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的概念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25 共5658字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第一节 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的概念界定

  
  一、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
  
  “第三产业”这一概念起源于 1935 年,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llan.GB.Fisher)在其著作《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的①。
  
  费希尔通过对世界经济与历史的认真考察与思考,认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世界上的所有经济活动,除去第一产业即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即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及供应业,剩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被称为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范围广泛,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第三产业不仅包括人们熟知的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还包括科教文卫等高层次的服务业,交通与邮电通讯业等基础设施行业,甚至包括国家上层建筑的部门,例如党政机关、军队、警察、法院等等。
  
  1985 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将我国的第三产业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2003 年,国家统计局又对我国的第三产业做了重新划分,我国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④。
  
  第三产业范围广泛,包含的行业多而庞杂。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进行分类,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第三产业,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便 .但是对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分类方法五花八门,没有一种绝对分类方法,任何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分类方法都是相对的,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根据服务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①。所谓的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从名称上似乎可以看出某一行业的落后与先进,但其内在实质却是动态变化的。现在的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刚刚兴起之时很可能被看做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业,而现在的现代服务业在若干年以后也会被看做传统服务业。因此我们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划分。
  
  加拿大学者 Grubel 和 Walker(1998)“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产出决定因素将服务业分为消费者服务、生产者服务和政府服务三种类型。消费者服务是指非政府服务业提供的用于居民生活消费的服务产品。生产者服务业是指非政府服务业提供的用于生产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产品,其中生产者不仅局限于服务业的生产,还包括农业、工业的生产。政府服务是指政府部门通常以公共产品形式提供给社会消费的服务品。”
  
  但是行业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些行业“身兼数职”,既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也可以为生产者提供服务,或者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产品。因此,大多数行业是两者或三者的结合体,不存在明确意义上的划分。
  
  经济学家辛格曼(Singleman)(1978)根据服务的功能将第三产业的内部行业分为四类:流通服务、生产服务、社会服务、个人服务③。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是由它们的不同功能来决定的。
  
  二、就业效应
  
  就业效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效应是指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量带来的影响④。狭义的就业效应则是指某一产业或行业的产值(增加值)增长(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比例的增长(减少)百分点(张淑君,2006)⑤。本文采用广义的就业效应概念。“根据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与减少,就业效应分为正就业效应与负就业效应。正就业效应即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带来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负就业效应即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引起劳动力就业量的减少。”
  
  理论研究早已将产业结构与就业效应结合起来,并总结出不同时期产业发展与就业效应的经典理论。如费希尔认为:“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不断地从农业转向工业,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①。配第与克拉克也有相似的发现,并形成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第二节 国外产业与就业理论综述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20 世纪 30 至 40 年代,配第和克拉克在搜集大量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流动统计资料时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同时克拉克发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部门的分布模式有密切的关联。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规律。这预示着第三产业将吸收更高比例的劳动力就业。我国的劳动力就业也符合这一规律,而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低于第一产业,与全国就业结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Ranis-Fei model)的二元结构理论“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增长,该理论是 1961 年费景汉(John 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之后提出的,并指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
  
  这一模型启示我们: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吸纳劳动力达到饱和状态,劳动力1产业劳动力达到饱和状态下进行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应根据这一特殊性提出符合西藏实际的调整建议。
  
  三、富克斯的服务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在其著作《服务经济学》中,详细阐述了服务经济的发展过程④。富克斯发现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具有稳定的产出和就业,对于减缓经济波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其中就业稳定的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职业性质比较稳定②。第三产业很多行业的就业门槛比较低,多数劳动力是在无法从事工业等高新技术职位而被迫从事服务行业。这一现象在 20 世纪中叶具有普遍性,但对于 21 世纪的现代服务业则不再适用。
  
  富克斯认为服务行业的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仍然适用于当今部分的传统服务业,但现代服务业本身就对劳动者素质提出很高的技术要求。有研究表明西藏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不高,原因可能是劳动者素质难以达到职业需求,造成结构性失业。可见服务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加快提高西藏地区劳动者职业技能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以上国外学者对产业与就业问题的理论都是从整体上研究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而对于第三产业各个行业对就业的影响也有很多学者作了相关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以它与第一、第二产业千丝万缕的联系优势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其在解决就业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Gershuny,Miles(1983)对欧共体国家1963-1978 年的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迅速上升,其他服务部门的就业变动不明显或者下降。
  
  MichaelWernerheim,Christopher A.Sharpe(200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测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真实就业量④。HLM Kox,L Rubalcaba(2007)分析欧洲生产性服务业的近十年的快速增长及对经济发展贡献,特别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第三节 国内第三产业与就业问题研究
  
  一、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
  
  国内学术界对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研究是在第三产业能够提高就业效应的研究思路下,从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比重、就业弹性、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业与产值互动、国际定位等方面进行研究⑥,研究思路比较一致。
  
  李江帆(2005)研究第三产业及内部各行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采用就业弹性、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分析①。汪小涓(2005)在对我国“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基础上,提出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低,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行业②。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何德旭等(2008)认为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最小,二者趋向均衡状态③。他们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部分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付春光(2011)研究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有效性,认为统计数据表现出来的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只是在定性的层次上说明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就业,但是这一作用大小还需要通过计算就业吸纳弹性来定量考察④。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结果都表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是行之有效的。
  
  二、第三产业各行业与就业效应
  
  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第三产业各个行业的就业效应存在差异,国内学者对于各行业的就业效应差异做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哪些具体行业就业效应较大的结论。
  
  林武平等(2004)认为社会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转移的剩余劳动力⑤。魏作磊(2004)通过国际比较和就业比重、就业弹性等指标,得出传统服务业、商贸餐饮业和新兴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⑥。曾国平和曾跃群(2005)认为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但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不平衡,作者认为第三产业就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偏低,要加大开拓新兴服务业的就业力度⑦。王春枝,吴静(2005)分析三大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得出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大力发展那些劳动力需求较大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等⑧。
  
  从国内学者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研究中可以得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效应却是不同的。这为我们研究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效应问题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哪些具体行业的就业效应较大,从而实现西藏地区的就业最大化。
  
  但是相关学者关于西藏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的研究与全国相比比较粗略,一般是在研究西藏第三产业的同时提及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现有对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研究不够系统与全面。
  
  三、西藏第三产业发展
  
  早在 1996 年就有学者胡坤(1996)提出第三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增长点①。
  
  第三产业可以振兴全区的经济,但也要正视经济基础薄弱的事实,发展第三产业任重道远。格桑次仁(2005)认为西藏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格桑次仁(2005)乐观的看待西藏第二产业不发达现状,指出西藏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本身就不适宜发展第二产业,因此我们可以将经济发展转移到第三产业中。杨亚波(2009)对西藏第三产业做了现状、问题研究,指出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升高,西藏的三大产业已呈现“三一二”格局,但第三产业与工业联系不紧密,是低水平增长,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处于较低层次,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学者认可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作用,但西藏第三产业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需要结合西藏特殊的区情加以理解和把握。
  
  谢长进(2006)指出西藏第三产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呈现为四个特点:传统性、消费性、供给性、虚胖性。
  
  传统性是指传统服务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消费性是指为生活服务的部门比重要大于为生产服务的部门。供给性是指西藏第三产业具有“输血型”特征,是由国家财政支持推动的。虚胖性则是指西藏第三产业高比例背后存在先天不足,本身生产力水平不高。由于全国扶持西藏第三产业,介入了一定政治成分,导致西藏第三产业具有供给性和虚胖性特征。
  
  张薇(2013)提出“研究西藏第三产业要考虑西藏特殊的区情,西藏具有政治敏感性、军事敏感性、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落后性。根据区情需要,将第三产业进行细分,提出战略产业、支持产业和辅助产业。并指出某些行业应该发挥市场作用,追求经济效率;而具有公共服务性质行业则要追求社会效益。”
  
  四、西藏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
  
  学者在整体了解西藏第三产业的状况时,对如何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做了一定研究,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胡坤(1996)指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西藏地区就业压力的需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企事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西藏全区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西藏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趋势为主,可以吸纳较多劳动力。格桑次仁(2005)1探讨西藏第三产业和农牧民增收问题,提出西藏三次产业中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被第三产业所吸纳,说明农牧民从第三产业中得到了增加收入的实惠①。谢长进(2006)则认为西藏较高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并没有带来较大的就业比重,虽然二者的比重都有增长的趋势,但西藏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远远高于就业比重,二者比例不协调。谢长进(2006)只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出了这一观点,而王娜(2010)则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定量分析西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发现相对于西藏的产业结构,其就业结构存在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征②。杨亚波(2009)研究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问题,从西藏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直观数据分析中肯定了第三产业在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速度一直徘徊不前。
  
  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西藏第三产业与就业效应问题提出各自看法。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西藏第三产业的同时,只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出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就业这一观点。只有少数学者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西藏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而明确利用“就业吸纳弹性”、“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来定量研究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关于西藏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研究不具备系统性和针对性。本文借鉴国内外第三产业就业效应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西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西藏的第三产业整体还处于较低层次,虽然对就业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作用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