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现状分析(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12555字

  (二)我国弱势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

  在近十几年里,我国弱势儿童在国家的大力援助下,我国弱势儿童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弱势儿童的教育已经从满足基本的受教育机会转入到满足弱势儿童的真正需要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和城乡间存在着差异,加之我国弱势儿童教育起步比较晚,因此我国的弱势儿童教育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

  1.我国弱势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弱势儿童的教育法律法规建立的还不完善。

  第一,我国弱势儿童的教育法规针对性不强。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经历了几个时期的改变,总体上对于弱势儿童应该享有的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基本的权利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使弱势儿童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多为较为概括的内容,仅仅是停留在表层上,对于提高弱势儿童的教学质量,改善弱势儿童的师资力量,以及加强对弱势儿童的心理咨询等细节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政策约束。这就使得在弱势儿童教育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使得弱势儿童很难真正的获得针对性的有效帮助,进而很难使弱势儿童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弱势儿童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我国弱势儿童的教育法规缺乏必要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我国弱势儿童教育发展至今,弱势儿童的权益保障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的弱势儿童教育还尚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在弱势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体制上的建设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弱势儿童教育法规的执行上缺乏必要的执行力度,进而影响了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的法律执行效力,使弱势儿童的不能及时的得到法律帮助。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相关法律监督体制,也使得很多的相关的法律条文流于形式,使得它们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进而使得弱势儿童对相关法律失去信心,加剧对弱势儿童教育的扶持难度。

  (2)我国在弱势儿童教育的经费上投入不足。

  第一,我国弱势儿童的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 ?.

  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国在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上,和发达的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弱势儿童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显的更为不足。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弱势儿童的人口也相对的比其它国家多,这也加剧了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经费的不足。

  同时,我国近几年的社会快速的变革,使一些原本富裕的家庭沦为弱势群体,也增加了弱势儿童的数量,也进一步的对于国家在弱势儿童的教育经费上有了新的要求,也就势必更凸现出我国在弱势儿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要想解决弱势儿童的问题,加大弱势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就显的尤为重要。

  第二,我国弱势儿童的教育经费投入针对性不强。

  由于我国的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的不均,以及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分布情况,导致我国各地区的弱势儿童的种类分布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东部沿海地区,因为大量的民工涌入,使得这个区域的农民工子女成为较大的一个弱势儿童群体。相对的西部人口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又成为主要的弱势儿童群体。也正是因为我国这种分布不均的弱势儿童种类,使得我们国家在弱势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上,主要的是力求解决弱势儿童的最为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使弱势儿童能够有条件享受义务教育。

  虽然,大量的弱势儿童受到了基本的教育,享受到了他们应得的受教育的权利,也改变了一部分儿童的命运。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要想真正的解决弱势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单纯的让他们受到基本的教育,更为主要的是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比如:农民工子女的英语较差问题,生活学习习惯不同引起的他们融入性问题,留守儿童的师资和教养问题,残疾儿童的学习障碍问题等一系列真正影响弱势儿童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投入专项的教育资金来解决。

  只有国家加大弱势儿童针对性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解决弱势儿童的问题,才能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使他们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3)课程的灵活性不够。

  第一,课程目标没有关注弱势儿童身心发展状况首先,课程目标与弱势儿童身心发展不太同步。我国的课程目标的设置基本依照的是我国儿童的一个平均的智力水平。但是,由于弱势儿童自身的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势必导致弱势儿童在智力和文化储备方面落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使得我国现有的课程目标高于弱势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这不仅不利于弱势儿健康的身心发展,而且也为弱势儿童增加了一定的学习难度,使弱势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可能导致弱势儿童放弃学业。

  其次,课程目标执行时过于机械。教师完成课程目标的过程时,许多的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定制的目标和自己的绩效考核,基本上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普通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弱势儿童的接受能力,这也使得弱势儿童本身已经落后于课程目标的个人的能力,又增加了新的难度。这势必会形成一个不利于弱势儿童的自身发展的恶性循环。

  第二,课程内容缺乏和弱势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

  一方面,课程内容本身缺乏和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我国的课程内容上,有一些在内容设计上,往往忽略了儿童的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得儿童对所学习课程内容难以理解,大大的增加了儿童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这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弱势儿童自身生活经验和课程内容缺乏联系。弱势儿童因为他们自身的因素,许多的弱势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比如:教师在介绍大海的时候,由于许多的弱势儿童缺少去海边的经历,这使的学习内容涉及到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地方,就会形成知识的断裂,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弱势儿童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教学过程忽视弱势儿童的主体地位。

  首先,忽视弱势儿童的存在。弱势儿童所在的普通学校,通常的情况下,每班级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使得他们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的指导他们,甚至,教师为了使课程进行的更加的顺利,他们直接的无视弱势儿童的存在,这不仅使弱势儿童减少了和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也使得弱势儿童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忽视弱势儿童的参与意识。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有兴趣的课程活动往往是吸引学生投入学习的最好的一种形式,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许多的弱势儿童被 其 他 的 普 通 学 生 排 斥 , 甚 至 被 老 师 人 为 的 排 斥 , 这 就 使 得 弱 势儿童排斥他们本身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从而心理上形成了排斥他人的想法,进而使他们更加的不乐意参与集体的活动。

  最后,干预弱势儿童的创造力。由于弱势儿童的学业成绩普遍的表现并不是很理想。这就在一些老师的心中形成了个不太好的印象,他们认为弱势儿童的自身能力太差,基本上已没有开发的价值,只要他们能将老师所讲的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会就可以了,对弱势儿童的要求比较低,这就人为的在弱势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设立了一个保护屏障。虽然表面上好像是减轻了弱势儿童的学习负担,其实这种行为不但滋养了学生的懒惰的学习习惯,而且也降低了弱势儿童开动大脑的热情,从而抹杀对了弱势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4)教育衔接过程缺乏合理的策略。

  第一,缺乏学前和学龄教育的必要衔接。

  首先,缺乏学前的知识储备。专家认为 0-6 岁儿童是知识储备的最佳的时期,但是,由于弱势儿童的家庭因素,许多的弱势儿童学前阶段的教育,基本上是和老人在一起的家庭教育,即使有的弱势儿童被送入幼儿园,他们中的大多数儿童也仅仅的处于一种简单的托管状态,基本上的知识储备是非常有限的,这对于他们进入小学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在衔接过程造成非常大的学习障碍。

  其次,缺乏进入学龄阶段的生活经验。儿童从学前进入学龄阶段,是他们的第一个生活方式变化比较大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许多普通儿童来说也很难适应更不要说是弱势儿童了。但是在弱势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因为学前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对于集体生活没有概念,甚至有一些弱势儿童仅仅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没有机会和别人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于学校的认识,使他们往往没有做好进入新环境心理准备。

  第二,缺乏弱势儿童流动的有效衔接。

  我国的弱势儿童由于家庭和学校的不稳定性,使的他们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学校体系确没有做好相应的衔接准备,这就势必给弱势儿童造成一定的困扰。一方面,我国的学制分为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使得不同地区的教育年限和内容并不对等,这就使得不同学制区域的弱势儿童转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使得他们的学习内容不是很连贯,使得许多的学生非常的不适应。

  另一方面,当弱势儿童进入新的学校学习时,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教育环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有效衔接的手段,使许多的弱势儿童无限的延长了适应的时间,大幅度的增加了他们的适应难度。

  第三,缺乏学龄教育各阶段间的合理衔接。

  弱势儿童在学龄阶段的升学时期,经常会面临两难境地,一个是没有合适的接收学校,另一个是面临着降级,这都或多或少的会给弱势儿童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困扰。

  同时,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变化的不适。面对和原有阶段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要求,使许多的弱势儿童很难进入新的角色,特别是智力上有缺陷的儿童更为突出。另一方面,许多弱势儿童感受到了空前的学业压力。如果没有合理的衔接机制,这些儿童将很难的适应新的变化。

  2.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弱势儿童教育整体上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大大的阻碍了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的发展,我们只有及时有效的解决上述的不足,才能使我国的弱势儿童教育健康良性的发展。这些主要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的认识观念的落后。

  我国公民由于对于弱势儿童教育的认识观念比较传统,使很多的人们普遍的从经济的资助的角度去关爱弱势儿童,他们认为给弱势儿童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将能根本上的改变弱势儿童的命运,可以让他们和普通的儿童一样的快乐成长。

  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认为弱势儿童应该是一个更加弱势的群体,所以弱势儿童应该独立的生活在一个受到保护的环境下成长,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弱势儿童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才能真正的让弱势儿童不受到歧视,快乐健康的成长。

  正是许多人们对弱势儿童认识观念上错误认识,使得许多的弱势儿童错过了幼儿黄金期的培养,增加了弱势儿童和普通儿童相互融入的难度,使得更多的弱势儿童在学龄期不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导致大量的弱势儿童在心理上和生活中抵触和同龄儿童的交往,进而加剧了弱势儿童的人为孤立,对于弱势儿童的适应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2)经济因素的制约。

  弱势儿童教育要想快速、有效的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经济上的有效支撑,只有在经济上大量有效的投入,才能使弱势儿童在学习环境上,教学设施,师资配比等方面得到必要的补充,才能让弱势儿童的教育得以真正的实现。

  虽然,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的增长,但是我们国家的人口众多,使得人均的教育支出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还是显的过于低,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在弱势儿童的教育资金投入上,势必会显的不是非常的充足,最终影响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的有序发展。

  (3)弱势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弱势儿童教育上所产生的问题上,外在的因素为弱势儿童教育设置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弱势儿童的自身因素也推动了这些问题的形成。

  弱势儿童由于本身的身体和家庭等不利因素,往往在学习能力上和交际能力上比较欠缺,这就使得许多的弱势儿童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往往过于孤立自己,不喜欢和别人交往,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自身培养。同时,由于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或者身体原因不能参与学校的活动,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身体上的辅助训练。这些势必增加弱势儿童教育的难度,为弱势儿童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