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川剧传承保护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3 共690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媒体时代川剧的传播推广探究
【绪论】新媒体传播与传统戏曲的结合研究绪论
【1.1 1.2】传统戏曲的生存现状
【1.3 1.4】戏曲艺术与传统媒介的互动
【第二章】新媒体对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推广
【3.1 - 3.3】中国戏曲剧种的运用分析
【3.4】川剧与新媒体的应用分析
【余论/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下川剧传承保护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余论 新媒体为戏曲艺术传播开启新的篇章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在严峻的挑战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日益成熟的新媒体正广泛而深刻地运用于社会领域。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各类媒介的负载、扩大、延伸、传递,而新媒体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拓展传播方式和技术支持。

  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以及作为当代新兴媒介的新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和正在发生着交汇与结合,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趋势,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引领着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未来方向。

  1 总结与思考。

  在当今,作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戏曲艺术,以及作为新兴媒介的新媒体,两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汇,发展出相互结合、相互借力、相互促进的格局,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和客观规律性,但是在运用中也显现出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1.1 趋势与方向。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制定"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战略方针,以创造性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戏曲,"在世界戏剧之林中独一无二、具有特殊风采和成就的舞台艺术样式",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决不能缺位,正如刘厚生所指: "艺术遗产要充分整理保存继承发扬,艺术创造要有新的全面的提高",从而造就当代强势戏曲。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创新驱动、科技强国战略,在国家战略强力推进下,中国正从"新媒体大国"向"新媒体强国"迈进, 新媒体已成为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从价值观、生态和格局、研究方法和界限等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生态和艺术生态,实现戏曲艺术与新媒体高度融合,是保护文化遗产,提升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艺术"附加值"的重要策略之一。

  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以快捷、海量的信息传播,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内涵,同时,这也是广大民众的现实需求和强烈意愿。

  根据本文对新媒体与戏曲艺术历史、实践分析考察,得出以下观点:

  一、戏曲在千年演变中,不断在探索发展模式以及传播手段。从传统的舞台传播、地域性传播、小众化传播,逐步改革进步,发展成大众化、超舞台、跨地域、多层面的传播。

  二、新媒体诞生和发展正影响着当代社会的传播方式、手段。通过利用新媒体能够更即时、广泛、全面地让讯息传播开来。让受众在创造和接受讯息的角色中互相转换。

  三、戏曲的传播经历了口口相传的农耕时代、报刊传播时代、广播电视传播的电子媒介时代,目前正在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四、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以及它多样化的媒介载体为戏曲艺术打开了传播的新兴之门,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新媒体与戏曲艺术之间已发展了多样化的交汇模式,包括影像、讯息、舞台交汇。

  六、在新媒体与戏曲艺术交汇中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多媒体粤剧《梦话西游》等的成功。并从中也体现出了一些不足,比如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认为把新媒体运用到戏曲中会不伦不类。另一个是新媒体运用还没有普及,一些艺术家、院团等还没有看到此带来的新希望。有的剧团太过讲究功利性,而忽视了戏曲本身的意义。最后在时间上安排缺乏紧密联系,想到什么就发布什么。

  1.2 隐忧与问题。

  在新媒体的运用和实践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隐忧,需要引起关注。

  一、观念意识上,戏曲从业者对新媒体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有待提升,一些人还习惯采用传统套路、运用原有的模式,甚至对新媒体采取"排斥"的态度;对于新媒体从业来说,在制作、传播过程中,对戏曲艺术的特性、个性认识不足,对于戏曲艺术作为非遗文化"完整性、原真性、全面性"认识不足,有时会出现"艺术失真",出现了声、光、电技术"喧宾夺主。

  二、从运用与实践来看,多媒体于戏曲艺术之间,还有很多尚待深入开发运用的空间、门类,需要借鉴海外和国内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总结和探索。

  三、在运用新媒体传播戏曲艺术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显现出来,在当前,网络上出现大量盗版和非法录制、翻拍的戏曲资源,一些网络在线直播也没有得到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同意,缺乏对于艺术作品的产权、艺术家劳动创作的尊重。

  四、传播内容与质量上,由于信息传播的失真以及过度的炒作,加之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创作、传播,使得内容与质量良莠不齐,如把川剧等同于"变脸""绝技",而一些真正的精品艺术、代表作品却难以推广,当前网络中一些戏曲信息存在谬误。

  五、观演方式的冲击,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注重演员真实的演绎和现场观众观看,由于网络资源的快捷获取,人们不愿意进入舞台,对于戏曲市场培育、演员的锻炼,以及观众艺术修养的提升,均带来不良影响。

  1.3 "新""旧"媒体不可偏废。

  新媒体及其技术,在戏曲艺术的运用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发挥出巨大的效力。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即所谓"旧媒体")是否"过时"?是否是"可有可无"?传统媒体具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导向性和权威性:各级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积极发挥着文艺宣传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它们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得到广泛尊重和信任。

  二、公信力和公正性: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有采编、录制、印刷、出版等行业标准和专业规范,拥有专业及技术人才,以及器材、场地的保障,它们的公信力和公正性也得到受众和传播对象的认可。

  三、 民众性和社会性: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民众重要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它们的民众性和社会性也难以替代。

  四、针对性和专业性:以报纸、期刊、书籍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为各个专业和学术人群服务,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订阅、购买服务,它们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广受赞誉。

  同时,也应该看到传统媒体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由于传统媒体受出版、印刷、播放的时间限制,时效性不足。

  传统媒体由于发行、出版、播放渠道及条件的制约,以及专业、学术受众较少,如有的戏曲期刊,发行数量仅数百份,覆盖面不足。

  二、传统媒体由于采编、制作、印刷、出版的成本,导致购买者的开支增加。

  不能因为传播媒体所谓的 "新""旧"之分,或者拘泥于"新媒体时代"这样的概念定义,低估、弱化传统媒体的功能作用。当前,传播媒体在文化艺术中运用与实践中,不论是新传媒,还是传统媒体,并非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鱼与熊掌"可以得兼;发挥"新""旧"媒体双方共有的或独自的特点、优势,在兼顾运用中,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以最大限度地达成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的、完整的、真实的传播与推广。

  2 川剧的发展前瞻与思路。

  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是时代进程、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整体性的问题,面对危机与困难,需要戏曲从业者和遗产工作者,按照表演艺术的客观规律和戏曲行业的自身特征,开展艰苦细致的创作生产、遗产保护工作;同时,需要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发挥宣传、教育、传媒的力量,唤起民众对戏曲艺术的保护意识,培养民众对戏曲艺术的情感,促进民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运用新媒体传播与推广戏曲,具有现实意义和巨大成效,给了戏曲在未来传承与推广的一些启示,使得戏曲更好地发展。文化、科技、市场为此已经做出了大量实践投入,笔者也提出以下思路。

  2.1 网络直播更方便。

  如今,更多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很难走进剧场看看戏曲或者话剧。再面对高昂的票价,令很多本来有兴趣看戏的朋友们只能望而却步。每次成都上演的信息都是很吸引人的,不仅有精品剧,还有很多外地的剧团来演出。很多人都想一睹风采,可是种种原因却不能亲眼目睹国粹的风采。这时,我们可以依靠的新媒体手段是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吸取和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可以将川剧演出的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国内"网络直播"大致分两类,一是在网上提供电视信号的观看,相当于"网络电视";另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直播"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通过这样的设备和技术,人们可以再网络上、电视上、手机上第一时间看到同步进行的川剧演出。

  2013 年 9 月 22 日下午 2 点,通过中国绿色网络电视南国戏剧频道,川剧历史上首次网络直播向全球网友准点推出,无论是用家中的电脑,还是移动中的手机,各地戏迷与省川剧大剧院里的观众一样,同步欣赏了大幕戏《卧虎令》。台下观众卖力叫好,线上观众也是看得如痴如醉。这次的直播减少了很多观众对传统川剧的排斥感,让他们明白川剧也在随着时代在进步,我们不会一成不变。比起录播的戏,人们一直认为直播更具有时效性,更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可如今只是做到第二类意义上的网上直播,即是在网络上才能看到。所以今后们川剧的发展应该推向面向大众化的电视直播,戏迷们也非常迫切电视直播能够实现。

  2.2 3D 剧目更真实。

  虽然我们能做到网络直播,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关注川剧。然而,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让他们身临其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川剧的魄力,也就是没有把他们请进剧场。川剧的演出本来就是直接面向受众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很多人没有时间去现场观看川剧。而像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滚灯等特殊的技艺,如不亲眼目睹根本无法了解它们的令人振奋。如何在家里也能看到真实的川剧呢?如今,我们可以依靠的手段是 3D 技术。

  3D 通俗来说,就是从扁平的屏幕中看到立体真实的效果。如今的电影,只要是大手笔肯定制作出 3D 版的。不管是爱情片,喜剧片还是动作片都能自信地做出 3D 版。很多口碑并不是很好,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剧情。所以在技术这一块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

  当今许多家里的电视业都配备了 3D 的效果,3D 眼睛一应俱全。这时,可以在之前魏明川剧专门的频道中,播放 3D 版的川剧。如此,在家里在网络上,只要一副眼镜我们就能感受到川剧所带来的惊险和刺激。3D 版的川剧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

  2.3 微博大赛更有趣。

  在看戏的过程中发现,也有年轻人的个别身影,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此时的微博转发量惊人。有很多爱好川剧的朋友,其实根本得不到施展自己的地方。除了看戏,没有更好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微博上开展视频川剧大赛。

  视频川剧大赛,构想是以微博为平台。让有兴趣参加此次大赛的朋友们,以录制唱川剧视频的形式发到微博上,以个人的名义参加。并加入关键词,表明参加本次比赛。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种族,自由的进行参赛。以转发量和点赞的次数和专家的评定作为比赛评判的标准。既不是那么的刻板又能达到举办比赛的目的。之前在微博上所举办的大赛,如"扮丑大赛","双马尾大赛"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同样,川剧微博大赛的举办,不仅能够调动参赛人员的积极性,更能是的川剧更有力的传播和宣传。

  2.4 电子唱腔更新颖。

  川剧都是靠演员通过喉咙所发出的动人之声。如果要脱离真人演员,那么可以制作新的成品"电子唱腔".电子唱腔早在其他领域技术纯熟。自 20 世纪 50 年代,电子音乐从起步开始就紧密和最新的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大胆的尝试各种高科技工具来发展壮大自己。

  我们所熟知的初音未来,她的歌声就是电子音乐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典范。初音不仅形象是虚拟的,更重要的是她的声音也不是传统虚拟人采用的真人配音,而是脱离真人由声音合成软件支配的自由发音,初音实际是 CRYPTON FUTURE MEDIA 公司以雅马哈的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开发贩售的一款虚拟女性歌手软件,它能够将真人的声音录音合成为酷似真人演唱的歌声。人们可以输入任何音调甚至自己写的歌词,初音就会准确无误地唱出这首歌。在 2008 到 2012 年来,每年都会以虚拟的初音未来的形象办演唱会。

  现场可谓是万人空巷,座无虚席。

  初音可以成功地合成人声来唱歌,我们也可以设计出一款电子唱腔的虚拟川剧演员软件。电子唱腔可以参照初音的模式,由某个川剧演员提供最基本的声音源,通过电脑程序操控唱出电子唱腔,软件甚至可以帮助非川剧专业的人轻松创作和唱出新媒体戏曲。这种"不伦不类"的电子唱腔也许会招致那些传统戏迷的抵触,但是,针对中国川剧的受众群老龄化的现象,不难想像电子唱腔的出现可以开辟更为年轻化的受众群体,甚至可以推广到国外,成功实现川剧的跨文化传播,打破川剧一直以来的文化界限,让更多的人领略川剧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专着:
  
  【1】陈玲。 新媒体艺术史纲[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耕。 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3】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文化: 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 认同性与政治[M]. 商务印书馆
  【4】富兰,仲。 民俗传播学[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5】高义龙,李晓。 中囯戏曲现代戏史[M].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
  【6】何玉人。 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7】健生。 中外戏剧文学比较研究[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8】蒋晓丽,石磊。 传媒与文化: 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 华夏出版社, 2008.
  【9】刘景亮,谭静波。 中国戏曲观众学[M].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
  【10】孟繁华。 传媒与文化领导权: 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11】施旭升。 戏剧艺术原理[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12】王汉民。 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13】翁敏华。 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硏究[M]. 学林出版社, 2004.
  【14】赵山林。 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15】周传家。中国古代戏曲经典丛书[M]. 华夏出版社, 2000.
  【16】周乾浩。 当代戏曲发展学[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17】郑长铃,蔡萌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戏曲流派传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集[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期刊论文:
  
  【1】曹萌。 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J].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 年度),2008.
  【2】讹费泳。 电视戏曲" 还是 "戏曲电视[J]. 戏曲研究, 2012(3): 012.
  【3】冯锐, 金婧。 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 新闻界, 2007(4): 27-28.
  【4】宫平, 林琳。 成都川剧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J]. 四川戏剧, 2001(3): 34-36.
  【5】黄健, 蓝玉。 新媒体传播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 改革与战略, 2008(11): 102-105.
  【6】韩瑛。 论民族唱法向戏曲唱腔的借鉴[J]. 四川戏剧, 2010(3): 121-122.
  【7】姜椿芳, 周志成, 许勤。 中国大百科全书[J]. 戏曲曲艺卷, 1983.
  【8】 贾美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反思--从贵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5): 10-12.
  【9】陆地, 尹坤。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J]. 南方电视学刊, 2007(1): 21-27.
  【10】刘俊鸿。 地方戏曲发展刍议[J]. 艺术百家, 2003 (1): 1-3.
  【11】吕舜玲。 浅析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戏曲的传播[J]. 东南传播, 2014(5): 52-54.
  【12】李艺谋。 梨园惊梦--试论中国传统戏曲传播中新媒体元素的运用[J]. 戏剧之家, 2009 (6):31-34.
  【13】刘祯。 文化创新与戏曲遗产保护[J]. 当代戏剧, 2008(1): 9-11.
  【14】李濯缨。 非遗保护下的传统戏曲与现代动画之结合--以川剧动画 《 秋江》 为例[J]. 四川戏剧, 2012 (2): 85-86.
  【15】秦姜, 叶欣。 新媒体传播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J]. 重庆社会科学, 2009(10): 79-83.
  【16】孙凯。 新媒体语境下的戏曲传播论略[J]. 艺术科技, 2013, 26(8): 160-160.
  【17】单永军。 网络戏剧的美学特征[J]. 电影文学, 2008 (22): 146-147.
  【18】涂军娅。 浅论川剧的走势[J]. 四川戏剧, 2003(6): 018.
  【19】陶蕾伃。 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戏曲发展的几点启发[J]. 科技资讯, 2012(18): 234-234.
  【20】王凌雨, 朱群。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媒介研究[J]. 中国音乐, 2009(4): 256-263.
  【21】王丝莉。 新媒体时代川剧传承的传播学思考[J]. 四川戏剧, 2013(3): 122-124.
  【22】王燕。 中日戏剧的双璧:《赵氏孤儿》 与《菅原传授手习鉴》[J]. 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6(2): 32-39.
  【23】王正杰。 论中国传统戏曲的改革与意义[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 042.
  【24】许华东。 利用 "VCM 主题资源" 创设互动课堂教学[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 (12): 86-88.
  【25】张金婷。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 延边党校学报, 2014(4): 115-117.
  【26】张垚, 李濯缨。 非遗保护下的传统戏曲与现代动画之结合--以川剧动画 《秋江》 为例[J]. 四川戏剧, 2012(2): 031.
  【27】周凯, 田瑞敏。 从 "昆曲传承计划" 看 "非遗" 戏曲的保护与传承[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8): 24-28.
  【28】朱缘。 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研究 [J]. 中国报业, 2013(12): 052.
  【29】周烨。 以多元视界倡导文化语境下的戏曲传播[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1(10): 91-92.
  
  学位论文:
  
  【1】王彦波。 从传统艺术到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及权力嬗变[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田根胜。 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