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面向个体和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且帮助人找到最适合的存在方式,也便建构了最基本的人学实践品质。细读宗白华...[全文]
添加时间:2014-09-05
少数民族文艺传承者、文艺作品、欣赏者与世界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文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相互间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与...[全文]
添加时间:2014-09-05
《绿野新韵:宋生贵文艺评论...[全文]
添加时间:2014-09-05
前言谈及艺术大师刘海粟,大家提及最多的就是其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十六岁时从旧式家庭中逃出,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美专。1924年公开展出裸...[全文]
添加时间:2014-09-05
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存在方式,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被人们顶礼膜拜的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是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进...[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8
黑色幽默具有独特的美学功能和典型的美学特征,其脱离喜剧和悲剧的范畴独立存在.黑色幽默在文学上的美学特征和表达方式也被充分地运用到电影...[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3
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的时代新意体现在他的82首《咏怀诗》中.《咏怀诗》中对生命、命运、人生的焦灼性体验所透露出的浓厚的人...[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3
人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来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植物、动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而文学即人学,正是对人的关...[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3
一徐上瀛(约1582-1662),号石帆,别号青山,江苏娄县东仓人,明末清初着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之一,其音乐深受宋代崔遵度所着《琴笺》中清丽而静、...[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3
邓以蛰学贯中西,在其诠释与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活动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美学家的思想。在《〈艺术家...[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0
我将从一个美学期刊编辑的视角,对美学的某些流行趋势谈几点看法,既不全面,也不系统。这可以看成是我2000年发表的题为《英国美学杂志:40年...[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创作生涯极其短暂,但凭借自身复杂而痛苦的阅历和女性所特有的目光在...[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0
宗白华那些散步美文,短小精悍,灵动别致,多是对文艺、人生等问题的感受和品评。那些看似松散随意的文艺批评蕴含着其独特的审美主义精神。...[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0
前言所谓红色经典,广义上指在20世纪50-70年代,在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思想指导下,创作的具有明显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色...[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0
颓废是西方象征主义的重要范畴,被赋予美学新义。西方文学较先使用颓废(Dcadent)这个词的是法国批评家德西雷尼扎尔,1834年他以此批评浪漫...[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20
苏联学者列夫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论述了艺术审美反应不同于一般心理反应在于净化,即艺术的特殊性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内在矛盾性引起...[全文]
添加时间:2014-08-01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家善于运用命题作为表述思想观点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因而,命题也就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构成因素,并且在古代审美理...[全文]
添加时间:2014-07-18
一、意境概念的历史生成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自诞生就受...[全文]
添加时间:2014-07-17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才、情是同源的。才本自个人体性,《荀子正名》云: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为天赋,即是才性,其本然的蕴育和运用便衍生出...[全文]
添加时间:2014-07-17
恐惑理论已经在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该理论的形成主要归功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19年发表的散文《论恐惑》(TheU...[全文]
添加时间: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