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实践
一、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实践阐述
(一)班级团体辅导课的实践流程
在班级团体辅导课程中,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热身阶段、转化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 阶段一,团体热身阶段。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团体活动,全班学生参与,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课间的松散状态形成在当下具有凝聚力的状态,并在此阶段充分显示教师尊重、接纳的态度。阶段二,团体转换阶段。此阶段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25].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并在当下的心理状态下,去分享自己的感受。阶段三,团体工作阶段。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大家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在这个阶段稍作总结。阶段四,团体结束阶段。在学生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升华和拓展。
(二)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流程
1.高中班会的主题
高中班会有其自身的主题,有的是学校安排的大型主题班会,常见的主题如教师节“今天我就成了你”、“感恩父母”等。有的是学校教育处安排的常规主题班会,常见的主题有“团结”、“学校道德规范”等。有的是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即兴设计的主题,如有的班主任在学校篮球比赛时开的班会“永争第一”、有的班主任看到学生不注意维护学校和班级卫生,利用学校保洁工的现场清洁就地上一节班会等。高中班会还有一些主题和心理健康也有相通之处,如与“挫折”、“沟通”等有关的主题。
2.高中班会的设计思路
高中班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设计思路也不同。设计思路体现了班会的产生背景、目标及通过怎样的形式来组织班会。高中班会由于班主任的风格不同,对班会的理解不同,设计思路和活动流程也不同。如,学校团委要举行一个“非官方”的篮球比赛,有些班主任考虑这种比赛不会为班级加分就不同意学生参加。这时候,本人发现班里的男生都很关注这个比赛,甚至有时自习课上都会偷偷的去打篮球,很大程度扰动了班级的学习气氛。这时,本文考虑到对于高一的学生,精力非常旺盛,与其让他们偷偷的去关注,不如把这件事放到明面上来做,于是同意学生参加此次篮球比赛。赛前,本人在班里说明:既然比赛,就要有个比赛的样子。结果发现,学生动员自己家长力量请了外援来提升篮球比赛技术,同时组织成立了啦啦队和后勤队。在比赛中,场上队员奋力进球,啦啦队鼓着腮帮子呐喊助威,后勤队负责联络及比赛保障工作。看到这一幕,本人决定比赛后进行一次主题班会: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主题非常常见,但是放在这个时候进行班会,效果就会不同反响。班会中,场上队员表达出特别感谢后勤和拉拉队,没有他们很难取得这样的比赛成绩;啦啦队表示,看他们场上比赛太帅了很享受,也很愿意为班级做出一点点贡献。班会中,本人在学生的高涨热情中顺势引导学生继续将这种团结的力量保持在班级建设的其他方面。这是本人的一个班会思路,没有太多设计,主要是利用学生的热情。
3.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内涵
本文意图是通过在班会中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初期阶段,使用一些相对容易操作的技术,使班会在接纳尊重的氛围进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提高高中班会的德育实效。
班会上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使教师有机会去体验复杂的情感,进而改变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位置。当教师使用“专注技术”用专注的姿态去倾听学生时,教师的心理体验,一定是与尊重、接纳有关。当课堂上出现预设外内容时,教师不知如何回应时,教师的心理体验,可能与焦虑有关。课堂上,学生讨论分享的结果有时很丰满,甚至超乎教师的想象,此时教师的体验可能与喜悦、惊讶、失落等有关。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在旁边“倾听”时,教师的心理体验可能与烦躁、压力、失落等有关。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后退,班主任权威感的解离,教师的心理体验又可能与挫败、失落等有关。
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使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着更细腻的心理体验,无形中课堂的主体会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改变,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空气。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位置关系变动,学生的角色就会跟着调整。教师一改往常“横眉冷对”变为“专注倾听”时,带来接纳的气氛,学生就需要从原来的“抵抗”“排斥”调整到现在的“好好表达”“认真说”.权威感解离,教师感到“慌”的时候,感到失控的时候,就不会找到“信任学生”的气息。但是,当教师真正消解权威感,呈现民主气氛的时候,学生需要从“故意找茬”调整到“正经说说意见”的状态。当教师不断在课堂上遇到预设外内容时,体验到“焦虑”的情感时,唯一能做的是,课下下功夫,多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真正走进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在课堂上将“找茬”化“教材”,同时学生也能感到教师的心在班里,学生更加敢说,教师更加机智应对,这时候,课就开始“活”了,课堂上有情感流动了,课堂开始有生机了,教师就开始和学生“打成一片”了,教师说什么,学生也“爱听”了。“尊重和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流淌出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班会中触碰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所以,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对班会的主题和内容没有泾渭分明的提出适合哪些主题和不适合哪些主题,重点是在课堂的氛围和师生的关系上的变化。
二、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效果
(一)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
1.班会设计和内容均指向学生的主体性
应用班级团体技术班会的活动设计多为学生体验活动,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从本质上讲,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将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6].从附录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发言的时间和内容都比较少。学生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享感受等活动都非常多,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不论学生活动体验中还是活动后的讨论分享,“操纵”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变成了学生。传统班会中,发言更多的是教师(或主持人)。如案例《考试焦虑》中“焦虑产生的原因”“焦虑的作用”“考试的作用”等全由教师讲解给学生听。对于班会这种实践活动类课程,这样单一的形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发言的真实程度看,在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上,学生表达自身在当下感受的真实度比较高。每个人只有在家的时候,才会完全的放松,脱掉防御的外衣,因为作为家里的成员之一无论你多差,无论你多丑,家人都会彻头彻尾的接纳你。同样,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能力如实的表现自己时,就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性了。从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基本上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在当下真实的感受。如 《考试降焦虑》(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中“唉,瞧你这熊样!” “是个爷们呗?”语言非常生活化,但是又饱含真情。带有情感的语言,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虽然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找不到“鼓励、理解”的字样,但是细品,字里行间却是满满的理解和鼓励。
传统班会中,发言更多的是教师(或主持人),如案例《考试焦虑》中“考试后,告诉自己:没有比发现问题更值得庆幸的了,我可以集中精力及时查漏补缺。”等,这种语言的优点是励志、积极。但教师很难了解学生到底为什么焦虑,到底是什么感受。如果没有共情到学生的情感,无论多励志多高尚的语言,学生都难以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和自己共鸣、感受到被教师理解。学生最多将这些华丽的语言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没有主动性,没有情感认同,没有被理解,学生的行动改变更是难上加难。应用了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无论从活动设计上,还是从内容表达上,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努力让大部分学生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而不是说教师想听的。
倾听技术充分契合了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班会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和意图。
在课堂中倾听技术的使用达到了把课堂还给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的目的。同时,也给了教师难得的机会,来深入的了解学生。
案例《考试降焦虑》(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中,“【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考前的复习状态】我又让大家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这也是我刚才发现原来这样一种放松,一种全身心去感受自己的状态,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惬意。这也体现了本节班会课的生成性。
下面是学生的发言:
---每天除了吃睡,就是学习
---晚上被窝里偷偷的看手机
---喜欢踢足球,总被教师批评
---妈妈总给做好吃的
---我爸反正不打麻将了
---我感觉压力很大
此时,我总结,大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晚上被窝里偷偷的看手机”“喜欢踢足球,总被教师批评”这样的发言,对教师来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心胸,才能够做到倾听。万万切记,此时教师一旦承受不了,打断学生的发言,也许不只是少了一个学生的分享,而是打破了班会课的安全性,也就是学生再发言时,会考虑教师会不会训斥。教师心里会不会不高兴。
这样的班级气氛,就无从谈起学生的主体性。值得强调的是,这并不等同于鼓励学生乱说,违反课堂纪律。“喜欢踢足球,总被教师批评”背后其实表达了一种委屈。而“晚上被窝里偷偷的看手机”有可能又是在暗示我有娱乐的时需求。教师如果能捉住这些信息,也会促进班级管理。
2.教师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课堂氛围
教师虽然在课堂中看起来没有做什么,说的也很少。但是教师的责任却很重,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创造一个具有安全感、凝聚力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谈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课堂的气氛很紧张,学生身心不会放松。发言时,头脑的评价体系是:
这样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么说合适不合适;这样做对不对。学生这样的状态,完全是身心分离的状态。知情意行,哪个环节也联系不上。德育效果也是身心分离,“明知故犯”是认知和行动结果分离的表现。
案例中传统班会《考试焦虑》,乍一看好像离心理学很近,但是仔细品味,却发现更多是一节以讲心理学知识点为主的班会。如果教师恰是一位严厉的班主任,平时学生见到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猫,那这节课的效果,不但难以达到降焦虑的效果,恐怕还要增加些焦虑。专制、紧张的班级氛围,无论课程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课堂内容无论有多好,学生的主体性都难以保障,班会的德育效果就不会有所保证。
支持技术是影响班级气氛的一个因素。当教师对学生点头表示理解的时候,学生会更愿意表现自己,探索自我,学生也更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感。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会日益增强。
案例《考试降焦虑》(融入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主题班会)中,“第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扎着脑袋,念信。
那一刹那,我感觉到也许这不是他自己的心情,他也从未体验过这样一种烦恼,也许这个讲台这个位置他有强烈的不适应,也许、、、、、、等他念完后,问”你有什么感受“他红着脸,支支吾吾的。于是我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表示感谢他能上台来呈现这封信。
于是,第二个同学,我安排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读信。其他人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听。”
教师看到学生“扎着脑袋”没有立即叫停。 “我感觉到也许这不是他自己的心情,他可能也从未体验过这样一种烦恼,也许他对讲台这个位置有强烈的不适应,也许……”
当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时候,使用“支持”技术,学生会感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当学生感到自己被支持的时候,当学生感到被尊重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会感受觉察到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当学生开始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就离他自己越来越近了。我们一直在说增强学生主体性,这也许不是教育的终极结果,也许,做一个真实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质。“支持”技术的使用为课堂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氛围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技术。
(二)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性
1.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感受
活动实践类课程,与传统高考科目课程不同,不是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不是教师将认为的正确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住。活动实践类课程更注重学生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灌输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如果没有体验过,认知就不会太深刻。或者说,学生生活中的体验根本不是这样,学生就很难去接受教师灌输的思想。在融入技术的班会上,通过现场体验,讨论分享后,教师适时引导,加以点拨,学生就会较容易接受教师的观念,同时也能较顺畅的整合自己的观念。但是如果一定告诉学生,必须这样理解,只有这一种标准答案,而不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学生的认知就不会深刻,甚至难以接受。
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活动设计,多为体验性活动。如《考试降焦虑----主题班会》(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中热身活动“飞飞跑跑”、“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由浅入深贯穿整个课堂。每个活动体验后,会有感受分享的安排。意图在于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学生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智慧大家用。在学生深刻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和拔高,甚至合适的机会开展系列校园活动,都是不错的设计。
常规主题班会《考试焦虑》中,体验活动较少,仅有放松体验,并且还是从纯技术层面来缓解压力,这种办法简单易行,但却难以触及到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感受。学生做完后,效果如何,有什么反馈,都难以了解。既然班会是活动实践类课程,我们就尊重活动课程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看到高中班会德育的实效。
2.教师的“专注”是学生最宝贵的体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爱和尊重”的需要。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中,这种“爱和尊重”像空气一样,看不到,摸不着,但如若没有,课堂的生命力便会枯竭。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爱和尊重”的意义比学生知道任何一条道德信念都具有感染力,当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被爱的,这种感受可以产生无穷尽向上的力量。
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中,专注技术是指向学生传递出关注、专心的态度。教师的心思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会感到被教师关注了,被教师重视,被教师尊重。
在《沟通从倾听开始 》(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案例中,提到了“目光交流技巧”,在课堂中,教师使用专注技术,也给学生带了良好沟通的示范。身教的作用,远远优于语言。学生把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之感,进行整合后,就会有内而外的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就能够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提高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1.具体化技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
班级团体辅导技术中的具体化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观点和价值观念的澄1“能否在把你的观点细化些,再说一遍”等。这个过程是学生明确自己表达内容的过程,也是深入认识自己的过程。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会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
在一些关键的环节,学生在做总结发言时,具体化技术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认识问题,深入认识问题会让学生从认同价值观的层次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这个过程是学生从对问题的懵懂、混沌到逐渐开化、明朗起来的过程。
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学生在讨论澄清的过程经常会发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道德两难问题牵涉到两种道德规范,通过讨论,学生能深化对这些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倾听和支持”使学生有机会在多种价值观念之间摸索
我们教师大多都认为,教师的价值在于在课堂上将备好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也因此换取我们的工资。我也很难想象,如果我在课堂上一句话不说,把课堂原原本本的还给学生,心里能否承担这样的压力---要教师做什么?也正因此,传统班会很难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班会中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自由安全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舞台来展现自己。活动体验后的小组分享,心情卡的填写等形式,都给了学生空间和时间来感受自己的心情,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体验活动后全班学生分享,可以使学生感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当其他同学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不同时,学生就会产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和冲突中去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有一个实验是挡住跳蚤、限制它跳的高度的玻璃盖,最终使跳蚤“习得性无助”进而导致其能力的停滞不前,乃至衰弱倒退。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告诉学生怎样做,而不给学生机会去自己思考解决,真真的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机会。
在应用了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中,让学生去讨论去分享,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信念是:坚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支持学生。教师的这种支持经过时间的发酵,会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一方面学生在讨论,辨析中慢慢锻炼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信任会加强学生的自信。这两方面会互相加强。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价值评判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班里解决自己的问题。 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学生在讨论澄清的过程经常会发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道德两难问题牵涉到两种道德规范,通过讨论,学生能深化对这些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