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的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1 共5444字
  3.2.2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的特点
  
  3.2.2.1 农民收入相对偏低,大多数农民处于收入分配底层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发展较少惠及农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据统计,1950-1978 年的29 年中,政府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得到了 5100 亿元,改革开放后的16 年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又使政府从农民手上得到了大约 15000 亿元的收入,并且平均每年的农民税负总额高达 811 亿元。也有专家测算,近 20 年有关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征用耕地的价格“剪刀差”从农民身上至少拿走 50000亿元。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空前提高,1984 年城乡收入比历史最小,仅为 1.84:1,七年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 16.5%,但是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依然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到 3 倍以上。1990-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人均纯收入从 1990 年的 686.3 元增长至 2011 年 6977.3 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90 年的 1510.2 元迅速增长到 2011 年的 21809.8 元。城乡收入比从1990 年的 2.20:1 增长到 2011 年的 3.13:1,其中 2007 年和 2009 年城乡收入比达到历史最高的 3.33.农村居民收入不仅绝对值大幅度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 1990-2009 年这 20 年间。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这 20 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5.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 8.3%,高出整整 3 个百分点。不仅如此,这段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实际 GDP10.1%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见,这 20 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惠及到农村居民身上的好处少之又少,致使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和实际增速均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始终呈现较大的差距。
  
  (2)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低收入人群中农民的比重上升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计划经济,尽管农村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整体的收入分配趋于平均,1978 年的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约为 0.2124.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从 1978 年的0.2124,增加到 1984 年的 0.2439,1987 年超过 0.3 的界限后仍然不断上升,2000年突破 0.35,2011 年高达 0.3897.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值低于 0.2,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的状态;处于 0.2-0.3 之间时,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处于 0.3-0.4之间时,可以认为收入分配的差距是相对合理的;处于 0.4-0.5 之间时,表明收入分配差距非合理拉大;超过 0.6 则表示收入差距异常悬殊。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值等于 0.4,看作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若超过 0.4,则表明该区域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正在向这条“警戒线”迫近“.
  
  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 4000 以下的比重从 2005 年的 70.5%下降到 2011年的 27.1%,但在 10000 元以上的比重也从 2005 年的 3.4%猛增到 2011 年的23.9%.并且,2011 年按收入五等分农村居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人均纯收入差距高达 8.4 倍。此外,据 2010 年中国农村低收入群体个人特征、工作和收入情况的调查,农村低收入人群中从事农林牧副渔行业的劳动力占总人数的比重约为 41.4%,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约占总人数的 32.3%.2012年,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对 6000多户农村居民过去三年的现金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该报告显示,最高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 88.9%,务农农户占比 11.1%;在最低收入的 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 17.5%,务农农户占比 82.5%.可见,虽然低收入人群的比例正在不断减少,但是低收入人群中农民的比重却在不断增大。
  
  综上,无论是在城乡之间、还是在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都非常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而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又在农村内部处于中低层。因此,我国处于收入分配底端的人群大多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众。农民相较于城镇居民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居民而言,收入长期偏低,并且这种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3)农业收入结构性下滑,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低下
  
  1983 年我国农村全面落实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时,非农收入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仅为 23.4%,而农民收入的比重达 68.7%,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从 1983 年到 2011 年,农民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 9.6%,相反,非农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了 15.3%.相对增速缓慢使得农民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滑至 2011 年的 36.1%,连一半都不到;而非农收入的比重节节攀升至52.5%,替代农民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农村就业人数中,至今仍有一半以上从事农业生产。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例不断在下降,从 1978 年的 92.4%,下降至 1990 年为 81.6%,进一步下跌至 2010 年的 67.4%,但 2011 年仍然有 65.7%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也就是说,现有 65.7%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分配 36.1%的农村居民总收入,而剩下的劳动力却可以参与52.5%的总收入分配,后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前者高出 3 倍左右。可见,相对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严重偏低。
  
  3.2.2.2 政策推动农民收入上涨,多数地区出现农民回乡种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农业发展滞缓、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滑,农民收入连续三年负增长。并且由于种田比较效益不高,农村青壮年绝大多数进城打工,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全国各地区都普遍存在耕地直接撂荒和隐形撂荒现象。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直接撂荒耕地约 3000 万亩。并且在长江流域大部分地方,传统上一年三熟水稻种植,现普遍只种一季中稻。为了扭转这一局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府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连续下发几个中央 1 号文件,出台”四减免、四补贴“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减免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并对农民直接种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并且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逐步出台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与此同时,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里大多饱受歧视,在城镇中被边缘化。”农民工“一词便深刻反映了他们这种的状态。正因如此,他们进程务工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工资普遍偏低,且拖欠现象较为严重;做工工时长,安全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当差;缺乏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培训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许多在城镇务工不如意的农村劳动力在权衡进城务工和返乡种田二者之间的利弊之后,选择了弃城返乡,或重新收回自己的土地、或争相开垦撂荒的土地,甚至承包别人的土地,重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2007 年全面落实这些惠农政策后,农民收入在 2007-2011 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 10.7%,即使是在 2008 年的金融风暴的重挫下,2009 年的农民收入也有 2.2%的增长。
  
  3.2.2.3 农民收入多年涨幅不及成本,农业生产效益整体下降
  
  成本利润率等于净利润与总成本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生产中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净回报率。我们可以用农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来反映农业生产效益,其中的净利润等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收入,是农产品的产值总额与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差额,反映生产中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净回报。表 3.2 显示,除了两种糖料和生猪以外,其余主要农产品的成本利润率均在波动中逐渐下降。三种粮食的成本利润率自 2004 年 49.69%跌至 2011 年为 31.70%,大豆的成本利润率从 2003 年的 43.88%下降到 2011 年 24.95%,棉花的成本利润率从 2003 年的68.09%下降到 2011 年 12.84%,烤烟的成本利润率从 2003 年 19.49%下降到 2011年的 2.38%,大中城市蔬菜的成本利润率从 2003 年 102.27%下降到 85.84%.主要农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下降,表明农业生产总成本比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更快,农业生产效益整体下滑。
  
  3.2.2.4 农产品价格保持绝对上涨,但增速”过山车“影响农民增收稳定
  
  近些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均实现绝对上涨。三种粮食每公斤价格从2003 年的 1.13 元上涨至 2011 年的 2.31 元,年均增长 9.6%;大豆每公斤价格从2003 年的 2.94 元上涨到 2011 年的 4.08 元,年均增长 6.1%;两种油料每公斤价格从 2003 年的 2.92 元上涨到 2011 年的 6.18 元,年均增长 10.9%;两种糖料每公斤价格从 2003 年的 0.17 元增至 2011 年的 0.48 元,年均增长 14.1%;棉花每公斤价格从 2003 年的 14.94 元上涨到 2011 年的 18.05 元,年均增长 7.5%;烤烟每公斤价格从 2003 年的 8.07 元上升到 2011 年的 17.65 元,年均增长 10.7%;生猪每公斤价格从 2003 年的 6.71 元上涨到 2011 年的 17.19 元,15.8%;年均增长大中城市蔬菜每公斤价格从 2003 年的 0.80 元上升到 2011 年的 1.46 元,年均增长 8.5%.
  
  然而,农产品价格却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大宗农产品中,大豆在 2004-2006年价格连续三年负增长,2006 年每公斤仅 2.52 元,但 2007 年猛涨至 4.14 元,涨幅达到 64.6%,之后又回落至 3.69 元 ,降幅为 11%;棉花 2004 年单位价格暴跌 27.0%后,2005 年又暴涨 19.8%,小幅波动后 2008 年又暴跌 20.2%,2010年在 2009 年增速达 27.2%的前提下继续暴涨 86.3%,而后 2011 年猛跌 27.1%;生猪价格 2004 年增长 32.2%后,2005 年下跌 15.0%,2007 年暴涨 68.4%,2009年暴跌 20.9%,2011 年又暴涨 44.8%.而大蒜、绿豆和土豆等部分小品种农产品较大宗农产品而言,波动更加频繁且剧烈。以大蒜为例,2005-2006 年蒜价大涨,2006 年的批发价为每公斤 11 元左右,堪比猪肉价;而 2007 年、2008 年蒜价大跌,2007 年 5 月新蒜上市价每公斤仅为 0.6-0.8 元,两年里的最高售价也仅为每公斤 4.0 元左右,而后 2009 年、2010 年蒜价不断上涨,最高曾达到每斤 10 元以上,紧接着 2011 年大蒜价格又大幅跳水,最高收购价仅为每公斤 3 元左右,而 2012 年蒜价再次暴涨,收购价格达每公斤 8 元。
  
  由于各种农产品价格几乎均出现了大幅波动,使得总的农产品价格增速从2003 年到 2011 年的 9 年时间里一共经历了 5 次过山车。增速从 2003 年的仅为4.4%,突然猛增至 2004 年的 13.1%,上涨了 8.7 个百分点;2005 年又瞬间下跌至 1.4%,降幅高达 11.7 %;在低迷了一年以后,又从 2006 年的 1.2%暴涨至 2007年的 18.5%,增长了 17.3 个百分点,较 2003-2004 年的涨幅提高了一倍左右;然而高速增速也仅维持了一年,就从 2008 年的 14.1%降至 2009 年的-2.4%,下跌16.5 个百分点,比 2004-2005 年的降幅多出 4.8 个百分点,并转变为了负增长;接着 2010 年、2011 年又恢复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 10.9%和 16.5%.
  
  在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尽管农民收入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实现恢复性上涨,但其增速出现了五次大起大落的现象:2003-2004 年、2006-2007年和 2009-2010 年分别提高 11.6%、11.2%和 10%;2004-2005 年和 2008-2009 年分别下降 11.8%和 9.3%.农民收入和农产品价格的涨跌几乎完全同步,表明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会对农民增收的稳定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3.2.2.5 农产品价格相对上涨较少,相对增速与成本利润率同向涨跌
  
  从表3.4的单位成本动态变化来看,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单位成本在2003-2011年间全面上涨。三种粮食单位成本从 2003 年的每公斤 1.04 元上涨至 2011 年的1.75 元,年均增长 7.0%;大豆每公斤成本从 2003 年的 2.05 元上涨到 2011 年的3.27 元,年均增长 6.7%;两种油料每公斤成本从 2003 年的 2.38 元上涨到 2011年的 4.17 元,年均增长 7.8%;两种糖料每公斤成本从 2003 年的 0.17 元增至 2011年的 0.33 元,年均增长 9.1%;棉花每公斤成本从 2003 年的 8.89 元上涨到 2011年的 16.00 元,年均增长 8.3%;烤烟每公斤成本从 2003 年的 6.75 元上升到 2011年的 17.24 元,年均增长 12.6%;生猪每公斤成本从 2003 年的 5.91 元上涨到 2011年的 13.46 元,年均增长 12.0%;大中城市蔬菜每公斤成本从 2003 年的 0.39 元上升到 2011 年的 0.79 元,年均增长 9.3%.
  
  相比于单位价格的暴涨暴跌,农产品的单位成本虽然存在一定的涨跌现象,但其波动不甚明显。并且在近些年中,成本几乎呈现出稳定上涨的趋势,仅有极个别的农产品会偶尔出现小幅度的负增长。农产品价格的相对增速,等于单位价格与单位成本的增速之差。当农产品价格与成本均绝对上涨时,①如果成本增速小于价格增速,则农产品价格仍然相对上涨,但上涨幅度被部分抵消;②如果成本增速大于价格增速,则农产品价格是相对下降的。将表 3.5 中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增速与表 3.3 中农产品的绝对价格增速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单位成本上涨的影响下,2004-2011 年的 8 年里,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减少,甚至更多的是相对下降。三种粮食的单位价格实现 7 年绝对上涨,但其中只有 4 年是相对上涨的;大豆的单位价格 4 年绝对下降,但 5 年相对下降;两种油料和生猪的单位价格 5 年相对上涨,比绝对上涨的年数少 1 年;棉花单位价格的绝对上涨年数和相对上涨年数持平;大中城市蔬菜的单位价格 6 年绝对上涨中,只有 4 年相对上涨;两种糖料的单位价格 8 年全部绝对上涨,但只有 3 年相对上涨;烤烟的单位价格绝对上涨的年数高达 7 年,但只有两年相对上涨。
  
  从表 3.6 可以看出,成本利润率的变化方向与相对价格的变化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农产品价格相对上涨则成本利润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速随之提高;农产品价格相对下降则成本利润率减少,农业生产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速随之下降,甚至减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