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大学贫困生消解心理化解策略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4 共57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问题应对研究
【第2部分】 大学贫困生消解心理化解策略绪论
【第3部分】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特征
【第4部分】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特点
【第5部分】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原因探析
【第6部分】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对策思考
【第7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参考文献

  1.3.2国外研究

  由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较为完善,贫困生的经济负担较小,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较少,所以国外对于高校贫困生及其心理特点专项研究十分少,但国外的学者的一些心理学研究,对国内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研究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贫困生心理存在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国外较为成熟。茵格里斯认为心理健康不只限于排除心理疾病,同时还应保持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蒙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产生最高效益和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的接受生活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捷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旳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方面能保持在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马斯洛与米特尔曼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了解自己,评估自身能力、生活理想符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人格完整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宣泄与情绪控制、符合团体要求下有限发挥个性、不违背社会规范下适当满足个人需求。[19]

  家庭贫困对于心理健康无益是有影响的。博罗格认为青少年长期身处贫困处境,会降低对自我的形象评价。[20]麦克罗叶德指出经济压力越大的人,其心理焦虑和心理困惑也越大,二者正相关。]而布罗迪认为家庭贫困会导致人的忧郁情绪增加,乐观情绪减少,降低人的社会适应能力。[22]

  对于贫困的人,西方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建议。亨德森指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与贫困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缓解贫困者的精神压力。[23]卡普兰提出社会应该帮助贫困者满足个人基本需求,拥有自我表达的机会,拥有个人价值与工作,从而使得贫困者的情绪控制在合理范围。[24]

  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在应对贫困者心理问题上,有一定的价值。嘉宏达在分析并指出以往心理健康标准的不足后,指出自我感知、整合、自主、自我实现、环境掌控和现实感知是心理健康的6个标准。[25]罗杰斯认为个人只有充分自身的功能才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这种功能充分发挥的人具有五个特征:经验能够进入意识领域,具有幵放性;能够协调自我;能够用自我的评价机制评价经验;无条件自我关注;乐意关怀他人,与人和睦相处。[26]

  1.3.3研究综述

  国外的研究较少直接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心理学起源于国外,而且国外在关注贫困者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因此,国外的研究能够为本项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国内高校贫困生具有的一些特殊性,把握国外理论、方法与国内实践的衔接问题。

  国内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通过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L-90)进行了定量研究,这一量表通过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恐怖、偏执、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等9个因子了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主要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而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研究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展开。相应的问题对策研究中,也从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机制建立、社会资助体系完善等四个方面展幵。

  在国内研究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研究者在研究中习惯性假设贫困生心理存在问题,较少注意到贫困对于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以此幵展研究,因此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研究假设的一种印证;其次,定量研究中存在着定性研究的不足,进行定量研究的往往在定性分析上对定量研究结果没有更好的深入;再者,忽视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特征的分析,往往在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贫困生的消极心理症状和相应对策研究上;最后,研究的代表性不足,即使是定量研究,其样本数量往往集中在一所或几所高校,很少有全国性的定量研究。

  而本研究尝试在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中,结合己有定量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文本研究法,主要对78名大学生253封信件的分析,进一步认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并探寻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产生的因素,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对策。

  1.4概念界定

  贫困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概念。较早研究贫困问题英国学者朗特里提出了绝对贫困概念,认为那些不能维持成员生理最低需求的家庭为绝对贫困家庭,这一界定,需要明确何谓“生理最低需求”的标准。后来,美国研究者法克斯提出了相对贫困概念,认为那些能够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但不具备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家庭为相对贫困家庭。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针对贫困概念外延进行的界定。

  就贫困的内涵而言,又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狭义上,贫困指经济物质上的贫困;广义上,还可以从权利、能力、心理等方面理解解释。比如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最早提出能力贫困概念,认为贫困的真正原因在于人创造收入的机会与能力贫困。

  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导致人的发展能力受阻,这一点在高校贫困生身上体现较为明显。比如贫困可能导致贫困生不熟悉国家助学政策,从而错失享用国家助学金的权利;又如贫困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制约;再如贫困对于学生及其家庭会造成心理负担。因此,笔者较为认同阿玛蒂亚森对于贫困的界定。

  何谓贫困生?不仅是一个概念界定问题,更是一个实践中的操作难题。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在颁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27]

  这种概念界定,在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是认定标准问题。不少地方参照最低生活标准认定贫困生及贫困家庭,但国内各个地域最低生活标准是不一致的。而有些高校是参照高校学生月均生活费来界定的,但也可以发现,这种标准具有地域性和局限性。其次是贫困生的层次分类问题。根据能力贫困概念,可以看到贫困对于人的影响体现在生存、生活、发展三个层面上,目前,学校贫困生界定中也有特困生和贫困生的区别,从理想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来看,应该涵盖三个层面,但在现实中对于生存、生活层面的贫困生资助较多,较少涉及发展层面的贫困生。为便于研究,笔者在论述过程仍将采用教育部和财政部对于贫困生的界定。

  1.5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将釆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案例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较为系统全面的占有当前有关高校贫困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贫困生心理研究的论述,为研究提供基础和理论指导。

  内容分析法,笔者借助78位高校贫困生的253封信件,结合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研究目标,分为积极心理特征与消极心理特征两个方面,通过抽样,分析信件内容,了解贫困生心理活动现状,为准确概括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贫困生心理产生原因乃至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提供帮助。

  案例研究法将针对某些贫困生心理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