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天津市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问题成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6 共4537字

  第 5 章 天津市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问题成因分析

  5.1 顶岗实习的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制度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实施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学生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在我国,顶岗实习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经验组织顶岗实习并且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目前国家仍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进行统一指导,这是造成顶岗实习中问题无法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

  5.1.1 缺乏指导性和约束性

  前文已经说过,政府出台的关于顶岗实习的一些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指导性和约束性也存在严重不足,无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发挥决定效力。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得不到有效指导,只是凭着双方的意愿和经验来合作,从而无法确保整个实习过程在“可控、可管”的条件下进行,导致有些高职院校处于被动地位,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出于无奈选择与这样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这些企业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来进行招收劳动力,而根本不管设置的岗位是否与学生专业对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从事着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在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力度缺乏,有些甚至寻找制度疏漏的空子,校企双方在乎的是顶岗实习期间“不出事”,完全忽略顶岗实习的本质意义,把人才培养的抛之脑后,工作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无法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和健康发展。

  这样的顶岗实习达到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5.1.2 缺乏鞭策性和激励性

  2007 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接收实习生的企业与学生所在学校必须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这对于校企合作下的顶岗实习应该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看到“三年以上”这样的字眼就打消了合作的念头。2008 年国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余祖光在对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中,针对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对 135 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见表5-1):从这些调查数据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前的制度依然缺乏鞭策性和激励性,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激励校企合作,可是仅仅是“悬浮”的政策,并没有“落地生根”,企业的期望值也随之降低,因此企业对顶岗实习的态度消极。可以看出当前的。

  5.1.3 缺乏规范性和程序性

  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失规范,当前校企合作中很多都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领导之间的私人交情促成的,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的甚至是心血来潮,双方并没有进行规划,就十分仓促地开始了合作,这种私交公用的合作方式很有可能带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一切 “好商量”,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这对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政府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的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程序性。前文已经提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地位也没有提到法律层面上,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还处于杂乱无章、良莠不齐的状态,事实上,制度有了约束力才会有规范性。政府没有完全地没有明确规定顶岗实习到底该怎么做,没做好怎么处理等,对于“污染环境”的校企合作缺乏惩治力度,立法方面还存在空白点,5.2 参与主体的认识不到位。

  俗话说“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将其真正落实,如果参与主体的认识不到位,那顶岗实习的工作很难开展,即使开展了,也是马马虎虎,得不到良好的成效。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企业、学校和学生这三方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都存在偏颇。

  5.2.1 企业误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生产”

  前面已经说过,企业对于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且存在着“重效益轻培养”的思想,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很多企业把高职生的顶岗实习理解为“顶岗生产”,很多企业到高职院校开招聘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内部职工短缺,需要以较低的酬劳来纳入实习生,并使其以“准员工”或者“员工” 的身份进行填补,顶岗实习成为企业用人计划的一部分,基本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在对学生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热情。只有极少的企业抱着真正支持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态度来接纳学生的。甚至存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个别企业还没有对岗位进行设置,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还没有进行考虑,只是招聘一定数量的学生,至于学生进入企业后干什么,那就是按照企业的需要进行安排了,学生变成了企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正如有些学生发出“应该在实习生身上多一些指导”、“企业应该以实习为主,我们不能单独顶岗,需要有师傅带着”的心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初衷更多地在于企业自身的利益,事实上,很多时候,企业的对顶岗实习的认识错误导致了高职院校再组织学生开展顶实习的时候,起点就已经发生了偏移,那顶岗实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5.2.2 学校误把“顶岗实习”当作“毕业分配”

  如前文所述,学校课程与顶岗实习岗位衔接性不强,这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存在问题,学校的课程有没有时刻紧跟现代企业的需求,有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那顶岗实习的开展必然是不顺利的。学校把“顶岗实习”当作“毕业分配”,这种思路上的偏颇会导致对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缺乏反思,也会导致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缺乏管理。

  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误区,把学生的顶岗实习趋向于就业,认为顶岗实习就等于毕业分配了。从学校的管理人员的访谈内容中可以反映出学校从上到下在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中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就业,有多少学生签了三方协议,就业率是多少,却忽视了顶岗实习的根本意义,“学生顶岗实习就是跟毕业分配挂钩了,基本上就算企业里的人了”这种典型的想法还是比较普遍的,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责任推脱,把学生直接推给社会的态度,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管理上的缺位与错位,对学生监管职能的淡化。

  而事实上,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背景下一种教学形式,是校内教学的延伸。顶岗实习只是把教学场地移到了校外的企业里,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自去感受工作内容,对所学的专业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对专业操作有一个清晰直接的把握。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来按照教学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并且绝对保证学生就读期间的学习安排和学习质量。相较于校内的传统教学形式,顶岗实习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特殊的教学地位,学校也必然要为之付出一定的智慧和心血。

  5.2.3 学生误把“顶岗实习”当作“上岗就业”

  参加顶岗实习的高职生年龄一般在 16-18 岁,心理还欠成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偏差使学生对顶岗实习也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根本就不清楚,认为顶实习就是“上岗就业”,到企业实习的时候就会格外关注工作环境、工作的强度和劳动报酬等方面。总是希望学校能够给联系上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较小且劳动报酬较好的单位,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希望能够顺利地上岗就业。

  当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长和学生都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在学生对企业的建议和意见方面,“单位很好,如果工资高更好”、“工资应该再高点”、“提高伙食质量,增加工资”、“提高薪资,减少加班”等诸如此类的反映非常之多。学生的心态没有完全摆正,工作过程中抱着只是个学生的心态,领酬劳的时候强抱着自己是正式员工的心态,对自己低要求,对企业高要求,如果薪酬达不到心理预期就叫苦连天,这种矛盾性正是体现了学生对顶岗实习本质的认识不足。

  5.3 顶岗实习本身的要求与难点

  5.3.1 前期准备的针对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一半的成功”.顶岗实习涉及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只有三方全都做好了针对性地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并且收到良好的成效。

  只有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的专业岗位对接了,才能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在对口岗位上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开设的前期市场调研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度必须达到。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也缺乏思路跟得上的教师。在实训基地方面,由于学校缺乏资金,很多设备已经走到了被淘汰的边缘,可是还在继续用来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在进入企业的时候还是很难实现专业完全对口,并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不稳定等问题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不高有一定的关系。而企业方面,对顶岗实习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比如岗位对口性问题,学生管理制度问题等,就开始来学校招人了。只有校企合作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针对性做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

  5.3.2 跟踪教学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时间至少是半年,历时较长,教学场地从校内转到了校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远程教学,学生基本上处于完全离校的状态,学习过程都在企业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配合度。一家企业完全提供每个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几乎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实习单位都是分布于多家企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甚至会出现一两个学生对应一家企业的情况,如果要求学校派教师跟踪教学,实地调查和监督学生的实习,在时间、人力和财力方面都是存在难度的。退一万步讲,假如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家企业实习,若是做到跟踪教学也是很难的,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教师分身乏术,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监管和教学。并且企业和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营体制都是不同的,双方之间进行沟通的机会不多,大多是各行其是,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岗位轮换,也不乏有些学生更换实习企业,教师难以控制,进行流动性跟踪教学的复杂性增加。

  5.3.3 指导教师的专业性

  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需要得到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一方面来自学校的指导,一方面来自企业的指导。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很多专任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经过应聘步入教师岗位的,然而真正具有一线岗位工作经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在教学生的时候容易走入普通教育的模式,忽略职业教育的本质。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仅仅让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远程指导,这些教师自己在学校也有工作量,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只是兼而带之,更不用谈及专业性了。而企业的指导师傅很多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知识有所缺乏,学生在被指导的时候有时候必须完全抛开理论知识,才能跟得上指导师傅的步伐,理论和实践无法进行完全对接。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是理论专业和实践经验真正同时具备的教师来进行专业指导,这一点现实情况确实很难达到。

  5.3.4 评价维度的多元性

  如前所述,企业的评语和盖章,加上学校班主任的主观给分,就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评价模式。实际上,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的前提是在于跟踪教学的紧密程度,无法做到跟踪教学,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不能及时记录,也就无法做到合理的评价。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并不只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思想认识、人际关系处理、独立能力等方面的收获。有些收获是外显的,是可以进行衡量和评价的,有些收获则是内隐的,无法进行量化的评价,这种评价维度的多元性这就造成了评价的难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