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是以九年义务教育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为基础,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培育原则,面向大众提供具有终身教育影响效力的教育形式。普通高中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学会热爱党、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振兴民族为己任;培养学生法制和民主意识,促使学生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社会法律,自觉承担公民义务,并行使公民权利,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愿望,使之具有处理、判断、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的创业精神、职业意识、能力、人生规划技能、环境意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健康体魄、积极生活观、健康审美情趣、科学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识自己的观念,使之具有可以了解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意识及开放心态。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注重科学的进行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好班级工作,对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对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班级管理现状到底如何班级管理是否科学有哪些方面是可取的 以及值得肯定的 在班级管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笔者以江都区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为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提出了部分对策和建议,以为学校管理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班级管理理念的研究,在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其侧重的主题逐渐转为到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如何鼓励并适时支持学生行为,如何在教学中增入管理要求,如何建立和执行班级秩序和规则等。
美国学者 Johnsn,M 对班级管理概念进行界定时指出,班级管理中以一定价值作为管理目标,将一些要素作为业务达成的基础。此要素主要包括时间、人员、奖惩、资财、责任、场所等,业务则包含协调计划、控制、组织、养育、家政、指挥等。以此为基础,詹森与布鲁克斯使用图示的方式对班级管理概念进行了展示,并同时设计了概念模型。[1]
C. V. Good 认为班级管理属于指导或处理班级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如教师物理属性和特色、民主方式、参考资料的保管及应用、纪律、学生社会关系、班务处理等。[1]
E. T. Emmer 则表示,班级管理属于教师活动和教师行为,以培养班级活动中学生的合作社和参与感为目标,主要包括班级秩序的维护和监督、物理环境的安排、学生偏差行为的处理、对学生进步状况和进程的监督、学生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工作使命和工作责任感等[2].
Johnsen 提出,班级管理以教学目标到达成为维持和构建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涉及到调查和了解班级的每个学生,了解和掌控班级架构,以班级团体作为学习集体和理想生活设计所需的对象,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将教育活动、家庭联系、班级事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工作对象。因此需要将学校和班级为教育场地,进行全面性人才的培养[3].
作为民主主义教育的代表性研究者,杜威提出班级管理需要将儿童作为管理中心,运用民主的理念和管理方法来为儿童设计有效、全面的教育活动,敦促儿童健康成长,使之充分了解活动的意义和价值[4].
苏霍姆林斯基表示从广义范畴教育系个人和集体教育形式的统一,其中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需要占主体。只有能辅助自我教育的教学形式才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此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需要从 7 岁开始,在儿童的 11 岁期间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必要的话需要儿童进行自我强迫,如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相比较学校教学模式更注重儿童的自我管理[5].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
我国在班级管理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具有影响力的主要为:钟启泉所提出的班级管理论、郭毅、林冬桂等、唐迅分别主编并发表的《班级教育管理通论》、《班级管理学》、《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李伟胜老师撰写的《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钟启泉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价值在于:其一,诸如信息素养论、教师教育学、班级管理学、考试学、信息素养论、教学科学、教育管理学、课程学在内的教育科学当前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学科群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二,教育科学的现代化发展充分体现出教育理论和思想所具有的使命感和时代感。其三,教育科学以课程科学和小学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和生长点。
郭毅从实用性角度,引入管理学、系统科学、教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作为基础理论,从班级管理的对象、过程、与管理学的相关性、管理者、原则等方面,针对中小学的班级管理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林冬桂则在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班级教育管理理论系统后,运用大量的实证进行剖析,以此作为辅助读者了解班主任工作实践并掌控管理理论的基础。《班级教育管理通论》一书对班主任日常管理具有极为明显的辅助作用。而《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一书,则在着重梳理班级形态后提出,班级管理形态主要包含民主集体、学习集体、自主集体、团结集体、管理集体五类,作者尤为提出民主集体可作为班级形态设计的主要形态。该书对新型班级的设计方式和发展机制进行全面型的分析后,提出了进行应用的 3 项措施和 5 条策略。《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中,唐迅等人使用教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作为班级教育提到社会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基础,并为班级体的管理研究,设计出 3 种实验模型。如包含规律系统和逻辑系统的"理论范型";包含思想和实验的"理想模型";由知识、方法、理论所构建而成的"经验模型".三种模型体系相互贯通、彼此融合,共同构成了班级教育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自组织系统。
(2)关于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蔺国霞(2002)针对兰州中学的班级管理现状及问题,使用访谈法进行分析后提出,当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民主管理体制、班级人际关系、师生关系、非正式团体应用程度、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和机会供应等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来,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但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任课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
.庄惠玲(2005)在分析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所起到的作用时,提出传统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担当保姆角色,班主任的"一言堂"管理使得学生失去自主意识。因此弱化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影响,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应该作为目前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方式。林艳阳(2005)针对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问题的列举,并确定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途径。王建交(2011)以石狮第八中学作为班级管理实证性分析的基础,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将近半数学生并不了解班级组织管理的基本目标,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班主任引导的不到位,也导致其对学生的活动、组织、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存在不足[2].张超(2011)立足山东德州中学班级管理现状,在调查的过程中提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班主任评价系统的不够完善、应试教育体制的时代性缺乏、班主任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所存在的欠缺,是影响班级管理质量的主要原因[1].李智(2012)引入龙泉驿区的 H 中学,使用访谈法对其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时,指出学生干部如担任班级、年级、学校相关行政管理工作的学生数量所存在的不足;班级管理舆论和纪律的低质量;班主任管理水平的低下等,都是造成班级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满意度下降的主因[2].
(3)关于提升班级管理质量的策略分析。
高藏所撰写的《学生自我管理奏响班级管理的主旋律》中,其从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角度入手,融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反思,提出学生需要成为班级管理的引领者和主持者,其认为合作小组的班级管理制度已经被教育界和理论界所接受,对应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在进行中。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谷辉所撰写的《向"小组合作管理"要效益》、杨彩序和李红发表的《班级管理中的合作机制》、周俊研究并发表的《论班级合作小组管理模式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籍青林的研究成果《高中"自能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以上研究成果均将班级管理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将其放入开放的体系中进行分析,因此可作为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升的辅助。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一些较新的研究理论逐步被提出,如朱诵玉所提到的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增加资信制度的想法,《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中李镇西要求将科学民主的思想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并尝试在本班级的管理中进行实践,效果相对良好。
徐生娥(2007)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引入嘉峪关市二中把班级管理现状作为案例,在分析中提出班级管理必须运用量化的管理策略,教师和学生均需要使用正确的管理观念,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照顾弱势学生群体,尊重个体个性化发展要求,可尝试使用干部轮换制[3].张东霞(2009)认为班级管理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建立起正确合理的教学观念,班集体组建模式的是否良好则次之,班级所需要的自主管理激励模式可放在第三位[4].张超(2011)提出班级管理在选课阶段需要使用对应的管理策略。其表示选课走班应用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有所放大,由此点来看,现阶段班级管理的侧重点需要放在如何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范畴,运用学生自主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尹银柱(2014)在引入吴起县第一中学作为分析案例后,提出教师可以实行以下策略进行管理方式的优化:加大班主任的岗前培训力度,筹划班级管理的科学性评价系统,科学运用管理方式,吸纳并激发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并尊重班集体中的任何成员[1].
1.2.3 文献评述。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对中学班级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班级管理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Johnsn,M、C. V. Good、E. T. Emmer、Johnsen、杜林、苏霍姆林斯基等人都分别对班级管理进行了界定,他们各自根据自己对班级管理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方法,国外学者几乎没有对中学班级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大多都是从班级管理的定义出发,从而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于班级管理问题的研究市场要短很多,国外学者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进入 21 世纪后才开始进行广泛地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钟启泉、郭毅、李伟胜、唐迅等学者都出版了相应的学术成果。国内学者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探讨某一所中学的班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蔺国霞、王建交、张超、李智等人都是通过问卷的方式来得到中学班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徐生娥、张东霞、尹银柱等人正是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来提出了提升中学班级管理质量的对策,但是所提出的策略都不具创新性,实际上也就是说这些策略的实际效果值得商榷。所以说,对于国内学者而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分析过程中,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策略。
1.3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理论的角度看,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中学班级管理问题的内涵,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从实践的角度看,本文基于第一中学展开调查分析,因此通过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第一中学班级管理效率。
1.4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登录中国知网,查阅与中学班级管理相关的文献,了解了中学班级管理相关的概念,包括中学班级管理的内涵、中学班级管理的原则、当前中学班级管理的模式,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同时还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他们的研究情况有着初步的认识,这样在论文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使得本文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以江都区第一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得到第一中学班级管理现状,通过对学生、班主任、教师和家长这四类对象进行调查,从而得到第一中学当前班级管理情况,进一步还可以得到第一中学班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来分析和总结原因。
(3)访谈法。
访谈法是在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直接接触,根据列好提纲,通过直接对话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学生与班主任眼中的班级管理,通过采访学生了解对他们的学校和班主任在管理方面有无任何意见或建议。针对问卷调查中一些无法得到以及无法量化的信息,笔者采用了访谈法的方法,为研究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