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42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中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班会的实践研究
【第2部分】班级团体辅导在高中班会中的运用绪论
【第3部分】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第4部分】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实践
【第5部分】 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第6部分】高中班会中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探索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一、课堂控制度难把握--法无定法

  (一)气氛稍显松散,课堂较难控制

  1.老师接纳的态度会使课堂较松散

  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真的非常喜欢这种放松的氛围,没有作业的压力,不用担心教师上课讲的听不懂,不用担心同学笑话自己不会。这部分学生非常擅长于聊天,调侃。

  但又似乎与班会不符。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平时就懒散惯了,遇到这种“接纳”的课堂,如鱼得水,闹得更欢。甚至会误认为是教师的“无能”.访谈时,有学生提出“特别放松”,就是课堂松散的一个表现。

  2.学生难以慢下来去体验内心,课堂表现较松散

  高中只有高考一个指挥棒,高考科目有严格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一个知识点就是一分,甚至 10 分。一节课的时间,静气凝神,学生大脑高速运转,也许就能复习透彻一个知识点。但是这样的过程也使得学生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所以,面对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面对没有定量评价体系的班会,学生显得不适应。对一些“爱学习”的学生来讲,已经适应填鸭式的灌输,现在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的时候,根本不知何为“感受”.只知道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点才是硬道理。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这样的课堂感到“有些浪费时间”,面对这种开放的课堂,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自然会敷衍。

  课堂就显得没有生机,缺少向上的正能量,少了奋发有为的动力。如“第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扎着脑袋,念信。这需要教师课前下功夫了解学生的特点,课上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课后认真反思,找到最优的适合不同班级的个性化班会设计。这也对教师的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拿学生现场生成的现象为自己所用。

  (二)法无定法--课堂收放程度不必唯一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一方面在学校做班级团体辅导,另一方面在专业机构做团体体验、进修专业知识、参加案例督导,这样的经历使我有着较深的专业背景。心理学倡导的理念:给予抱持的环境、创造开放的氛围、表达真实的自己、价值中立等,这些都会随着我的专业学习,慢慢的浸透到我的身体里。这样的状态很适合做专业团体辅导。学校中的主题班会是不同于专业的团体辅导,也不是学校中的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辅导主张接纳、理解、支持,主题班会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两点不矛盾,但是如何整合却比较难。对于作为心理教师的我而言,在尝试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时候,价值引导的力度就很小。这也是学生提到的:”(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班会)有时真的挺高兴,但是最后不知做了点啥,也不知道这节课到底想干啥。“或者可以说,我做的这节班会中,班级团体辅导的味道太浓了。同时,就会出现上述情况,有同学反应”一节课不知道做了些啥?“班级的氛围太开放了,以至于在短短 40 分钟内,课堂的内容很难进行完。

  在案例中,教师感觉自己驾驭课堂确实有难度。当班级的氛围非常开放的时候,教师的点评,会显得很无力:学生非常接地气在谈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体验和感悟,多数都是吐槽----学生会首先发泄自己的情绪,教师接招就容易回归常规主题班会;不接招,班级松散。一个个困难迎面扑来,非常需要教师有强大的内心。

  解决的办法,唯一的捷径便是在课堂里摸索,别无他路。在课堂实践中去用心感受,找到契合点,班级氛围开放后,教师充分应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在这片”广阔“的讲台上充分发挥。

  这个问题容易出现在心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班主任身上。所以,建议班主任来上融入技术的班会时,如果平时就比较严厉,现在掌握的原则是,课堂开放度开一些。如果平时比较柔和,就更好的揣摩技术,更好的发挥技术的作用,同时,注意提升课堂的价值感。课堂收放的多少,很难用一句来概括,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风格,学生特点适时调整。收放的时机也是考验教师在遇到现场生成的想象时,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机智,如果处理的好,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事情事倍功半。

  如案例考试降焦虑---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中,”第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扎着脑袋,念信。

  那一刹那,我感觉到也许这不是他自己的心情,他也从未体验过这样一种烦恼,也许这个讲台这个位置他有强烈的不适应,也许、、、、、、等他念完后,问“你有什么感受”他红着脸,支支吾吾的。于是我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表示感谢他能上台来呈现这封信。

  于是,第二个同学,我安排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读信。其他人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听。“让大家闭上眼睛,是教师在课堂中发现焦虑的内心体验对很多同学而言,是恐惧的,表现会有开心,说话,也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反向形成。念信的同学扎着脑袋,支支吾吾,有可能是潜意识中感觉到了焦虑。所以后面同学在念信时,安排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来体验内心感受,这样多数同学会回归内心。 这是处理消极情绪的一个案例。

  二、教师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很难内外合一--静候良性互动

  (一)教师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很难内外合一

  1.教师很难落实观念内化于心

  团体辅导技术中”支持技术“,”倾听技术“等本身就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教师从自己的教育生涯开始就听过无数次的”技术“.作为班会上课的班主任又参加过大大小小,里里外外各种规模的培训,班主任教师像被填鸭一样,被灌输了新新旧旧的若干理念。当今天让班主任去使用这样”普通“的技术时,有些班主任觉得很难再去深思了。

  2.教师难以将技术落实于行

  (1)教师很少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

  教师即便系统学习了班级团体辅导技术,但是也很难原原本本真真切切的去应用。比如,支持技术,可能刚开始,教师还能撑着去支持。但是当教师刚从领导办公室挨训回来,有的教师就很难保证使用支持技术了。

  (2)教师在班会中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时难以保证质量

  当教师把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班会中,难以保证质量。当老师真正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让学生去体验的时候,教师都不太相信学生能够用心的去体验,去感受,感觉到是在浪费时间,不敢让学生去静静的感受,并且也会担心学生别整出什么幺蛾子。

  因为一:教师已经习惯了大量设计精致的班会公开课的模式,这些班会课多是教师提前一个月设计出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过一次又一次。等真正上公开的时候,那些学生的讨论和辨析是经过几个教师几经修改确定下来的”演示“. 另一方面,学生刚开始在上应用了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时,确实不会也不能真正的去感受,效果也差强人意,如果此时教师本就不信任学生,不能给予耐心指导,就是一盘散沙,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教师和学生出现的这种恶性互动,使教师更加确信学生没有能力去感受,学生也会怀疑教师的水平。所以虽说教师使用了技术,却有可能使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会瞬间毁于教师和学生恶性互动。

  (二)在班会中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需要静候良性互动

  事实上,学生也不会在前几次班会课上,就马上进入状态,毕竟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唱主角的班会。教师也不是一定就能马上找到技术带来的全新感觉,可能还会有许多烦恼。将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看似只是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转变。班级团体辅导辅导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与传统班会中教师认为自己是主角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区区几个技术却难以短时间内展现效果的现象,这是因为这本身不是纯”技术“的原因。所以,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的初期阶段,先保证行为,也就是先保证使用技术。根据行为心理学,行为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内心。时间久了,就会内外一致,就能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品质。到那个阶段,对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理解,就不是操作层面的,而是为人师的境界了。这样,更需要教师在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初期,能够坚定信心,能够”支持“学生的表现,当学生看到一个稳定有信心的教师时,就会慢慢安定下来,去体验内心,去感受内心。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需要”静养“,等班会慢慢进入良性互动,当然这是一个大工程。

  三、班主任面临各种挑战--需要持续的专业成长

  (一)班主任面临各种挑战

  1.来自于高考的挑战

  (1)高考竞争压力使班主任很难从容面对学生班主任在高考的评价体系中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和同学类似的待遇:那就是排名。既然有排名,就会有前有后,排到后面,领导找班主任谈话或敦促提高成绩也是非常的事情。那此时班主任遇到的问题是,当你从领导那里挨批回来,在面对班里 50名学生时,你能否保持一颗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心来和学生上一节主题班会来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2)”差“学生挑战教师的耐心极限

  班主任在面对班级管理时,需要考虑重点放在哪?培优,保证升学质量?还是补差,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培优是升学率的要求,补差是学校践行面向全体学生理念的行动。

  而补差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精力用来给学生补习基础,放在班会上则是,修正学生不当习惯。去修正一个人用 15 年养成的生活学习习惯,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教师面对这些不完美甚至有些”恶劣“的学生时,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可以做到我们所说的专注、倾听和支持吗?这对教师的耐性提出来足够高的要求。

  2.教师面对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两种角色冲突带来的挑战

  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会中应用需要班主任教师具备心理咨询师的技能。在应用技术的班会中对教师的要求是引导、陪伴、接纳和尊重学生,需要教师去领导化,并且做到倾听、同感、支持。而班主任的角色之一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领导者是权威的代表。权威意味着权利和威严,是”我说了算“,至于是否正确,则是另外一回事。对使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班主任来说,整合协调这两个角色,需要用心去感受,需要时间去磨课,需要根据班级特征、班会的主题、班会的目的等来调整。

  (二)应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班会需要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

  心理咨询师的技能之一是具有自我觉察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觉察是指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认知和体验有清晰的认识。 如教师在家里因为老人生病而产生各种情绪,如果把这些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带到班会中,对学生的倾听就难以做到公正。所以教师应时刻觉察自己,防止将自己的问题带到班级和学生中去。自我完善能力是指教师有能力去协调班会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本章在阐述实践理念时,谈到融入技术的班会对教师会产生情感上的冲击,教师需要做好承受这些压力的心理准备。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处理自己的体验,打破自身设限,争取开放尊重接纳。或者说,一节课教师讲什么也许不是最重要的,而教师相信自己有价值,精神状态良好这样的一种气息传递给学生,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提高。或者说,教师自身的水平会影响班级团体辅导技术的使用和发挥。所以,班级团体辅导的技术对班主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教师成长的机遇。教师只有积聚自身的人格力量,才有可能耐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