%.将收益率年化从而更加直观地观察,按单利计算年 100 元档次的年利率达到了 48.5%,而年 1400档次为 5.3%.可见不同档次之间的回报率差别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的制度,因而必然具有公益性。哪怕是最低的5.3%的年利率也明显高于同期的国债或者银行利率,说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投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充分体现了其社会保障性质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低缴费档次的收益率明显高于高缴费档次的收益率,且收益率随着缴费档次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说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是充分保障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基本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差距,体现了收入再分配的特点,同时适当提高收益率以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具体情况见表 3-3.

  前述是以投保缴费刚好为 15 年进行分析。新农保规定 60 岁以后享受发放养老金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为 15 年。为了充分研究新农保的收益情况,有必要对缴费超过 15 年的情况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缴费 16-30 年情况进行收益分析,首先统计出从 15 年到 30 年各档次缴费最终每月领取的养老金额。具体见表 3-4.

  从表 3-5 中可以看出,在 100 元这个缴费档次上,随着缴费年限的提高,总发放额的绝对值/总缴纳额的绝对值这一比例逐步下降,说明提高交给年限最后得到的总的报酬绝对值的比例是降低的。考虑到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这一比例实际上是更进一步降低的。同时考虑年缴费支出和最终年养老金收益的对比情况,等价的年华收益率以单利来看有小幅的上涨,然而按复利计算上涨十分有限,说明在基础缴费年限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加缴费年限的投资策略是不明智的。

  由表 3-6 知,在 1400 元缴费档次上总发放额的绝对值/总缴纳额的绝对值这一比例也是随着缴费年限的提高而下降的。同时考虑到各个年限的收益率情况,虽然不论是单利还是复利计算 30 年比 15 年收益率都增加了一倍左右,然而考虑到 1400 元档次本来的收益率就不高,所以,虽然随着缴费年限的提高,最终收益率有较为显著地提高,然而依旧维持在一个比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虽然新农保不同的缴费级别见存在较大的收益差距,然而整体而言新农保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收益明显高于农村家庭的自我储蓄。

  3.2.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2013 年,新农保和城居保实施合并,合并成了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实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同之前的新农保之间有高度的延续性,且提高了相应的待遇。下面以潍坊市奎文区为例对比新农保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待遇水平。

  潍坊市奎文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仍旧由个人账户,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三方面构成。个人账户的标准分别为每年 100 元、300 元、500 元、800 元、1000 元、1500 元、2000 元、3000 元、4000 元 9 个档次。对于重度残疾人等有缴费困难的群体,由财政按最低缴费标准代缴个人缴费部分。政府补贴方面,每人每月补贴60 元的基础养老金。对于缴费年限超过 15 年的居民,每超过 1 年加发 1%的基础养老金。对于缴费期内的居民,根据缴费的档次,每人每年政府补贴的金额分别为 30 元、35 元、40 元、45 元、50 元、60 元、70 元、80 元、90 元 9 个档次,缴费即补。

  从表 3.1 和表 3.7 对比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养老较新农保而言提高了待遇水平,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居民家庭账户的一生总收入,而我们知道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对消费必然有正向的激励作用;二是维持了政策的延续性,且待遇稳中有升,这对于农村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3.3 基于生命周期的居民消费模型

  本节构建的模型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该模型考虑的三个因素同现实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第一,居民在年轻的时候工作并交纳养老金,在老年退休后可以得到养老保险支付;第二,由于个人消费大宗商品或者由于社会福利的不健全,个人具有预防性储蓄动机;第三,当面临大宗的消费支出时,个人会面临借贷约束。在初步分析中为将问题简化,我们首先考虑个人的储蓄是为了大宗消费支出这一因素,比如未来子女的大学教育支出。如果子女考上大学,学费生活费等各种费用将会产生一笔不小的支出,甚至需要花光许多农村家庭的积蓄,远远超过了个人短期的收入。在存在信贷约束的情况下,个人需要进行储蓄。基于教育这一因素我们构建以下模型。

  假定消费者面临一个三期的消费决策,每一期他们对消费、储蓄进行决策,其中的消费决策包括子女的高等教育支出。假定子女教育支出为 P.另外,人们在面临借贷约束时,我们假定他们不能进行自由借贷。引入新农保变量后的个人的跨期选择问题,可以构建由以下方程组成的模型:

  首先分析个人不存在信贷的情况,即S2 >0,下面分两种假设讨论。第一种假设下投保人进行单储蓄账户管理。此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带来的效应足够高,消费决策的顺序是优先保证高等教育支出,则第一期以及第二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前部分时间的储蓄统一用于高等教育支出。由于一期的储蓄不足以支付教育的支出,且假设高等教育带来的效应足够大,足以超过投保新农保带来的第三期的效应增加值和因为新农保投保而挤出的消费。从理论上分析来看,新农保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对于个人,其对心理预期的影响要大于实际带来的收益,因而可能导致个人改变单账户模式,将一部分本来用于消费的资金投入到新农保中1.在有借贷约束的情况下,年轻人除了应付将来养老的情况而储蓄外,还面临诸如大宗商品购买的问题,为此不得不进行一定的储蓄。在储蓄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新农保带来的资金支出必然要挤占当期消费资源。因而如果参保人选择在第一期开始投保,则会挤占其消费支出,此时投保人第一期消费会下降。

  第二期投保人有足够的资金应对教育支出,投保人有两个选择。其一是按原计划进行教育支出,减少教育支出前的第一期消费,同时在子女毕业后后适当增加第二期其余时间段的消费。其二是节约教育支出,以尽可能减少对第一期消费的影响。在这里不具体分析投保人做出具体决策的过程,只对最终结果做定性的分析。

  由于新农保缴费客观上减少了投保人第二期的可用财富(收入加资产),且子女教育对于投保者的效用足够大,所以投保者在第二期至少不会做出增加消费的决策,因而可以断定第二期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前的消费必然小于或等于投保前的消费支出。第二期子女毕业以后以及第三期,由于养老保险带来的收益要明显高于储蓄的收益,投保人会增加其消费同时降低其储蓄额。如果投保人选择在第二期开始投保,则第一期的消费和储蓄不变,第二期子女毕业前消费和储蓄也不变,而子女毕业后家庭开始投保,同时由于新农保提高了养老金收益,则个人会适当提高两期的消费。

  第二种假设投保人采用分账户管理储蓄的方式。在未引入新农保时,投保人将储蓄的一部分用于将来子女教育,命名为教育账户,另一部分用于平顺一生的消费,命名为消费账户。在新农保收益明显高于储蓄的情况下,实际上投保人是将消费账户的资金转移到新农保账户当中,进一步假定消费账户的资金余额足够高,足以支付新农保账户的最低缴费标准。则对于投保人而言合理的消费决策是在第一期教育账户金额不变,消费账户资金转到新农保账户,同时由于新农保账户的收益高于消费账户,则投保人会适当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第二期根据同样的道理,教育账户不变,投保人按照预期的计划教育支出,同时将原本用于消费账户的资金投入到新农保账户,同时因为新农保账户的高收益而适当增加消费。

  第三期投保人退休,同时由于新农保账户收益的保证消费也比预期要高。其次考虑投保人在一生决策时并没有考虑到第二期退休之后的情况,这也符合部分农村居民的实际。由于诸如购房,子女教育,子女住房等支出导致第二期末决策人的存款几乎为 0,即S2 = 0.如此家庭是在两期间进行消费决策,而不是根据一生的收入进行消费平衡。如此一来前两期的消费与养老金收益间关系不大,而第三期的消费则明显受到养老金收益的影响。在给定情况下引入新农保,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收入下降,从而其消费也要受到影响而下降。第三期消费由于新农保的引入,相当于强制投保人将前两期的部分资金挪移到第三期花费,提高了第三期的可支配收入,因而第三期的消费上升。合理的假设是老年人的平均消费倾向要小于年轻人,因而可以预测这一时期消费的增加量不足以弥补前两期消费的减少量。

  (2)假设第一期的财富足以支付高等教育的资金需求,即P < S0 (1 + r )+ W,且家庭坚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则决策者合理的选择是在第一期不参加投保而在第二期开始参加投保。在第二章的分析里面已经阐明,除去必要的 15 年最低缴费年限,更多的投保年限带来的额外收益并不明显,尤其是最终获得养老金的绝对值总额同缴纳的总的新农保缴费的绝对值总额之比甚至要小于正好缴纳 15 年的情况。所以理性决策人的最优选择是第一期不参保而从第二期开始参保。鉴于决策人已经在第一期有足够的储蓄应对未来子女的教育支出,因而其第二期的储蓄主要用于保证老年的消费。新农保的收益要明显高于市场利率,投保人投保新农保会使得其一生总的收入提高,其基于一生的消费决策时会提高第二期的消费,减少第二期的储蓄额,同时会使得储蓄额的减少部分大于投保的金额。

  3.4 对理论模型结果的分析和延伸

  分析显示,在不同的情况下引入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将新农保引入家庭账户之后,虽然从一生整体看提高了家庭的账户收入,似乎应当提高消费支出。然而具体到某一家庭某一时期,则会由于家庭收入的不同或者家庭理财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许多情况下新农保对家庭消费有正向的影响,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情况下新农保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抑制,所以应当进一步探讨我省大部分居民的实际情况。

  在将模型向实际情况拓展的时候,家庭考虑储蓄的考虑将不仅仅是子女的高等教育问题,储蓄动机将包含更多因素,诸如住房,医疗,子女婚事以及对后代的遗产馈赠等。同时,由于农村社会福利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健全,会造成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高。对于一些家庭而言,新农保提高了一生的收入,因而增加消费支出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某些家庭而言,新农保收益更高,但同时流动性受限,不仅要等到 60 岁以后才能受益,而且要按月支付,难以应付一次性大额的支出。所以新农保能否对居民消费产生正向的影响,在于其执行力度以及对于农村居民对于未来生活保障预期的改善程度。

  具体考虑我省居民的实际情况,由于一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部分居民存在着过度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新农保实施的初期,可能存在着对于缴费期居民的消费挤出现象。然而随着新农保的持续开展和全面覆盖,其必然对居民预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基本完成的重要标志。这种影响造成居民部分预防性的储蓄动机减弱,消费信心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最终对消费产生正向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