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对策思考(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4 共94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问题应对研究
【第2部分】大学贫困生消解心理化解策略绪论
【第3部分】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特征
【第4部分】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特点
【第5部分】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原因探析
【第6部分】 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对策思考
【第7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参考文献

  4.2.3加强资助管理的控制性

  政府对于贫困生资助管理,必须加强检查,一方面对资助流程进行监督,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需要对资助效果进行测评,努力提高资助管理的效果。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档案。在入校之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为每一位贫困生建立档案。一来,可以根据档案情况,对贫困生整体情况把握,从而了解贫困生的层次性,为今后的资助提供标准参考;二来,档案在今后资助过程中,随着各种信息的增加,能够有效的判断家庭收入等关键信息的真实性,可以确保资助经费发放给确实需要的贫困生;最后,档案要反映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变化情况,对于临时性贫困家庭或者后来脱贫的家庭、以及因病等致贫的家庭,要及时编入档案,保证资助过程的动态平衡。

  加大监督。政府财政机构在将资助资金拨付给高校后,要对资金使用情况继进行专项审计,保证资助资金没有截留、克扣、转移等违反政策的情况。学校在发放资助资金的过程中,是委托辅导员进行的发放,学校相关部门必须跟踪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发放给合适的对象。对于社会捐助的资金,政府司法机构,有必要进行根据相关法规政策,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

  强调反馈。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管理,应该注重听取资助对象及其所在家庭对于资助资金的反馈意见。政府负责资助资金使用的机构,应该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信息反馈系统,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的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利于发现资金违规使用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的了解资助资金使用效率,反馈机制能够及时资助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调整、修正资助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4.3高校:提升需求层次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一般情况下,人的需求会从低到高,依次得到满足,即在低层次需求满足之后,开始追求高层次需求;同时,马斯洛指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改善获得满足,而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高层次需求,需要通过内部自我调节获得满足。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其需求可以简化为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三个层次。

  对于作为教育管理者的高校而言,在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方面,都需要换位思考高校贫困生的情况,在满足贫困生的物质需求之后,着重于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4.3.1注重物质需求满足方式

  对高校贫困生而言,基本的生活学习物质保障需求,是一种刚需。高校教师和辅导员都能够认识到物质需求作为贫困生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通过社会、政府以及学校的一些途径,尽最大努力满足贫困生的物质需求,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学习物质需求。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少有教师和辅导员认识到物质需求与其他需求之间是存在关联的,正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满足贫困生基本物质需求的过程中,存在忽视贫困生高层次需求,无形中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较为常见的是高校会在贫困生资助活动中,摸底调查并公开贫困生的相关信息,学校的目的是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贫困生资助需求,但一定程度会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区别开来,从而造成贫困生在归属需求上,自认为自己属于学校的贫困一类弱势一方,形成交往障碍,在班级归属感和学校归属感上,表现不强。有的学校在助学金评选活动中,会通过班级公幵宣讲的方式,要求贫困生在班级同学前,讲诉自己的家庭情况,甚至有的辅导员在助学金评选中采用全班投票方式,这也是基于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目的,但无形中对于贫困生的自尊心会造成较大的伤害。个别的情况在于某些贫困生通过自身勤工检学等方式,加上学校、政府、社会的帮助,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并因此购置了手机等生活用品,这本来是贫困生的一种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一定满足,而结果却会导致辅导员、学生对于贫困生经济状况的适度怀疑,甚至可能在其后的贫困生助学金等评选中,取消这类学生的资格,给这类学生造成物质和心理负担。因此,高校特别是辅导员有必要在满足贫困生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贫困生高层次心理需求情况,注意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与满足高层次心理需求的结合,尽量避免对贫困生造成新的伤害。

  4.3.2开辟心理需求满足途径。

  高校心理咨询建设较为重视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与相关专业设备,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有效的缓解、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随着高校扩招,贫困生人数的增加,高校贫困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在加强专业力量的同时,有必要开辟新的途径,改变传统的”等学生上门“出现问题再寻求解决的方式,增设新的渠道,采取新的方法,更为有效的为高校贫困生解决心理困惑。

  首先,加强网络心理咨询渠道的建设。心理咨询具有隐秘性特点,这一特点跟网络的隐蔽性有着较大的相关性。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困惑,更为看重自我隐私的保护,甚至有些高校贫困生在接受笔者访谈中,谈及为了不被人看成是生活困难、心理困苦的学生,即使知道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也不想去求助。网络心理咨询的渠道的幵通,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更能够保障高校贫困生对于隐私的要求。

  其次,提高师生的心理专业素质,特别是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专业能力,将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从单一的咨询点前移至每一个班级。心理咨询中,发现问题永远比出现问题更为重要,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十分有必要及早发现贫困生心理困惑,提早解决。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培养提高专职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干部的心理专业知识,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网状化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格局,提前应对贫困生心理波动,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安抚、千预贫困生心理。

  最后,针对贫困生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咨询室干预和心理课辅导结合起来。大部分贫困生都还是较为乐意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只是,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他们的展示能力会受到局限,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有必要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对参与社团活动的贫困生,通过一定的心理学方法调动他们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缓解自我的心理压力,释放自我的心理需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