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数据分析结果
4.1 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描述性统计【1】
通过对上表分析得出:被调查医护人员情绪劳动中表面表现的均值得分高于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被调查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的均值得分最高,医患关系三个维度中医护人员在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上均值得分最高,而均值得分最低的是医生主观经验。
4.2 对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人口统计变量差异分析
4.2.1 不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上的差异分析【2】
通过对上表分析可得,不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深层表现、自然表现和情绪劳动总分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表面表现上各职务的医护人员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上,导医与医生,导医与护士都存在显着差异,且导医在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上的均值得分最低;在情绪劳动总分上,导医与医生存在显着差异,导医与护士也存在显着差异,护士在情绪劳动总分上均值得分最高。
不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统计量上,护士均值得分最高,说明,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更为严重,这也许是由于护士的工作环境造成接触患者的时间比其他医护人员长,工作强度大,更容易引起情绪失调和心理失衡。
不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患关系总分有显着差异,在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方面,导医与医生,导医与护士存在显着差异,其医患关系统计量中,医生均值得分最高,导医均值得分最低。
4.2.2 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在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上的差异分析【3】
通过分析可知,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在情绪劳动策略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在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方面的均值得分女性高于男性。情绪劳动总分均值得分也是女性>男性,因为女性比起男性在与人接触时更为敏感,天生的强情绪感受性使得女性具备更多情绪劳动技巧,按照组织规则表达情绪,因此在很多服务行业中,女性较男性更为胜任这些工作。
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男女在去人格化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且男性的均值得分较高。
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在医患关系上均没有显着差异,但是男性在主观经验、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三个维度和医患关系总分上的均值得分都高于女性。
4.2.3 不同年龄的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差异分析【4】
进行T检验后得出以下结论,在表面表现方面20-29岁医护人员和40-49岁的医护人员存在显着差异;在情绪劳动总分上,20-29岁与40-49岁存在显着差异。
在个人成就感方面,20岁以下的医护人员与30-39岁及40-49岁的医护人员存在显着差异。
不同年龄的医护人员在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方面存在显着差异。20岁以下的医护人员和30-39岁的医护人员在医生主观经验方面存在显着差异,40-49岁的医护人员医生主观经验的均值得分最高;在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方面,20-29岁与30-39岁存在显着差异。30-39岁的医护人员在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上的均值得分高于年轻的医护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医患关系总分呈现上升趋势。
4.2.4 不同婚姻状况的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差异分析【5】
通过对上表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学历的医护人员在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方面有显着差异,中专学历的医护人员与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均存在显着差异。大专与本科在自然表现上存在显着差异。学历最低的中专医护人员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均值得分也最低。
在职业倦怠方面的情绪衰竭维度上,本科与中专,本科与大专,本科与硕士及以上存在显着差异,本科学历的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上的均值得分最高;在个人成就感方面,中专与本科,中专与硕士及以上存在显着差异,中专和大专学历的医护人员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均值得分要高于学历更高者。
在医生主观经验、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医患关系总分上,中专与本科,中专与硕士及以上,大专与本科存在显着差异。在这几个方面的学历越高均值得分越高。
4.2.6 不同工龄的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差异分析【6】
对上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表面表现上不同工龄的医护人员存在显着差异,工作1年以内的医护人员与工作1-5年、6-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医护人员在表面表现上均有显着差异。
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上,工作1年以内的医护人员与工作1-5年、6-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医护人员都有显着差异;在去人格化维度上,工作1年以内的医护人员与工作1-5年、20年以上的医护人员有显着差异,工作1-5年与工作11-20年也有显着差异;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工作1年以内的医护人员与工作1-5年、6-10年有显着差异。
在医生主观经验、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医患关系总分上,工作1年以内的医护人员与工作1-5年、6-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医护人员均有显着差异。
4.3 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相关分析【7】
使用皮尔逊相关对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医患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医护人员的情绪劳动总分与医患关系总分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面表现与医患关系及医生主观经验、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三个维度都有显着的正相关,深层行为与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正相关,自然表现与医生主观经验负相关。
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二维度与医患关系总分及医生主观经验、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三个维度均存在显着正相关,个人成就感与医患关系及医生主观经验、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三个维度存在显着负相关。
情绪劳动总分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具有显着正相关,表面表现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显着正相关,深层表现与个人成就感正相关,自然表现与情绪衰竭显着负相关。
4.4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的关系分析
4.4.1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医生主观经验的回归分析
医患关系有医生主观经验、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患者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三维度,且这三个维度是互相独立的,因此,要探究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可以分别探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各个维度的解释效果。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检验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医生主观经验的关系。使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进入回归模型后,结果显示:R2=0.298,表明29.8%的医生主观经验变化可以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来解释。
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显着,F(6,304)=21.475,p=0.000<0.05,说明使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来预测医生主观经验的层次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比较好。通过偏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其中,情绪衰竭Beta=0.295,去人格化Beta=0.215,个人成就感Beta=-0.233),职业倦怠的三个预测变量检验结果十分显着,对回归模型作用很大。见下表。【8】
4.4.2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的回归分析
采用相同的方法将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引入回归模型,对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发现R2=0.270,表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可以预测27.0%的患者行为的客观问题的变化。F(6,304)=18.735,p值十分显着,情绪衰竭(Beta=0.161),去人格化(Beta=0.172),个人成就感(Beta=-0.205),说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是显着的预测变量。见下表。【9】
4.4.3 职业倦怠对患者客观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的回归分析
在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职业倦怠对患者客观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的效果时,可以看到:R2=0.421,表明患者客观行为和医生主观经验相结合维度的42.1%可以通过职业倦怠来预测。F(6,304)=36.853,p值十分显着,情绪衰竭(Beta=0.352),去人格化(Beta=0.107),个人成就感(Beta=-0.271),与其他变量相比,情绪衰竭的偏回归系数的值最大,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对医患关系这一维度的预测作用最为显着。见下表。【10】
上述结果中多重共线性诊断的特征根和条件指数显示各变量之间并非高度相关,建立的回归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回归分析的描述可靠。
4.5 医护人员情绪劳动在职业倦怠和医患关系上的调节效应分析
为探究情绪劳动在职业倦怠和医患关系上所具有的调节效应,需要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再建立交互作用变量(为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然后使中心化后的变量分别加入回归模型。第一层是使自变量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进入,进行回归分析得到R12;第二层加入调节变量情绪劳动和交互作用变量,进行回归得到R22;比较复相关系数R12与R22的差异,结果显示情绪劳动维度中深层表现与个人成就感的交互项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显着性达到0.021<0.05,说明深层表现的调节作用显着。见下表。【11】
深层表现的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值为308.010,p=0.013<0.05,因此,深层表现这一情绪劳动策略对个人成就感高低的影响有显着差异。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深层表现对结果变量的调节影响,对其关联性进行交互分析,用调节变量深层表现的标准差和个人成就感的标准差来进行具体分析,分为高个人成就感组和低个人成就感组。见下图。根据上表分析,情绪劳动的深层表现策略对个人成就感和医患关系的调节作用十分显着,采用这种情绪劳动策略可以显着作用于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个人成就感低的个体,随着深层表现水平的提高,在医患关系上得分提高;个人成就感高的个体,随着深层表现水平的提高,在医患关系上得分提高。
4.6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和医患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分析【12】
要检验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和医患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分别从职业倦怠在表面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职业倦怠在深层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职业倦怠在自然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使用线性回归检验第一个方程,在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后发现,系数c?0,情绪劳动的表面表现维度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显着,因此可以检验职业倦怠在表面表现和医患关系上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第二步做自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回归方程检验发现,表面表现与职业倦怠的系数a显着,说明表面表现对职业倦怠具有显着地预测作用,因此可以继续检验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的系数b显着,则职业倦怠的中介效应存在。
最终,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的相关十分显着,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对医患关系的各个维度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表明职业倦怠在表面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上发挥着中介作用。见下表。【13】
进行sobel检验结果显示,职业倦怠在深层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着(0.354>0.05),职业倦怠在自然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着(0.189>0.05),表明职业倦怠在深层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之间没有中介作用,职业倦怠在自然表现维度和医患关系之间也没有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