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琳达·哈琴戏仿理论内涵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6 共50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哈琴后现代主义诗论探究
【第一章】 琳达·哈琴戏仿理论内涵研究绪论
【第二章】哈琴的后现代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概念辨析与特征
【第四章】对《戏仿理论》文本的分析
【第五章】琳达·哈琴其他著作中的戏仿散论
【结语/参考文献】琳达·哈琴后现代戏仿理论解读结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琳达·哈琴学术背景介绍
  
  琳达·哈琴( Linda Hutcheon,1947-)是加拿大最具有国际地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担任教授职务。从已知的琳达·哈琴相关的中文着作和相关文章来看,她的名字被翻译为以下几种:琳达·哈琴、琳达·哈钦、琳达·哈切恩、莲达·赫哲仁、林达·哈琴(本文采用最常见的译法“琳达·哈琴”)。
  
  琳达·哈琴于 1947 年出生在多伦多的一个意大利家庭,1969 年在她 22 岁的时候从多伦多大学获取了本科学位,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是在康奈尔大学进行的,1971 年取得学位。她于 1975 年在多伦多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英语,并工作到 1988 年为止,成名后的哈琴返回母校多伦多大学执教至今。由于琳达·哈琴学术成就显着,2000 年她成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第 112 届主席。历年来,她已举办过 300 场以上的公开讲座,其合作研究项目《重新思考文学史》获得 1996 年加拿大人文社科研究会合作大奖。此外,琳达·哈琴还是许多权威的国际学术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如《现代语言学协会会刊》、《现代小说研究》等等。2010 年,她从加拿大艺术委员会得到了莫尔森奖。
  
  她在当代艺术和文学领域是具有领先地位的权威,写的书基本上关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在《后现代主义诗学》(1988)和《后现代主义政治学》里,琳达·哈琴同时分析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艺术形式,并且认为我们可见的图像和可以言说的故事建构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而非反映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她在《戏仿理论》(1985)里探讨了戏仿的功能,在《反讽的锋芒》(1995)里则探讨了反讽的功能。
  
  此外,琳达·哈琴的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所思考的后现代主义常常基于加拿大本土的文化现象,并且认为反讽成了加拿大身份的重要标志。如《分裂的意象--当代加拿大反讽研究》(1991)这本书认为加拿大文化尤其为双重性的培植提供了特别丰富的土壤,并且经由加拿大文学和视觉艺术概括了多种形式的反讽。《加拿大的后现代--当代英国-加拿大小说研究》(1989)是另外一个将后现代与加拿大元素结合起来的典型例子。她也是数本文集的编者或合编者,包括《他者的孤独:加拿大多元文化小说》(1990)、《双重讲话》(1992),其中有一系列有关加拿大文学和艺术之反讽的文章。琳达·哈琴还与丈夫迈克尔·哈琴(MichaelHutcheon)医生合作出版了“歌剧三部曲”--《歌剧:欲望、疾病和死亡》(1996)、《身体的魅力:活生生的歌剧》(2000)和《歌剧:死亡的艺术》(2004)。
  
  琳达·哈琴最新的着作《改编理论》(2006)则是对之前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理2论着作的延续和补充,将改编(改编后的作品明确宣称改编自某个原作,通常在媒介上也会改变,如将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提高到与戏仿(戏仿作品未明确宣称来自何处,理解背景的接收者才能明白它的来源,以及戏仿作品与原作的差异)相当的高度。这本新作源自于琳达·哈琴对于改编的多媒体性、跨界性的种种体验,正如在《戏仿理论》中为“戏仿”正名一样,她在《改编理论》中也为“改编”据理力争,改编作品不一定不可超越原作。
  
  她的研究方法深深地扎根于对前人理论的广泛涉猎,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迪,针对不认同之处和偏颇之处,她会提出自己的洞见和看法;在背靠理论的同时,她也避免脱离美学实践的危险,大量地评论她所见所闻的文学艺术作品。她在《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学》里,有不少地方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谈,体现出独特的理论视野。她的研究是一个驳杂的体系,牵涉戏仿、反讽、历史编纂元小说、后现代主义、戏剧、后殖民主义、改编、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加拿大丰富的文化产品。总之,哈琴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给其他研究者以极大的启发。
  
  1.1.2 选题意义
  
  笔者将对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戏仿进行分析,并且为戏仿正名--它并非粗制滥造的模仿,而是提供了多样的面对传统的观点和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对其进行继承,从而可以对这样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概念有初步却不粗浅的了解。
  
  在琳达·哈琴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想体系中,戏仿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术语,也是她用以解释后现代主义现象的关键词之一。它建立在反讽之基础上,却又与反讽不同,比反讽更为复杂。戏仿有包孕意识形态在其中的特点,只有深谙同样的意识形态的读者和观众,才有可能解读出戏仿作品的真实含义。同时,由于反讽者所持的态度分为两个极端,而两个极端之间又可分为极多的临界点,因此,戏仿者在创造戏仿作品时也有不同的态度。琳达·哈琴认为,不同于传统所认为的戏仿者对原作采取戏谑的态度,她认为二十世纪的戏仿更多的是表达对原作的敬意。
  
  针对形式主义重视文本(互文性),解构主义重视读者对作品感受的特点,琳达·哈琴强调戏仿,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浪漫主义重视作者的复归。而这种重视却又不同于浪漫主义的天才。她不断强调的一点是,戏仿是对原文本的重复,而这种重复里却包含着批评和变化。哈琴认为,戏仿常常是复杂的,并不像形式主义所理解的简单的文学技巧,也不像解构主义者所认为的将权柄完全交给读者;作者在戏仿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其对原作和文化的了解作为深厚的背景和基础,因此,这也给读者理解戏仿作品带来了困难。哈琴本人也承认,就算是她去参观一个异质文化的展览,她也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更别说那些知识和阅历更少的观众了。
  
  新左派代表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戏仿的解释和哈琴的解释大相径庭。詹姆逊抨击后现代戏仿为拼贴游戏。而琳达·哈琴则认为戏仿这种后现代表现手法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广泛运用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看过琳达·哈琴学术着作的读者将会看到,琳达·哈琴引用其他学者观点的频率非常高,时不时地就会提示某段话来自某某在哪一年发表的看法。因此,从整体来审视琳达·哈琴的所有作品的话,它们其实就像是琳达·哈琴创造的一部部戏仿作品,层层叠叠、曲径通幽,不经意间犹如误入迷宫。另一方面,这却又显示出了琳达·哈琴博览群书的努力,每一句文字的背后都浸透着她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戏仿,作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早已被西方理论家进行过较全面的系统研究,对其态度,当然也是褒贬不一。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后现代戏仿是原作的升华,以新的语境挖掘出了被人们忽略的矛盾和张力,以一种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提出了疑问,唤醒大众通过语境差异去发现问题并找寻解决的途径。
  
  这种寓居于戏仿对象之中的批判方式,是一种更为安全和巧妙的对抗手段。当然,还有一些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家将戏仿看作是粗制滥造的简单“拼凑”或对经典的亵渎,更认为戏仿者是缺乏独创性的、平庸、不道德的“寄生虫”.正是戏仿在西方理论中的重要位置,才会引发众多学者的辩论思考。英国学者玛格丽特·A·罗斯注意到《牛津英语辞典》将“戏仿”(parody)界定为滑稽,导致后人对戏仿概念的种种误解。首先,“burlesque”源于意大利语,“burla”的本义是笑话或恶作剧,算不上严肃正经的东西,戏仿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手法,长期遭到贬斥。然而,视戏仿为低劣的艺术形式和卑微的修辞技术,这种观点在现代艺术实践之中遭到了挑战。
  
  自从琳达·哈琴的后现代诗学理论诞生以来,就一直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很多学者都将哈琴和詹姆逊的理论来进行对比研究。麦克黑尔于1992 年发表了《后现代主义,或对宏大叙事的焦虑》,是第一篇详细比较哈琴与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的文章。舍法尼的文章《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仿像和戏仿》,从学术经历和背景的视角出发对哈琴和詹姆逊作比较,认为她的后现代戏仿理论不仅让大家重新认识到戏仿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更有助于戏仿这种后现代表现手法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广泛运用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由于琳达·哈琴所提出的戏仿理论,本身是对以往的戏仿理论的一种颠覆,是对后现代语境下的戏仿的一种辩护和颂扬。因此,她的观点相较前人的观点,是一种创新。而琳达·哈琴之后研究戏仿理论的人,必然绕不开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如玛格丽特·A·罗斯《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2013)一书,她在书中花了一定的篇幅来评价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
  
  总之,戏仿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国外关于戏仿的理论数量不少,观点多样。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于 1985 年面世以后,成为国外戏仿理论的重要读本,尤其是她的这个理论经常拿来与詹姆逊的理论进行对比。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是《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加拿大现代英语小说研究》(1994),由赵伐与郭昌瑜翻译。台湾学者刘自荃翻译了哈琴的《后现代主义的政治》(1996)。李杨和李锋译了《后现代主义诗学: 历史、理论和小说》(2009)。
  
  接着,徐晓雯翻译了哈琴的《反讽之锋芒--反讽的理论与政见》(2010)。这些译本大大推进了中国学界对哈琴后现代思想的了解。
  
  由于琳达·哈琴探讨后现代戏仿的主要着作《戏仿理论》尚无中文译本,国内对琳达·哈琴后现代戏仿的研究相对滞后,或者更多地借鉴已被翻译过来的着作中涉及戏仿的内容,来探讨其后现代戏仿理论。本论文的第三部分试图首次对《戏仿理论》的内容作一番系统的梳理和介绍,盼望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基础上更进一步。由于琳达·哈琴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探讨戏仿的,而非古代意义或近代意义上的戏仿,因此琳达·哈琴的戏仿乃是后现代(主义)的戏仿。
  
  国内含有“后现代”或者“后现代主义”词语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而含有“戏仿”一词的书籍寥寥无几。这些书大部分来自近几年博士论文的出版,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到国内对戏仿的关注刚刚起步;由于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很重要,国内的这些书都会借鉴到她的观点。
  
  林元富的《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戏仿艺术》(2008)。他的戏仿理论一方面来自詹姆逊,另一方面来自琳达·哈琴,第一章第二部分结合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对伊什梅尔·里德的小说进行了分析。
  
  刘桂茹的《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2012)是国内探讨中国戏仿现象的第一本专着。它并非直接以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作为蓝图,而只是将其思想作为戏仿理论历史中的一个节点,一带而过。虽然如此,将戏仿理论与中国的国情与现象相结合,是一种新颖的尝试,这本书谈到中国文学理论中类似于戏仿的观念,也让人耳目一新。
  
  王程辉的《英美文学戏仿研究》(2014)研究并总结了英美语境下的戏仿现象,整理出其梗概,对戏仿进行精雕细琢,界定了戏仿的内容,对戏仿进行了分类,概括了戏仿的技法和特性。
  
  此外,涉及“戏仿”的书籍还有毛频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的戏仿研究 以〈胡丽娅姨妈和作家〉与〈叙事人〉为例 西班牙文版》(2013)和刘辉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戏仿》。
  
  国内专门研究琳达·哈琴的硕博士论文不是很多,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也不是很多。陈后亮的博士论文《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也顺利出版,更名为《事实、文本与再现 琳达·哈钦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2011)出版,虽然第三章第二节名为《后现代视阈中的戏仿》,却因为篇幅原因,未能对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是从本质、指向和历史观这三个横截面讨论琳达·哈琴的戏仿。刘晓萍的博士论文《历史的问题化与政治的双重性----琳达·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也论及了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主要出现在《第四章:历史的重访--历史编纂元小说》,其重点是借助戏仿来谈历史编纂元小说,而非戏仿本身。
  
  总的来说,国内对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所做的专门性研究还有待深入。
  
  1.3 研究方法
  
  1.3.1 文本细读
  
  本文是以琳达·哈琴戏仿理论为专题研究的论文。在群星闪烁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研究领域,琳达·哈琴是少数几位耀眼的女性理论家之一,也是加拿大仅次于弗莱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本文将通过对哈琴的后现代主义戏仿理论的研究,深刻揭示出哈琴为后现代戏仿正名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以及哈琴戏仿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通过重点和深入阅读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方面的相关着作,尤其是她的《戏仿理论》这本书;她的其他涉及戏仿概念的着作则作为辅助阅读和补充。
  
  此外,笔者还收集并整理琳达·哈琴研究文献,梳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寻找研究空间,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其后现代戏仿理论的功能和价值,最终使本文观点得以论证。由于琳达·哈琴有许多论及戏仿的书籍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将细读这些书籍的原文。本论文是建立在关于琳达·哈琴戏仿理论分析并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批判接纳的前提下,有意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