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程设置丰富多样。
沈阳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分为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培养学分34分。其中学位基础课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专业必修课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这两项各占12学分,分别占总培养学分的35.29%,专业选修课8学分,为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提供辅助,占8个学分,占比23.53%,实践教学课2个学分,占5.88%.每一个模块中,包含很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并且课程设置目标能达到强化现代教育观,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实践能力,增强管理能力,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等。从调查结果可知,沈阳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开设比其他在职教育更具有优势的,其中知识系统连贯较为为明显占到17%;其次是师生互动机会多,为14.3%;持论文指导到位,导师全方位跟踪的为14.1%;图书馆藏书丰富可自学的为13.3%;教学目标明确的占到11.9%;教学手段先进比重较少为5.3%.对从沈阳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对比受访者接触到的其他培训具有很大优势。尤其较为突出的在知识的连贯性和师生互动性、导师的指导方面较为占优势。对课程满意度结果可知,93.8%的调查者认为非常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
3.培养方式灵活多样。
沈阳师范大学在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中可以分为多种培养方式,其中包括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不同的培养方式有着不同的年限。其中,脱产学习的方式一般为两年,这两年中,安排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半,其中有一年要在校学习。而另外两种方式的学习时间都为三年,其中必须保证至少六个月的在校学习。除了多种培养方式外,沈阳师范大学更是提供了更多丰富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其中包括传统的课堂讲授、专题讨论、专题讲座和更加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这使得学生们更加能够理解和接受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4.培养质量满意度高。
沈阳师范大学培养的在职教育硕士中,基本上都能够达到以下培养目标。第一,能够做到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做到积极创新,勇于进取。第二,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能确保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第三,拥有广阔的学科知识基础,对学科的发展和前沿有较强的能力。第四,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对培养质量整体满意度调查中,94.8%认为非常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中,91.5%的人认为较为合理、一般和比较严格,对学位论文的评价中,74.6%的人认为完全突出或较为突出、较少不足。
(二)培养模式的不足与优化探析。
1.培养模式的不足。
(1)培养目标界定需更加清晰。
纵观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历史,我国培养的教育硕士质量和社会评价明显低于教育学硕士。自从我国在 2010 年开始推行教育硕士改革综合试点,许多试点开始成立教育硕士的专门管理的机构,这使得在职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的管理方法逐渐不同。尽管,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教育学硕士和教育硕士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真正的实行过程中,并没有对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各自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只是简单的在培养过程中采用了相同的培养标准。而正是这些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使得许多专家和专业教师认为这些对目标定位存在偏差的情况会对实施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课程设置需更加科学。
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缺陷,课程的设置仍旧按照“教指委”给出的参考标准,这就使得基础课和通识课的比例过大,从而压缩了实践课程的数量,这样的设置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限制。而“教指委”
所制定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不能够很好的吸收和利用。
此外,这些课程普遍认为在以后的职场中使用较少,完全可以将之替换为更加实用的实践性课程。除此之外,很多本科阶段已经学过的课程,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依然学习,这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浪费了学习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另一个方面,通过学生的反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寒暑假的集中授课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这中间修满 34 学分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学制是 2 到 5 年,但由于授课时间过于集中,再加上工与学的矛盾,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加大。
第二,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学生所要学到的内容形成偏差。大部分学生认为,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学硕士的课程基本相同,不能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学到的理论也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对于这一观点,许多专家学者也持相同意见,他们认为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对课程进行创新和提高,使之更加贴近实际问题,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加知识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