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案例分析二
一、案例二客户信息简介
生意信息:客户经营企业名称是昆明市某某废旧物资经营部,位于昆明市盘龙区。经常场所面积为 190 平方米,年租金为 4 万元,手下有两名员工。
经营历史:客户于 2011 年 7 月开始经营,投资 21 万元(其中厂房转让费 6万元,机器设备 15 万元),每年盈利 12 万元。目前有存货 30 万元。客户在 2013年购入一辆起亚车花费 7.5 万元,2014 年购入一辆捷达车花费 30 万元。
综合财务信息:客户每月销售量为 250 吨,月均毛利润 25000 元,月均净利润一万元。客户目前还有存货 140 吨,应收账款八万元。
资金需求信息:客户希望采取等额本息的方式获得 10 万元贷款用于收购废铁,还款来源为该废旧物资经营部的营业收入。
二、客户财务信息整理
三、客户信息的审核与评估
(一)客户所经营企业的定性分析
客户所经营企业为一家废旧物资经营部,主营业务为废钢铁的回收,属于贸易行业,其下游客户为炼钢厂。在整个昆明地区该行业的企业大约有 50 家,客户盈利能力在行业中算是中下等水平。该客户总资产 52 万元,总负债 20 万元,企业规模属于中小型企业。
(二)利用信用评分法对客户信用评分
在对该客户持续三天的调查过程中,客户多次隐瞒其负债状况,对信贷员要求提供的材料证明不断推诿,对经过交叉检验出现偏差信息的解释也含糊其辞。其个人信用状况需经过信用评分法系统检验。
在调查过程中获知,客户生意虽然经营了四年的时间,但由于管理不善,客户盈利水平低于同行业。对待员工态度较差,经常要求员工无条件加班,开出的工资也相对较低,员工流动性较大,加上钢铁行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景气指数不高,因此客户在信用评分卡的的信用得分较低,属于不及格水平。
(三)客户企业财务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客户的配合意愿并不强烈,而且在提供重要数据时往往含糊其辞,我们很难保证客户所提供数据完全真实有效,需做一定程度的交叉检验。
在对客户员工调查的过程中获知,客户在 2014 年发放 10 万元高利贷,但结果是对方老板跑路,十万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都没有收回,对于此事客户矢口否认。不论此事是否为真,客户的权益交叉检验的结果显示客户提供的信息与真实数据偏差较大,客户明显隐瞒或者虚报了某些数据。
从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获知,存货在客户的资产占有较大比重,而钢铁行业已经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状况,钢铁价格也进入下行通道,因此客户资产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此外,客户有八万元的信用卡负债,客户信用卡已经严重透支,而且存在恶意不还的状况。
(四)客户的抵押担保
据调查了解,客户可用于抵押的两辆汽车已经全部在曲靖市商业银行抵押,获得的贷款用于帮助一位朋友伙伴经营鲜花生意而不能再次抵押。当被问及能否找到一位资本实力雄厚、信誉状况良好的担保人为其担保时客户欣然答应。其担保人是客户叔叔,职业为卡车司机,名下有二手大卡车一辆,市场价值约为 60万元。但是经过详细调查,客户担保人此前多次为人担保收取担保费,目前仍是一笔 20 万元贷款的担保人。
四、客户信贷资质分析
经过以上对客户的分析发现,客户所经营行业景气指数一般,行业发展前景也并不乐观客户还有价值 30.8 万元存货由于价格持续走低而存放在仓库。在信用方面,客户的信用状况较差,信用综合得分只有 53 分,没有达到及格水平。
在调查过程中,客户提供的信息与员工提供的信息有多处矛盾。客户在 2012 年在农村信用社的八万元贷款有两个月的逾期,客户的解释是因工作繁忙而忘记。
但是两个月的逾期期间农村信用社方面不可能不电话提醒,客户的解释并不合理。在财务方面,客户的财务状况也并不乐观,客户资产不但贬值风险大,而且财务数据真实度也不高。在抵押担保方面,客户不但没有合格的抵押物,担保人状况也很不理想。综上所述,客户不具备微型金融信贷资格。一旦贷款给该客户,客户逾期的可能性极大,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坏账风险。
第三节 案例总结
本文在上一章中详细阐述了从贷前到贷后的一整套微型金融信贷流程。但是微型金融信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需经过现实客户的检验,如果在现实运用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比如逾期客户多,违约率高等状况,则应对信贷流程做及时的调整和改进,避免给微贷机构带来利润的损失。本章通过两则实际案例阐述了微型金融信贷方法的运用。
两则案例中客户的信贷资质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案例一中的客户在信誉、资产、抵押等方面都要优于案例二中的客户。综合来看,案例一中的客户在信贷员所调查的各方面都表现良好,在微型金融信贷客户中信贷资质算中上等水平,所以我们选择发放贷款;而案例二中的客户信用状况较差,发展前景也不乐观,在微型金融信贷客户中信贷资质属于较差水平,有严重的违约风险,所以我们选择拒绝与之发生业务上的往来。
综上所述,客户是否具备信贷资质要从宏观上把握,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评估风险,促进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