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分析引言(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9985字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为研究服务的。研究方法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人们在该科学领域内分析问题的视角、工具和框架。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所要取得的效果决定了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际探索性,必须要选用合理、得当的研究方法。所以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模式研究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论文后期研究开展的重要基础。该问卷必须根据论文的内容需要和通过在多方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而成,采用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完全开放式或者混合式等提问方式,这样既可以保证获得写作论文所需的必要数据,同时又可以为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际发展做出一定程度地有效调查。在便于调研的基础上,本着样本量有代表性,调研信度效度有保障的原则,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发放调研问卷,调查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质量情况、实践性教学情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2.访谈法。

  访谈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沟通性,既有对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与见解,更多地用于个性以及个别化的研究。本文所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与问卷调查共同进行的同时,在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基础上列出将要访谈的提纲,对沈阳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相关的教师、和同学进行细致、深入的访谈,对个别假期上课的在职教育硕士以及以前已毕业的在职教育硕士进行的深入且细致的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到继续教育目的、课程内容的设置、论文、评价方式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并收集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方面的有关信息,深入了解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实际状况。

  3.文献研究法。

  通过检索与查阅了大量有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通过查找和收集资料,充分阅读和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综合,最后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炼出相关研究的观点。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就是连续地调查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某种情景下的特殊事件,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广泛而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以便进行调查、分析和推理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通过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个案研究,了解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同时,以此作为构建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完善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5.模式研究法。

  模式研究法的主要特征是:抛开事物的表面看本质,排除事物次要部分,抽取事物主要的、有特点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通过模式研究选取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为研究提供分析的框架以及调理清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

  研究对象:以沈阳师范大学内的在职教育硕士为研究对象。

  研究过程:在前期进行访谈提纲,拟出调查问卷,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依据具体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在合适的时间选取研究对象发放问卷,来搜集数据资料。

  研究目的: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的调查研究了解相关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整理相关数据、资料总结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意见,使其更好发展。

  (二)创新点。

  1.研究方法上: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和模式研究的方式,面向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调查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找出在职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特点。

  2.研究内容上:

  目前现有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针对全日制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研究生培养,而本文选题从培养模式的角度针对的是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情况进行剖析研究,是一种创新。

  四、关键概念界定。

  (一)培养模式。

  对于“培养模式”用这一概念的用法俯拾皆是,但对其内涵的探讨并不莫衷一是。

  “培养模式”是原国家教委在 1994 年颁布的《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第一次提出的,但并未对其做出一定的界定和解释。而对“培养模式”做出正面解释的是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于 1998 年的时候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他指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包括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基本的方式,高等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由此得以体现,高等教育的作用就是要确定人才的基本特征。”这一概念对培养模式的重要部分做了概述但还不够全面,并且没有体现出模式的普遍特征。学术界对培养模式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于外延和属性两方面。第一,“培养模式”的概念并无公认和统一的认识,所以对其外延的理解范围多大或多小出现了泛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组织和构建培养人才的管理活动。”47这里将其外延扩大了。整个管理活动范围可以理解为涉及到图书馆的管理甚至校园后勤的管理活动;相反,则将其范围缩小,取其狭义,“培养模式包括了教学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环境等方面,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培养模式,这反映了相关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以及教育的本质。”48第二是无法确定“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存在是侧重在结构和还是整体过程的争议上。侧重结构认为“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并且有机地整合相关要素。”49提出这是和培养人才有关的各个要素及相互关联而构成的结构。关注过程的学者则提出,“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培养目标而阻止的教育教学活动。”50所以这“是一种策划、设计、构建和管理培养的过程。”51也提出培养模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的系统分析。所以对“培养模式”多涉及的界定的争论,在其外延上应该适中界定,不宜过宽,也不宜狭隘,在其本质特性上,可以凸显最主要特征同时应考虑全面,所以对其界定仍需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探索。

  通过剖析培养模式的概念,归纳出:培养模式是通过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的指引,才由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因素组成的,为了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而构成的运行方式和标准范式。并且培养模式应该体现整个教育教学培养的过程。“办学模式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办学的人员,办学的方式和办学的特点等等,包括了培养方式、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学结构、招生体制等等因素。教学模式是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才组建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构成部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等。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但处于办学模式之下,教学模式之上。”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依据上述的培养模式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指引是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包括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相关的因素,为了实现研究生的培养,从而组建的标准范式和运行方式,抽象地体现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特性和本质。主要的要素报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估”53.

  (三)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包含了教育硕士培养。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还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中小学教师高素质的特殊需求,通过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指引下,由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组成,为达到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的标准范式和运行方式的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特征和本质再现的一种抽象的总体体现。

  (四)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概念及构成要素。

  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基于分类培养模式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满足社会对一线教师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特定提升需求,实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不脱岗的弹性学制教育形式下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因素,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特性和本质。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如上图)笔者认为,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包含的要素主要有: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培养方式中的课程与教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论文写作。

  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由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结构。这些个要素相互影响,结合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定的培养模式是为了反应一定的教育理念,并以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其中起到指明灯似的导向作用的是培养目标,它是设定实施培养方式和进行质量效果评价的依据。不同的培养方式培养出的人才类型也不同,人才的质量监督了培养的过程,也能保证培养模式最终目标的实现。各个要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使得培养模式的整体和运作能够良性地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