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相关理论解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
1.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涵盖非常广泛。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拥有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造出属于自身的文化。欧美国家针对文化的概念列举了 160 多种。影响相对较大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B.泰勒提出的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4].它包括知识,能力,信仰,艺术,行为习惯等要素。
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主要泛指个体在社会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所获得精神和物质财富[5].同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篇》中关于文化的记载,进一步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层面,广义即指获得的全部的劳动产品和结果,狭义尤指精神层面的产品和结果。其中,伴随着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后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更能贴近人们生活的实际,易于被群体广泛认同和传播。基于文化宏观概念的理解,研究者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衍生出关于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概念的阐释。
2.地方大学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内隐"的、"观念"的生活方式,对特定人群或共同体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大学文化就是大学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历史环境和因素的沉淀,在大学内部师生群体身上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内隐性和潜在性两大基本特征。地方大学文化是将大学文化置身于地域人文和地理环境内构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形态。它以地方大学人为主体,以地方大学为载体,一方面通过地方大学理念、办学制度、教学环境等因素反映地方大学不同于社会其他组织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由地方大学师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活动等体现地方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地域社会文化形态的特殊性。
地方大学的特色核心来源于自身彰显的地方大学文化。这是因为它植根于地域文化的知识体系,构成了大学文化特色,因而获得永恒发展的精神力量,促进独特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地方大学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地方大学文化是地方大学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该地域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传统,促使时代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使地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②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独特性是大学文化特色发展的核心要求,是指地方大学根据所在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特色,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风格方面形成的明显区别与其他大学的鲜明个性和美誉度;③地方大学文化能够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方向。地方大学文化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交融,又是对先进文化不断创造培育的过程。地方大学师生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文化成果,更多的是定位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地域社会发展服务,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地方大学首要的本体职能和价值取向。
3.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为所属地域群体的文化,是指在历史、政治和经济等作用的长期演化下,人们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表现在行为、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具体生活方式。
广义的地域文化是指人的价值观念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创造升华的成果。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6].地域文化在某种层次上就是所属地方社会的特色标签,通过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文化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社会密切相关。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人,和独特的精神文化条件和社会发生联系逐步形成了"社区文化".地域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域是指一个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形成的;②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学习得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源于当地人的发展和积累,在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控制下,具有明显的传统色彩,同时对于文化自身的知识体系来说也是一种更新和再创造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过程。③地域文化能够滋养地方大学文化发展。地方大学内部师生群体受到地域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经过思想和现实的结合,具有创新和实践地方大学文化的潜在力量。地方大学人生活在特定地域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所生活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只有适应地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生存与发展,当地人们生活的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本体所在。
(二)互动发展机制
1.机制
《现代汉语词典》中"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7]
机制的字面意思是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包括机器各个组成部分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互相联系。为了更加细致的理解机制的含义,研究者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基点出发,重点掌握以下两大要素:一方面,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运行的前提,机制的运行方式就是如何协调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机制离不开"体制"和"制度",就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离不开骨骼和肌肉的相互支持作用。"神经系统"代指机制,指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运作关系;"肌肉"则代指自上到下形成的各项有生命力的规章制度。
在社会组织过程中,系统可以调节组织机构的运行,系统可以保证组织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只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就可以保证组织在实践中正常运行,取得相应的系统目标绩效。
在社会领域,将机制的本意渗透到系统各个层面,由此引申出"社会机制",主要是指社会系统内各组织机构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运行方式。它由社会分层机制、社会形式机制和社会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组成[8].在文化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学知识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将机制的本意纳入其中形成的文化机制,是指通过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开拓和争夺市场,它主要包括继承、传播、交流和创新文化品位四种形式类型。因此,机制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社会机制和文化机制作为影响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要素,理应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整合。
分层机制是从组织文化发展水平分析和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包括在每个部分的文化系统和各元件及其操作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把握:宏观层次机制是指系统高层组织者从整体出发,运用垂直化的管理分配模式把文化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使文化组织结构得以运行和发展。中观机制是指系统组织的中层运用平行化的管理分配模式将文化各要素整合起来使之运行和发展。微观机制是从底层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出发,使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基础部分。
形式机制是根据文化组织运行形式的不同来分析系统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得出的机制。研究者根据主体的不同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行政-计划式是指管理者用行政和计划的手段将社会文化各个部分整合起来使之正常运行和发展;指导-服务式是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服务的方式将社会文化各部分整合起来使之运行和发展;监理服务类型是指同时运用管理计划和指导服务为手段,社会各部分共同促进合理的组织和有效运行。
功能机制是从文化组织运行形式所发挥作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考察影响组织系统运作和发展因素而得出的机制。在任何系统中,机制都扮演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角色。
构建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良好的自适应状态,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产生。根据不同的作用,概括为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一般采用物质性奖酬和精神性奖酬的手段发挥激励的功能,调动组织各部门和文化各个要素的积极性,从而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组织运行和发展。保障机制是指在文化因素整合的过程中,能够为组织管理活动提供各种保障作用的机制。具体分为三种方式:资金,设备和其他物质条件;提供思想指导条件;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条件。评价机制是指用监督和制约的手段将文化组织的各方面整合起来,保证管理活动有序性和规范化,包括行政制约、法律制约和舆论制约三种形式。在实际运行操作过程中,功能机制的三种方式并不是独立运作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励机制为文化具体行为操作提供了动力支持,制约机制保证了文化行为操作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机制为激励和制约机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互动发展机制
在不同的两个组织活动领域,共同要素的发展需要两个组织进行互动参与,互动发展机制就是针对一个共同要素联结起来的的两个重要组织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本研究将互动发展机制论述为中国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体系及运作方式。文化互动发展机制同样可以分为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下文主要依据此框架阐释我国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有效互动的发展机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探索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者从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三大维度对构建二者互动发展机制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系统论
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通过有机的整体功能之间联系的几个要素构成。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9]."整体大于各部分"这一经典语录直接讨论了部分叠加的性质和功能的各种元素不等于整体的性质和功能。除了核心思想系统论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层次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稳健性原则,他们是从另一个角度坚持系统论原理。
根据整体性原理,文化和社会这两大要素各自构成的系统,在同一个区域环境内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大整体。地方大学和区域社会是文化因素发展的背景环境,是机制运行的实体基础。人是文化互动过程中可控的动态有机体。只有将系统各个部分通过合理的组织机制整合起来,文化的本体要素才能顺畅的交流和生成。美国着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基于贝塔朗菲系统论的观点,按照社会进程的结构模式提出了结构功能论,他认为社会系统具有四个体系:行为有机体,人格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研究者以一个普通行为体系模式图来阐释各个体系之间的分化和交互作用。如下图:[10]
通过分析以上普通行动体系模式图,可以了解到行为有机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体系的影响下实现社会化,同时也使社会规范和制度进一步合法化。人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获得一种品格,这种事关他的心理、动机、行为模式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的发展因素被称为人格,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而成为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可控因素。系统的开放性是各个体系发展的前提,它不仅是实现系统自身功能的条件,而且是保障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通过结合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文化的发展能够不断接收新鲜充分的"养料",社会也能够实现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行为有机体更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根据系统稳定性原理,文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的,机制构建的自身意义是建立一套稳定的自适应体系,避免受到环境系统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借鉴等边三角形的特性用其表示三者的关系,模式如图所示:[11]
变量关系图把个人、文化、社会的交互作用解释为:1. 文化是在社会中产生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的人;2. 文化让社会成为"有源之水",没有文化的人将不能进入一个国家的文明。一方面,系统的目的性原理要求在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形成可预见的稳定状态和互动机制构建完成后达到的理想状态,表现在不仅包括地方大学文化实现对地域文化的引领价值,还包括地域文化滋养地方大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系统论的层次性原理要求把互动发展过程中文化、社会、人等要素按照地位和作用、结构和功能表现出质的差异性和秩序性,共同促进整个系统的整合和开发。
基于贝塔朗菲和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基础,文化一方面作为人类各种集体的财富,是社会群体的产物。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文化使人类社会从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使人成为一个共享社会文化的人。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个体的主体性研究,重视社会有机体理论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符号作为一种传播和交流媒介,在符号互动论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创造符号和运用符号人们不仅可以识别和理解他人的行为,还能反思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影响。有机体的行为是作用于自身各种刺激因素的产物,任何有机体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只有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得以实现。之间的过程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的符号保持一致。布鲁默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行动着的人和活动着的个体构成的"[12].因此,个体行动构成的社会生活应该被看作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地方大学和区域社会都是由活动着的个体组成的,二者之间进行的文化互动也是符号之间的意义互动,反过来讲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只有在互动过程中才能被掌握和检验。
在交往过程中,语言符号则是个体心理和意识构成的主要媒介。正如赖格尔所说的:不仅要有"事"的观念,还要有"人"的考虑,大家仅注意程序、方法、表格及步骤,忽略了运行这些事务的"人".[13]
符号互动论把符号看作是沟通不同主体空间的传播途径, 通过赋予符号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互动和交往。在地方大学与地域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文化本身的继承、传播、交流和创新需要符号作为意义载体,实现社会互动发展的目标。其中,通过形成文化互动发展理念、构建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等知识符号,将传统文化所代表的符号与先进文化的符号发生联系,促进有机体在互动过程中发展和创生新的文化,最终融入到新的知识体系中。
综上所述,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互动过程就是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互动,创生的新文化影响着原有符号之间的文化传播,这些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新符号和新意义,促成了文化创新的个体机制。简单地说,社会互动作为文化的根本源泉,文化创新来自于社会互动的过程,更稳定的传统文化提供了直接操作模式。
(三)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构造出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均衡化的良好状态。机制设计理论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个体、组织、系统都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该理论与当前我国倡导的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一致,都是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转型,努力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精神境界。
机制设计理论的过程是通过有机体遵循信息效率和最优配置原则进行的理性行为选择,从而构造出一个稳定的常态化社会互动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主体要素的自由发展。
从系统论、符号互动论等社会互动理论的角度分析,有机体不是孤立地存在世界之外,而是活动在各种组织关系和社会互动之中。语言、表情和动作被称之为互动发展的特殊符号,帮助个体理解和形成相关行为的动机和意向。选择行动是主体间理性的决定,必须满足主体的理性需求,保证主体的参与性,它们都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最优配置原则作为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要求以个体理性行为选择为基点,既要符合博弈中的效用最佳化标准,也要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文化要素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促使主体放弃占优均衡的设想。在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共享的价值标准即文化的传承融合、互惠共荣和协同创新理念,这是系统互动发展的目标状态。有机体需要根据系统目标进行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和文化组织机构,针对社会形势和利益格局进行优劣比较,构建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的机设计和制度选择来加以完善文化系统的更新和创造,以期实现个体、组织和社会的福祉。
同时,机制设计理论还要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原则[14].在理论层面,尽管潜在的实现社会价值的优化,然而将面临一系列在实践过程中的基本约束。这是构成机制设计理论基本特征。行为主体的目标和决策都是自由自主的,面对价值选择,需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规范行为的标准和方向,避免个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对集体观念的侵蚀。同时,任何社会整体利益的达到需满足个人利益[15].因此,在文化互动过程中,针对知识分散化和权利相对集中的情况,机制设计理论发挥的功效就是为实现主体理性行为选择和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原则,构建一系列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