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的发展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1 共2802字
  3.2 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的现状分析
  
  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的发展历程
  
  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农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合作化发展的道路。农村长期实行人民公社制,农产品进行统购统销。虽然防止了收入的两极分化,但是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平均化的计划分配制度导致农村出现普遍性的消极生产。与此同时,为了迅速摆脱建国时的经济落后局面,我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剪刀差”,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由农业向工业倾斜。因此,这个阶段我国农产品价格水平十分低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非常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制度逐渐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地制度改革,并推行多项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和产出水平显着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变化大致可以分为 5 个阶段,两者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和总结这些特点,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3.2.1.1 第一阶段:1978-1984 年,农产品价格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超高速增长

        这一阶段是改革的初期,农村经营体制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进行了全面调整。彻底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并计划性地大幅度提高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连续 12 年粮食收购价格未动的局面被打破,1979 年的农产品价格比 1978年上升了 22.1%,1984 年的农产品价格比 1978 年提高了 53.7%.农产品价格大幅提高使得农民收入呈现出超高速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1978 年的133.6 元增加到 1984 年的 355.3 元,增长了 2.66 倍,年均增长率高达 16.5%.其中,农民的数量占农村居民总人数的 90%以上。由于 1983 年农村才全面落实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收入在 1978-1982 年之间大部分被算在工资性收入中,直到 1983 年才正式全部计入农业收入,所以 1983 年相比于 1982年的农业收入统计数据出现非正常的大幅增加。调整统计方法后,农民收入占68%以上,非农收入占 24%左右。
  
  3.2.1.2 第二阶段:1985-1989 年,农产品价格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速放缓

        由于对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在 1984 年基本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激励效应逐渐减弱。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产量锐减,农业增长开始减速。
  
  但是这一时期农产品市场开始施行自由化改革,30 年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被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所替代,除粮食和棉花以外,其他各类农产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调节。这使得这一阶段的农产品价格在产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幅增长,年均涨幅为 13%.在农产品价格稳定增长的形势下,农民收入并没有收到农产品产量减少的冲击,从 1985 年的 263.9 元增长到 1989 年的371.6 元,年均增长 9.0%.然而,上一阶段农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为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兴起提供了初始的资本积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出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多数进入乡镇企业,一小部分转移到城市。农民开始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促使非农收入在这一时期开始实现飞速增长,年均增幅达 18.3%,比农民收入高出一倍多,致使农民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 1985 年的 66.4%下降到 1989 年的 61.8%,同期非农收入的占比则从 26.3%增加到 33.2%.
  
  3.1.2.3 第三阶段:1990-1996 年,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农民收入增速回弹

        这个时期,农民人均收入从 1990 年的 456 元,猛增到 1996 年的 1147.3 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17.9%,较上个阶段的收入增速提高了整整一倍。农产品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年均增长 10.9%,扮演了重要角色。1989 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供过于求使得 1990、1991 年农产品价格整体疲软,分别出现 2.6%、2.0%的负增长,农民农业收入增速突降 21.7 个百分点。国务院立刻出台新的粮食保护政策,将合同定购进行一步改为国家定购,1992 年农产品价格回升,涨幅为3.4%,农民收入增速随之上涨 4.7 个百分点。而后两年,除粮食之外,其余农产品完全以市场价格售卖,不实行保护价格政策。1994 年国家又重新以政府定价定购粮食,进一步拉高农产品价格,单年涨幅高达 39.9%.农民收入也在农产品价格的大力拉动下,涨幅高达 31.7%.然而,我国东部城市经济崛起,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转移,1993 年至 1996 年农村劳动力的年均转移速度为 12.6%,极大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成分。因此,这个阶段的农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非农收入的增速更快,高达 19.3%,比农民收入高出 1.3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仍然继续下降,从 1990 年的 66.4%降到 1996 年的 59.6%,而非农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长,由 29.4%提高到 34.6%.
  
  3.1.2.4 第四阶段:1997-2002 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民收入出现负增长
  
  农民收入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负增长,但在 1997-2002 年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持续三年之久的负增长。农民收入从 1997 年的 1220.1 元下降到2002 年的 1135 元,年均增速为-0.1%,相比于上一阶段,狂跌了 18 个百分点。
  
  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也迅速下降至 45.8%,首次低于 50%.这主要是因为1995-1998 年粮食连续四年大幅增收,主要农产品几乎全部持续增产,以至于1997 和 1998 年农产品大面积的供大于求使得价格全面下跌,降幅分别为 4.5%和 8.0%.加上 1998 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1999 年的农产品价格的降幅更是高达 12.2%.这一时期,农产品价格的年均增长率为-4.3%.而在农民收入负增长的同时,乡镇企业整体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仍继续稳步提高,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在不断地流入城市务工。从而使得非农收入的年均增速虽然比上个阶段低了将近 9 个百分点,但仍高达 10.2%,比重迅速增加,2002 年占比 48.1%,第一次赶超农民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1.2.5 第五阶段:2003-2011 年,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波动中上涨
  
  由于上一阶段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比较收益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民放弃种植。2003 年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全面减产,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除了 2009 年农产品价格受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负增长,其余各年的农产品价格在波动中逐渐提高,年均增长 8.6%.同时,国家从 2004 年开始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逐步出台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对农业生产四减免和四补贴的政策。在两种因素的推动下,仅 2004年,主要农产品大幅增产,农产品价格上涨 13.1%,农民收入涨幅达 17%.农民收入由此开始实现恢复性上涨,从 2003 年的 1195.6 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2519.9元,年均增速为 9.4%.与此同时,非农收入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情况下,继续快速提高,年均增速达 13.4%,仍比农民收入高 4 个百分点。因此,农民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继续下降至 2011 年的 36.1%,非农收入比重提高到 5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