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信贷评估理论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7 共4960字
  第二章 信贷评估理论综述
  
  第一节 信贷配给理论

  
  一、信贷配给理论定义
  
  信贷配给理论从起源到现在的成熟仍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早期的信贷配给理论 是 Keynes 于 1930 年在其着作《货币论》中提到的:在英国的信贷中存在对借款人信贷额度配给的状况,放款人对借款人的放款额度不仅仅取决于借款人的所提供的抵押品价值和所给的利率,借款人的银行信用和借款用途也是放款人考虑的重要因素。随后经历了 50 年代的信用可获性理论和 60 年代 D.Hodgman 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随着现代信贷技术在信贷过程中的运用,Jaffee,Russlle,Keeton 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论运用到信贷配给理论之中,形成了现代比较权威的对信贷配给理论共识,即由于信贷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诸多问题导致信贷市场的失衡。
  
  二、信贷配给的种类
  
  信贷配给是指市场中的信贷利率比实现市场出清时的信贷利率要低,造成了信贷市场中供不应求的状况。
  
  I如果这种状况是由政府管制造成的则被称为非均衡信贷配给,如果这种状况是市场原因造成的,则被称为均衡信贷配给。信贷配给大体可分为四类:
  
  II第一,利率配给。利率配给也被称为价格配给,是指一般的借款人都能够在市场上按照市场利率借到一定数额的贷款,但是贷款额度往往低于借款人的预期,如果想要获得借款人预期的贷款额度,一般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第二,意见分歧配给。意见分歧配给是指一些借款人认为他们获得的贷款利率偏高。借款人认为以他们的信誉和企业经营状况应该获得比实际更低的利率的贷款,放款者存在高估借款人风险的状况。
  
  第三,红线注销配给。红线注销配给是指贷款人在分析了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的同时,也对借款者的风险进行了分类,对某些借款人按照其风险状况实行定量配给。当资金供给足够多时借款者都能够获得贷款,但当资金供给下降时,某些借款者尤其是风险较大的借款者只能够获得部分贷款甚至不能够获得贷款。
  
  第四,纯粹信贷配给。由于信息的流通不完全,造成了在一些企业获得了一定的贷款的同时,另外一些具有相同风险状况和经营状况,或者说资质差不多的借款者却无法获得贷款的状况。这种状况多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三、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
  
  Adam Smith(1776)等人在英国的信贷市场中最早发现了信贷配给现象,但遗憾的是他们只是简单提出,并未作出深入研究。但是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众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信贷配给出现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比较有影响力的是 D. Hodgman(1960)在其着作《信贷风险和信贷配给》中指出了信贷配给形成的原因。他指出信贷配给现象的出现与利率无关,而是与信贷供给额的上限有关。当借款者的价款需求额超过信贷供给额的上限时,信贷配给现象就会出现。
  
  Jaffee 和 Modigliani(1969)把信贷配给问题简单的归结为贷款者的利率选择问题。贷款者选择的利率从长期来看必然是使贷款者的利润最大化的利率,但是在短期贷款者往往不能及时的调整利率,这就产生了信贷的配给问题。同时,在现实的信贷市场中,贷款者不会处于垄断地位,不能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借款者实行不同的利率,这就造成了不同资质的借款者面临着不同的信贷供求状况,即部分借款者面临供过于求的状况,而另一部分借款者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也造成了信贷配给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经济学也应运而生。J. E. Stiglitz 和 A. Weiss(1981)将不完全信心理论运用到了信贷配给理论之中。他们认为逆向选择会造成信贷配给现象,不同的借款者有着不同的风险水平,当贷款者的利率过高时,资质较好的借款者不会贷款,只有那些风险较大的借款者会选择贷款,造成了贷款者优质客户的流失,产生了信贷配给现象。随后,他们对信贷配给理论进行了补充,即只要存在信息不完全,即便不考虑逆向选择问题,信贷配给现象也会出现。
  
  信贷配给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发育不成熟的金融市场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信贷配给问题的出现。这要求我们在发展微型金融信贷时要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信贷过程中因信贷配给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认为:当市场由高涨进入衰退时,企业的经营环境会出现逐渐恶化的状况,导致部分企业不能够及时还清贷款机构的借贷资金,直接导致了贷款机构坏账率攀升和利润下降。按照信贷配给理论,贷款机构的最佳选择就是降低对盈利能力较差的借款企业的贷款额度。等到宏观经济进入到复苏阶段时再扩大对借款企业的信贷额度。但是我国的贷款机构对借款企业的信贷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贷款机构丧失了一定的自主权,不能对信贷利率进行相机调整,降低了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关系型贷款理论
  
  一、关系型贷款理论的起源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方银行业尤其是美国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开始显现,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逐渐消失,银行业巨头不断涌现。经济学家开始发现,随着银行规模的逐渐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方式依旧为交易型驱动方式,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逐渐由交易型驱动变为关系型驱动。
  
  传统的交易型驱动适用于那些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有着经过严格审计的财务报表的借款企业,而一般的中小借款者一般缺乏相应的抵押品,财务制度也相对不够健全,关系型贷款应运而生。关系型贷款是在借贷双方保持长期联系的基础之上,贷款者的贷款决策是通过分析与借款者的长期合作而了解到的信息做出的。这些信息不仅可以通过与贷款者办理贷款业务获得,而且还可以通过调查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或者该企业所在的社区居民获得。
  
  二、关系型贷款理论的特征分析
  
  (一)良好借贷双方关系的价值分析
  
  Petersen 和 Rajah(1994)在对美国的中小企业信贷状况研究之后发现,良好的借贷双方关系暗含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外在表现就是降低贷方的放贷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借方的借款利率。他们同时指出,双方合作关系越密切,信息透明度就会越高,信贷风险也会越低,这种价值就越大。
  
  (二)借贷双方关系与信贷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
  
  Rajah(1994)等人详细研究了美国银行业对中小企业信贷状况调查的十多年的数据发现了三点结论。第一,借贷双方关系的时间长短与双方借贷利率之间并没有十分显着的关系,也就是说,双方合作关系越长并不意味着借贷利率就会越低。第二,如果借方在贷方(比如银行)购买越多的金融服务产品,那么其在贷方的借款利率就会越低。如果借款企业在所在借款银行购买了较多的理财产品,那么银行对这家企业的信任度就会越高,同时会给这家借款企业更多地利率优惠。第三,如果一位信贷客户与多家信贷机构建立业务上的关系,这意味着这位信贷客户的融资成本往往会比只与一家信贷机构建立业务关系更高。
  
  (三)关系型贷款的适用情形分析
  
  Nakamura(1993)在其结算账户理论中指出,金融巨头拥有众多的企业客户,使得客户经理难以对其客户的各种信息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客户经理与其客户的关系往往维持在业务关系水平。相反,中小银行的客户资源有限,且地域分布相对集中,这便于客户经理与客户的关系可以在维持业务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发展。中小银行掌握了企业客户的各种信贷所需的软信息之后,借贷双方关系的价值就会增大。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兼并与重组,金融巨头不断涌现,中小银行的数量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银行获得的信贷数量也不断减少,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发展微型金融信贷业务应该有效运用良好的借贷双方的关系所具备的价值,积极主动的维护好客户关系。
  
  第三节 团体贷款理论
  
  一、团体贷款理论简介
  
  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缺乏抵押物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对单个中小企业的贷款显得力不从心。过去学术界的信贷理论也往往集中在点对点的信贷模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间的联系也不断加强,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深化,团体贷款理论也应运而生。
  
  促成中小企业组团贷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由中介组织、地方政府和各类银行组成的外部协调机构进行的有效撮合,也包括以集群文化和社会关系网络为依托的自发力量。
  
  二、团体贷款优势分析
  
  (一)团体贷款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模型分析
  
  所谓逆向选择问题,指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者不能了解所有借款客户的风险水平,在信贷市场中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客户按统一的利率发放贷款,导致风险程度较小的客户感觉利率过高最终选择放弃贷款的状况出现,信贷市场上只剩下风险程度较大的信贷客户。但是团体贷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加以阐释。
  
  我们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贷款者中小银行 B 面临的众多的中小借款企业。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些中小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状况良好,信誉程度较高的优质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风险程度较低,我们用(L)表示;另外一类企业负债较多,信誉状况较差,这类企业风险程度一般较高,我们用(H)表示,这两类企业在信贷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m、n ,其中 0<m、n<1,且 m+n=1.
  
  我们同时假定信息在互为团体成员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流通,也就是说借款者寻找自己团体成团的时候会调查对方的风险状况。下面我们将分析不同组合的预期收益。
  
  为简化分析期间,我们假设风险较低的借款者 L 的风险为 0,也就是说 L 的一单位投入都会获得一定的收益 YL;而对于风险较高的借款人 H,其投资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假设成功的概率为 p,失败的概率为 q,其中 0<p、q<1,且 p+q=1 ,如果成功了则他的收益为 .同时我们假设两种不同类型借款人的预期收益是一样的,即 YL= Yh *p .
  
  我们把各个小组简化为两人一组,小组的成员必须以小组的名义向 B 申请贷款,且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负有连带责任,即如果一方没有能力归还贷款,则另一方必须无条件承担还款责任。由于信息不对称,B 对贷款小组的风险状况一无所知,因此按统一利率发放贷款。贷款者中小银行 B 的最佳贷款利率为 i ,平均放款一单位资金的成本为 c,则放款利率必然在利润为零的时候取得: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一个低风险客户来说,和一个低风险客户合作的期望效益要比和一个高风险客户合作的期望效益高;同样,对于一个高风险客户来说,和一个低风险客户合作的期望效益也要比和一个高风险客户合作的期望效益高。所以团体贷款的结果就是低风险客户只愿意和低风险客户合作,那么剩下的高风险客户自己组团。
  
  我们假设团体贷款成员选择团体贷款的机会成本为 w,即团体贷款成员放弃贷款投资而选择就业所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为 w.那么当 > w 、 > w时,高风险客户和低风险客户都会出现在信贷市场中,当 > w 、 < w时,只有低风险客户会选择留在信贷市场中,而高风险客户则会选择就业,此时信贷市场中只剩下了低风险客户。
  
  (二)团体贷款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模型分析
  
  当信贷协议达成以后,贷款者会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即借款者可能会选择高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团体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下面我们仿照建立团体贷款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模型的假设进行团体贷款解决道德风险模型的假设。我们假设借款者的投资项目有两种,高风险项目(H)和低风险项目 ( L ),贷款者对团体借款者的投资状况并不了解,而团体贷款成员之间信息是透明的。假设低风险项目失败的概率为 0,而高风险项目成功的概率为 p ,失败的概率为 q,其中 0<p、q<1,且 p+q=1 .
  
  那么小组成员之间就面临着如下表所示的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由团体贷款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模型可得:YL L=YHL> YHH> YLH.那么,双方在同为投资高风险项目或者同为投资低风险项目上形成纳什均衡。如果对方选择高风险项目,借款者为了维持利益最大化会同样选择高风险项目。但是(YL L 、YL L)> (YHH 、YHH),双方同时选择低风险项目会是一个较高水平的纳什均衡。如果在小组成员之间达成一些不合作的惩罚手段的协议,那么道德风险问题在团体贷款中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团体贷款劣势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团体贷款中的联保小组在结成过程中有一定的阻力存在。由于各个中小企业的信誉状况不尽相同,要结成联保小组还有很多的调查要做。其次,如果企业贷款心切,或者风险意识薄弱,小组成员之间就会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必要的横向监督措施,导致团体贷款的风险加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