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缺失及成因检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3969字

  第三章 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缺失及成因检视

  地方大学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强调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价值,关注高等教育对社会健康发展及社会公平正义事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强调特别是要发挥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载体,提供思想创新源泉的作用。当下,地方大学是一个地域的文化中心。随着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又要不断满足地域社会对地方大学的需求。但是由于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因素,无论是互动主体、互动形式和互动层次,还是其短暂的实际效果,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理念相脱离

  雅思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20]

  大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的技能和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然而,现代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的学术性标准依旧是国家教育部和大学自身进行各方面评估和考核的"核心标准".大学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在高校改革的浪潮中,依旧处在大学"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职能的身后,同是大学的本体功能,国外威斯康星学院和赠地学院在 19 世纪就实现了与地方社会的良好互动,然而我国大学的后两者职能却一直步履维艰,应用型人才不足,很难满足对各类人才的区域文化发展的需求。

  细看地方大学的办学实践:第一,大学应有的文化自觉不清晰。人类文化自觉应该是更为重要的、丰富的、更高层次的自觉。[21]

  大学作为高深学问的发源地,却没有在正确认识大学文化的基础上找准自身的位置,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盲目"西化"和"泛化",随波逐流;对待地域文化的影响,缺少地方大学文化应有的地域性特色,固步自封;从而整体导致地方大学文化的发展视野越来越短小,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窄,难以继承大学本体的文化精神,实现与地域文化的良好互动。第二,地方大学办学定位不准确。地方大学最近几年一直热衷于扩大学校建设规模,扩大每年大学生的招生数量,对专业设置趋向老化,办学模式单一,培养方案脱离地方社会的实际等问题不够重视,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缺乏个性和创造力,而且出现个别所学专业在当地无所是从的状态,造成了"知识失业"现象,这种地方大学产出的人才与地域文化产业需求的错位,根源就在于地方大学缺乏正确的文化引导理念。地方大学文化脱离地域文化的精髓,忽视地方文化产业需求,缺乏"接地气"的文科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发掘出二者文化互动的潜力,因此地域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无法通过人才培养和输出得以供给。第三,地方应用型文科专业设置较少。一般来说,高校一级学科门类都按国家九大学科划分,二级学科结构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然而现如今一些地方大学却呈现出同类的模仿性和偏重于工科专业的设置,盲目的把其他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移植到校内,缩小文科专业规模,没有考虑它是否适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色,这样的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出的人才和研究成果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成了难题,因为它缺乏地方文化产业应用这一环节。没有地方文化产业的应用和实践,再"高大上"的专业设置也会丧失它的生命力,成为"无源之水".

  二、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层次缺乏全面性

  作为地域社会的文化集散地,地方大学主要通过文化辐射的过程,实现地方大学与所在的地域社会建立文化联系。然而,现如今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社会文化的互动发展仍是比较低层面的,仅仅局限在:一方面,地域为地方大学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为地方大学提供展示自身学校文化的舞台,保障地方大学后勤供应,维持地方大学周遍环境等。另一方面,地方大学为地方文化企业只提供少数的"软人才",对于缺口较大的职业尚未培养出可应用型的毕业生,人才的缺口就给二者文化的互动丧失了主动性。总之,地方大学未制定相应的机制方便地方参与地方大学管理,地方没有参与地方大学师生生活的权力。地方大学文化对地域文化需要的把握主要还是来自于地方政府指导及自己对地域文化需要的感性认识。

  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层次缺乏全面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互动组织网络不全面。如今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社会文化的互动发展是比较低层面的,仅仅局限在区域为地方大学提供实践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为地方大学提供展示自身学校文化的舞台;保障地方大学后勤供应;维持地方大学周遍环境等。地方大学未制定相应的机制方便地方参与高校管理,地方没有参与地方大学师生生活的权力。地方大学文化对区域文化需要的把握主要还是来自于地方政府指导及自己对区域文化需要的感性认识。第二,缺少第三机构(除互动主体以外的其他组织部门)的介入。马克思认为,"所有的人去争取的,与他们的利益相关。"[22]

  在现实的文化资源共享过程中,有些机构和部门受到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将社会公共资源贴上专属的标签,更给与地方大学在资源上的合作增设了障碍。第三,忽视社会基层群体的文化需求。地方大学的文化服务没能很好地针对地方社会弱势团体,譬如,针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知识普及力度不够,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保障服务不足,城市流动人口的再教育培训和对新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不能惠及到每个地域社会成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