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市场营销硕士论文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的内隐学习机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7 共4646字

  5研究结论

  5.1研究结论

  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各国不断加强国家形象的构建与营销,国家形象营更是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的系列活动。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作为国家形象营销的内核,引导着国家形象营销的方向,决定着国家形象营销的进程。同时,国家形象是多主体塑造的综合结果,其中包括政府等权威主体,也包含电影、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本研究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法,深入探究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的内隐学习机制,和在国家形象营销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是内隐知识,其营销是内隐学习过程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内隐学习是人们的基本能力之一,我们每天都在在复杂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内隐地发现和形成认知。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也不例外,也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展开的。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的本质是跨文化共享价值观,包含共享价值观和个性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无意识性,其在通达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难以通达,是一种内隐知识。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具有显着的无意识、抽象性、抗干扰性。其学习加工更多的呈现为分布式表征,CLARION模型会选择使用底层层级--内隐学习。国家形象构成维度繁多,如文化价值观、经济、政治等等,国家形象营销的关系较为复杂,内隐学习发挥主要作用。

  二、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是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两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和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受众通过各种主体对国家形象的认知过程始于始于感觉输入,经过思维加工将与国家形象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初步的主观经验;其次,对信息进一步分析,发掘信息深层含义,以及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加深学习实现对国家形象的加工认知,最终获取具有概括性、规则性、程序性的知识,该知识可以概化通用,即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模式是自下而上模式。

  三、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中内隐学习启动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相互理解、认知和认同的过程,该过程是在价值观态度多样的基础上,共享价值观是融合过程中的润滑剂。即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过程中,要以共享价值观作为启动刺激,将个性价值观作为目标刺激,进行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

  四、国家形象营销中内隐与外显的协同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形象是多种元素构成的综合体,既有商业、政治等层面的外显内容,也有文化价值观等层面的内隐内容,其中,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将“共主体”话语引入到国家形象研究中,突出了其跨文化价值这一内核。国家形象营销是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5.2研究局限与展望

  5.2.1研究局限

  一、理论上的局限。由于专业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对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且将该理论应用到国家形象研究上的较少,所以,论文中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可能不够透彻。

  二、研究范围的局限。国家形象营销是多主体参与的过粮,各主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研究能力和研究时间的限制,本文只对国家形象营销的主体之一进行了分析,涵盖范围存在一定局限。

  三、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本文是一篇探索性的理论研究型文章,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的内隐学习机制,因此本文进行的主要是质性研究,选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扎根理论研究。一方面,本文的资料都是通过网络和数据库收集的二手资料,一手资料缺乏,在扎根分析过程中的信度和效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研究方法上缺少实证检验,主要是由于现有相关理论研究的研究量表缺少,而且国家形象研究具有跨国界的特点,因此,研究量表、研究对象选择、数据搜集上具有较大的困难。所以,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

  5.2.2未来展望

  我们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国家形象营销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国家形象营销的行列,但是,相关研究较为集中,多集中在政治领域和传播学领域,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待加强。未来有关国家形象营销的研究可以增加学科之间的交流,扩大研究范围,从根本上探究国家形象营销的机制。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定性研究可以对国家形象营销的一些性质特点做出判断,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更加深入的对国家形象进行解读。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可多层次的阐释国家形象营销。


  参考文献:
  
  [1]程曼丽、王维佳:《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6页。
  [2]陈晓云:《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54-60页。
  [3]杜建政、李明:《CLARION模型:内隐与外显技能学习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6, 844-850页。
  [4]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41-152页。
  [5]冯捃、何春耕:《《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分层解读》[J],《电影评介》,2014年第5期37-40页。
  [6]范文杰、戴雪梅:《无意识一内隐认知理论的演变历程回顾及展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596-601页。
  [7]管文虎等:《国家形象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23页。
  [8]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第1期,43-46页。
  [9]郭秀艳、孙怡、杨治良:《内隐学习抽象性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学探新》,2003年第2期,15-19页。
  [10]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51-356页。
  [11]郭秀艳:《内隐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08-278页。
  [12]黄国文、徐裙:《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0期,2-6页。
  [13]胡志平、李莉、杨治良:《内隐知识研究述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147-153页。
  [14]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 51 期,10-18 页。
  [15]刘东胜、杨志勇,《钱包份额研究:综述与构想》[J],《石家庄经济学报》,2010年第8期,77-81页。
  [16]刘东胜:《基于品牌感知价值的顾客钱包份额形成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12页。
  [17]李德顺:《普遍价值与其可观基她》[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5-14 页。
  [18]刘丽英:《国家形象研究文献述评及营销视角分析一基于CSSCI(2001-2011)的研究》卬,《学术探索》,2014年第2期,120-123页。
  [19]李莉:《内隐知识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25页。
  [20]李怀斌:《现代营销的困境与救赎》[J],《中国工业经济U009年第6期,88-97 页。
  [21]李怀斌、李响、毕贺轩:《论“共主体”营销话语的建构与践行》[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2期,98-107黄。
  [22]李怀斌、王子言、李响:《论国家形象的话语意蕴与跨文体嵌入机理--基于社会营销与全球营销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7期,3-11页。
  [23]刘耀中:《论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93-96 页。
  [24]刘永琪、胡凡刚:《美国动画电澎叙事方式探析》[J],《电影评介》,2012年第6期,25-28页。
  [25]彭骄雪:《动画电影的艺术特性及其对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启示》[J],《戏剧艺术》,2006年第6期,94-100页。
  [26]宋金柱、楼天阳:《西方钱包份额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管理》,2013年第12期,41-49页。
  [27]唐京、冯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卬,《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8-26 页。
  [28]王树根:《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模式识别模型框架》[J],《武汉大学(信息科学版)》,2002年第5期,543-547页。
  [29]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3期,36-45页。
  [30]游旭群、苟雅宏:《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 6 期,829-836 页。
  [31]杨博淞:《动画电影的影响画面与视觉心理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1-4页。
  [32]杨玉洁:《融合的力量》[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年第6期,8-15页。
  [33]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试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年第3期' 38-144页。
  [34]杨治良、高桦、郭力平:《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一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J],《心理学报》,1998年第30(1)期,1-5页。
  [35]邹鹏、郝媛媛:《基于态度和钱包份额两维度的客户忠诚度测量模型》[J],《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58-66觅。
  [36]朱磊、杨治良:《内隐学习研究40年》[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4(6)期,804-809 页。
  [37]张润来等:《内隐学习意识性研究的两种理论取向:二分与渐进》[J],《心理科学〉〉,2013 年 36(6)期,1517-1523 页。
  [38]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51-63 页。
  [39]张敏?虽:《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年第2 期,27-31 页。
  [40]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亚洲版。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42页。
  [41]Jaffe E D & Nebenzahl I D. 2001. 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ry-of-origin effect.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Press.
  [42]PretzJ E,Totz K S& Kaufman S B. 2010. The effects of mood,cognitive style,and cognitive ability on implicit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3):215-219.
  [43]LiF, Guo X & Zhu L,et al. 2013.Implicit learning of mappings between formsand metaphorical meaning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2(1): 174-183.
  [44]Sun R? Zhang X & Slusarz P,et al. 2007. The interaction of implicit learning,explicit hypothesis testing learning and implicit-to-explicit knowledgeextraction.Nenral networks,20(1): 34-47.
  [45]Sun R & Zhang X. 2004. Top-down versus bottom-up learning incognitive skillacquisition.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5: 63-89.
  [46]Peppers, Don & Rogers,et al. 1995. The end of mass marke- ting . MarketingTools,2(2):42- 50.
  [47]Kenneth Ewart Boulding. 1959.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2): P423.
  [48]David A. Ralston. 2008.The Impac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Ideologyon Managerial Work Values: A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Japan, and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No. 1. ,
  [49]Ana Maria Soares , 2007. Minoo Farhangmehr, Aviv Shoham.Hofstede!sdimensions of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udiesJdtimal of BusinessResearch: 277-284.
  [50]Michel Laroche. 2009. Impact of culture on marketing strategy: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921-923.
  [51]RonSun, Xi Zhang,Paul Slusarz & Robert Mathews. 2007. The interaction ofimplicit learning, explicit hypothesis testing learning and implicit-to-explicitknowledge extraction.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34-47.
  [52]Jean E. Pretz,Kathryn Sentman Totz & Scott Barry Kaufman. 2010. The effectsof mood,cognitive style, and cognitive ability on implicit learning. Learning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5-2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