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初稿应在论文中期检查时形成.这时论文虽然有了雏形,但学生仍不可放松,接下来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峻的完善与修改的任务.学生必须本着精益求精的思想提高初稿撰写质量,排除万难,在不断的阅读与调整中,使论文达到理想效果.
1.抓住论文核心,完善写作细节
从毕业论文结构的策划到拟制论文提纲,再到论文初稿的撰写,终于有了一篇论文的涎生.在整个"诞生"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对撰写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以说,在毕业论文这项"工程"中,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是最关键性的环节,它决定着论文质量的优劣,考验着撰写者的写作功底和一种持之以恒的攻关精神.对此,归结以下几点供学生参考.
(1)紧紧围绕论文的主题和核心观点进行论述,不偏不离.做到对问题的层层分析并逐一解决,力求在毕业论文目录中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2)充分利用资料,为论述主题服务,不能空论,既不能以"理论材料"解决"理论问题",而没有实际案例来说明问题;又不能堆积资料,即案例较多,但论点模糊.所以,论文材料必须做相应的取舍和恰到好处的安排,唯其如此,方能使论文"骨肉分明".同时,还应注意,资料的选取应随着研究方向而为,要有系统地、选择最适当的资料来回答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凭运气,也不能不花工夫,只引用手边现成的资料.资料分析要深人,应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与既有的理论对话.
(3)处理好论文结构,拟制提纲和起草初稿三者的关系,既不能割裂又不能完全统一.有的学生抱有对毕业论文急于求成的态度,如论文材料确定以后就试图起草初稿,这不仅没有提高毕业论文的撰写效率,反而出现了较频繁的"返工"现象.也就是说,毕业论文这样的极具学术价值的"大文章",不可以一蹴而就,一定要按基本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完成.
(4)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和语法知识的运用.毕业论文的语言要明确,不含糊其词,无任何歧义;要规范,体现学术领域的特点,不使用方言、俚语.俗语、土语等;要准确,不使用文学语言,也不要用太过情绪化的字眼.而在具体的表述上则不能采用散文、记叙文等文体常用的"埋下伏笔"."先抑后扬"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手段,而是力求论点突出、论据充分.环环相扣.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即可.
2.锤炼写作功底,坚定必胜信念
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撰写大型的论文,将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它不仅是对写作功底的锤炼与打磨,在这样的过程里,更是实现了师生写作与审美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困难也会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把握撰写原则,转化自身劣势,分步落实.学生在毕业论文初稿形成以后,应对自己的实际撰写水平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估.总结出撰写环节中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是选材还是制定提纲;是不会以案例说明问题,还是拥有了较多案例却提炼不出相应的论点,等等.总之只有查清写作"病根"后,才能及时地"对症下药",与指导教师作深层次的交流,以便在下一阶段的论文修改与完善中转化自身劣势.以下归结几种常见论文撰写问题.
(1)构思不够缜密,影响行文过程
有时候因为构思不够缜密,导致提纲写得太粗,而到了写作正文的阶段,发现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这时就要重新构思,审视对总论点理解把握得如何、对材料熟悉的程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总之,经过重新构思把问题想透,把提纲写细,就会顺利写下去了.
(2)缺乏写作训练,下笔一片空白
虽然研究了论文写作材料,构思了论文写作提纲,但一提笔就发术,写不下去,这是因为缺乏长期的写作训练.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要谨记在心的是,写作并非成竹在胸,把已经在心中想好的、很完整的东西,如实地再现;相反地,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与分析.只有真的下笔写出来,才了解自己到底懂得多少,其间是否有破绽,有没有矛盾不清之处.因此,绝对不要等到分析架构都很完整的时候才开始动笔写.否则,就会觉得这样写好像不对,那样写好像不够完整,又怕将来万一分析架构修改了,会不会以前写的就白写了...如果有这些顾虑,其结果往往是困在那里,迟迟无法动笔.所以,只要有一点想法,就应动笔写下来,因为反正还可以持续修改.
最好的方式是,在研究过程中就不停地记笔记.以访谈为例,除了逐字记录,还有关于访谈情境以及访谈经验的描述笔记,以及关于访谈内容的分析笔记等.这些笔记很容易就成为将来论文的基础内容.开始写的时候,应尽量一次写得详细些,因为将来删减内容总是比增添内容容易.
(3)材料不能和提纲有效对接.
论文有的部分好写.有的部分比较难写(如资料分析、结论,有时可能在书桌前坐几个小时,就是写不出几个字),两者可以交叉进行,不要先把好写的写完,然后每天总是面对最困难的部分.总之,文章最终还是要依靠材料,当材料不是自己所需要的理想材料时,不要着急,可以稍停一下再看看其他材料,看看有关的文章,变换一下角度,思路就来了,就可以再继续写下去了.
总之, 毕业论文凝聚着撰写者与指导教师的心血,尤其是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水平的提高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关键要看学生在每个撰写环节的认真程度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标准.原则上老师应鼓励:学生的原创与创新,但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学生,则更多地应关注学生对文字的驾驭.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以及对核心问题的阐述等方面.
事实上,论文即便完成了,也总是有所局限的,会让作者看到研究前所没有看见的问题,会产生新的观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就可能建立在这次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应能启发学生进人新的研究领域,而不是机械式地推论.这样论文写完了, 就不会是一个结束.画上一个句点,而是开启了另一个研究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