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本世纪初,一大批全球化公司,如美国安然公司、施乐、世界通信公司的轰然倒塌震惊了世界。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影响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原因很多,但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与否是其中的直接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吸取了这些大公司的失败教训,深刻意识到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幵内部控制的建立。上市公司作为信息公开透明的企业,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的经营和投资风险不断增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投资破产、通用汽车破产重组、AIG深陷破产泥潭被政府接管。在国内,中信泰福、平安保险等公司投资亏损事件也不断地发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对国际资本市场造成了重大打击,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如何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其有效性?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司制度中一项重要的治理手段,其有效性亟待提高。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制订出台。我国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这些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接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标志着这一重大改革又与国际接轨,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启动标志完成,并且融入了国际轨道。实际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的现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轨道的规范体系,同时有效地借鉴他国的成熟经验,是理论界一直在探讨的方向。我们可以了解到,该规范借鉴了国外内部控制研究领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内涵,同时因地制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制订了不同于国外,适合我国特色的规范制度。具体包括内部控制应包括的五大要素;上市公司应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来加强管理等内容。规范的出台意义重大,推动了我国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同时规范也是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随着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法案,2004年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综合管理框架》,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经逐渐进入“风险导向”阶段。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框架是前沿拓展,它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监督公司运营的基础上,兼顾股东、企业员工、债权方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同时加强反馈与监督作用,起到为企业经营发展增值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
近年来,企业甚至社会各界幵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层面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果。但是,制度优化和管理框架的完善方面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研究工作,而对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如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量化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要么不规范、不健全,要么形同虚设、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缺乏监督、无法落实。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的成长性不均衡、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等多方面原因,为上市公司的发展起最根本保障作用的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企业违法、违规,会计报告信息无法保证真实可靠,经营绩效下滑等各种情况不断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
同时在学术上,在政策法规和理论规范的层面上的研究还是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内部控制概念以及制度体系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有所关注,但是较少讨论内部控制实际执行实施后的效果如何,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最关键问题在于没有建立一种统一的量化方法来对内部控制水平进行评价,这就造成了具体评价标准的缺乏。然而,我们清楚,内部控制的建立、加强和完善后,对外来说,企业可提高抗风险能力;对内来说,企业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和改进,进一步来说,企业可稳步发展,持续前进,提高企业绩效。那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究竟如何,较高的经营绩效就意味着有较优的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经营绩效就意味着有较差的内部控制水平?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怎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质量?针对引发的连锁性问题,我国在上述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欠缺,但这正引起了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显而易见,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就水道渠成,成为必然选择。
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可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监督控制,调节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采购业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作用独特,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显得尤为关键。企业采购环节的采购总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采购环节管理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及盈利空间。进一步来说,企业采购业务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影响到企业利润的高低,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需要建立完善而系统的采购成本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信息公幵的上市公司尤为重要。如果整个采购环节没有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就会导致采购物资性价比不高。也就是说,产品质量不高,同时采购资金成本偏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反之,企业如意识到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其加强和完善,可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顺利执行决策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使企业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以变应变,处变不惊,增强自身素质,融入整个社会发展中。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采购环节内部控制,做到未雨网谬、防微杜渐,企业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本文的研究也在于此,力图探索采购成本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来完善内部控制。
由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情况存在关注和需求,从投资角度出发,要求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运营及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度加深的情况下产生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随着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发生,特别是爆发的严重的采购舞弊案件,更使投资者意识到公司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同时公司报告是否可信和信息是否完整披露也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成为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的对象,内部控制信息已经成为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附加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提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公司可据此获取更高的管理水平,提升绩效。如果上市公司能够完整的披露内部控制情况,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了解程度更深。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使投资者掌握公司全方面的信息。包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生缺失,实际执行效果如何,进一步从多方面来判断公司的经营状况。包括财务指标、业绩披露和年度报告的可靠程度等多方面信息,也可对公司在未来期间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发展潜力作分析预测。对投资者而言,这些分析结果是判断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依据。张先治、张晓东(2004)曾经通过实证分析了投资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认为“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也有强烈的意识:即及时披露采购成本内部控制信息对其经营发展有利,可以促使其完善内部控制,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有效,并且在执行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舞弊事件的发生。对公司而言,也是获得更多新投资者融资、稳住固有投资者信任、获取发展机遇的良好机会。
所以,采购成本内部控制信息及时披露,并且良好披露的质量,对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是会产生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