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汽车业宏观环境与产业环境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2 共792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宝马(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战略探究
【第2部分】宝马汽车集团在华发展模式探析导论
【第3部分】汽车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4部分】 汽车业宏观环境与产业环境分析
【第5部分】宝马集团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第6部分】宝马(中国)在华的发展概况
【第7部分】宝马(中国)的战略调整
【第8部分】宝马(中国)战略实施研究
【第9部分】宝马汽车公司市场拓展战略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汽车产业的经营环境分析

  3.1.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的法律系统和政治要素。我国汽车企业从 2009年开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包括研发、产业布局、产品计划。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与我国政府制定的亲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2010 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的政策法规,给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指引了方向。2009 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快速上涨也带来了严重的机动车污染问题5.作为一个石油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积极倡导汽车绿色消费,开发新能源汽车是保证国家整体绿色环保,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行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2011 年 3 月 27 日,科技部下发《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9 月 15 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且在同年相关部门下发《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可见,我国一直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为战略性产业,在稳步推进其发展的同时,也在汽车产业政策上有倾斜和支持。从试点城市、示范产品生产企业等多个方面加以规范,以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发展。尽管 2011 年我国汽车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但是国家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完善汽车市场的环境等举措都将更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提高汽车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进入到新的阶段,中国的经济也向欧美的市场经济看齐。中国政府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外资公司对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客户开出的产品价格通常高于全球其他市场的水平。为了维护汽车市场的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于 2011 年底开始对汽车及配件的调查。近日,发改委完成的汽车企业反垄断调查主要集中在三块6:整车价格、配件和保养价格以及捆绑营销等。限定整车价格,即横向垄断;限定 4S 店的零配件价格和保养价格,即纵向垄断。豪车暴利:此轮“反垄断”,实际上就是要清除汽车产业因多年高歌猛进而遗留的积弊,更像是对汽车产业中定价虚高现象的一次集中整治,最典型的问题是进口车尤其是进口豪车远远高于国外的新车售价,以及此次被曝光的令人震惊的在中国销售新车的零整比系数。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深入,豪华车、零部件价格以及维修保养等的费用都会下降,中国消费者将迎来更好的消费环境。对相关汽车企和经销商而言,冲击是难免的,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垄断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2004 年制定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其成立之初,有着积极意义。但随着市场变化,10 年前的法规已经发不适应现今行业发展。从《反垄断法》正式实施的 2008 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就开始组织探讨修改现行的《办法》,包括国家商务部去年也公开表示,现行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合市场发展,正同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部门进行修订。

  3.1.2 经济环境分析

  汽车产业好的经济基础依赖于良好的经济增长形势。影响汽车市场最基本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据国际经验,中国人均 GDP 每年增长速度将拉动汽车保有量以其相同的速度增长。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将为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1 2013 年,中国汽车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良好,市场增长趋于平稳。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市场份额,从 1978 年的 3.5‰, 增长为 2000 年的 3.6%,2012 年的23%,2009 年到 2012 年,中国已经连续四年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 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12 年有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 30%,中国汽车产业成为跨国公司产业链全球布局的重要部分;世界汽车产量从1978 年的 4157 万辆增长到 2012 年的 8414 万辆7,在 4157 万辆的增量中,中国的贡献为 1912 万辆,贡献率为 46%. 中国汽车产业为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据相关机构预计,2020 年我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从 2000 年的约 7%、2011 年的 23%(见图 3.1),将进一步提升至约 50%,中国汽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经过十年历练,我国的电动汽车已经逐步从研究开发的阶段进入了产业化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呈现出勃勃生机。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各种环境与社会问题。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交通工具仍是汽车,它具有诸多明显优势,出行方便,行驶自由,驾驶舒适以及彰显社会地位等,但同时,它也具有很多缺点,如造成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堵带来的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导致时下人们每日不得不关注的空气污染指数 PM2.5,就像我们每日要关注天气预报一样去查看,今天的空气污染指数有多少,是否雾霾很严重,若达到一定程度,政府也要及时向全体市民放出预警信息(橙色,红色预警),市民通过污染指数也要采取一下出行计划,是否要出行,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老人和儿童),若污染指数达到预警线,人们出行还要装备上口罩以减小由于大气和环境的污染给人们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

  我国大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尤其是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未来还将面对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等更加严峻的挑战。2000 年以来我国道路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情况众 2000 年的 2.5 亿 t 增至 2009年的近 5 亿 t8.所以,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显得尤为重要。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细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机动车排放在我国主要城市污染排放的分担率呈现上升趋势,多数城市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分担率超过 50%,有些大城市甚至达到90%以上,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源。

  在油价不断上涨、环保意识不断高涨的大形势下,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较好地满足了汽车低排放、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汽车节能与环保问题,因而成为时下各国汽车制造商研发和发展的重心,符合市场的需求。

  3.1.4 科技环境分析

  近几年,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变革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呈现出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趋势。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对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经济性、动力性、改善汽车行驶的舒适性、稳定性、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燃料消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汽车正从过去产的机械产品逐步升级为基于电子技术的高科技产品。从历史经验看,近 30 年来每一次汽车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电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影响着汽车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方向。目前,国际汽车产业界基本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未来 10 年到 20年将是以汽车电动化转型为特征的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期。面对能源与环境的巨大挑战,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技术变革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汽车技术发展的焦点和核心。我国电动汽车已处于从研发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在电动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各类电动汽车初步进入产业化准备阶段。其中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近两年,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车型在一些汽车制造商生产上都有了明显的增加。

  总而言之,我国电动汽车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基础,市场在不断放大,新的产能不断形成,动力电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已逐步开始规模化生产。随着电动汽车示范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国家电动汽车战略的贯彻实施,预计未来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将明显加速。未来 20 年,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缩小与国外汽车制造的差距,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对有效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3.2 产业环境分析

  着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曾说过:“一个优势产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如美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是与其钢铁、机械、电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分不开的。同理,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样与其内部强有力的产业和供应商的密切配合分不开。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制造业的整体能力,特别是上游相关产业的能力。

  如钢铁、橡胶、机械、纺织材料产业等,在这些领域中国都位居世界前列,在产品成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依据波特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框架图,来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如图 3.2),下面是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五力“分别进行分析。此分析着重分析汽车产业高端乘用车市场。

  第一:现在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

  中国高端汽车市场中,跨国汽车企业以德系品牌为代表的(如奥迪、宝马、奔驰和大众集团高端汽车)占市场八成份额,其余份额被其他欧系、日系和美系高端品牌占据。然而,市场并不平静,竞争愈演愈烈,对行业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一般而言,行业内的企业越多,竞争就越强。从竞争者的数量来看,当前我国高端汽车市场已成为奔驰、奥迪、宝马等在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市场,消费者偏好主要集中在德系这三大汽车品牌(见图 3.3),其当地的合资公司都宣布了要扩大产能的战略计划。

  2011 年,通过相关系列报道和数据,尽管中国车市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增速有所放缓,但高端乘用车的增长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在我国豪华车市场,以宝马,奔驰和奥迪一系列德系品牌为代表的高端乘用车市场却一枝独秀,更夸张的是,三大豪华汽车品牌很多车型更是”一车难求“的局面,若不是产能有限,销量还将继续攀升(见图 3.4 和 3.5)。投资者分析,尽管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正在逐渐放缓,但高端乘用车领域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且竞争势头将进一步发展。

  在豪华汽车市场,奔驰、宝马、奥迪在各个级别的车型中都有与竞争对手相对应的车型。以宝马汽车为标准,欧系各车型与竞争对手相对应的车型(见表3.1)。

  奥迪,宝马,奔驰德系高档豪华车三足鼎立,各自背景及优势与劣势分析:

  1)奥迪:

  奥迪汽车一贯以官车,政府车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 这与奥迪汽车最早进入中国(表 3.2),更早的与中国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分不开。在民间积累了极高的知名度,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奥迪公司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更是成绩出色,并使得其连续三年摘得”销售满意度排名“的桂冠,荣居 31 家知名汽车品牌之首,这充分说明了其销售网络和服务水平的强大实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