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3-5岁幼儿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9 共117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关系研究
【第2部分】幼儿攻击行为与调控的文献综述
【第3部分】 3-5岁幼儿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
【第4部分】幼儿攻击行为的教育建议
【第5部分】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情绪调节的关系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1 研究目的。

  目的 1 考察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特点;目的 2 考察幼儿攻击性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间的关系。

  1.2 研究假设。

  假设 1 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假设 2 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与幼儿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关系攻击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自我控制能力能够负向预测幼儿攻击性行为。

  假设 3 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积极情绪调略的使用能够正向预测幼儿攻击行为,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能够负向预测幼儿的攻击行为。

  假设 4 自我控制能力在情绪调节策略和幼儿攻击性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济南三所普通幼儿园中选取 252 名幼儿,选取其中 3-5岁幼儿,共 236 名(3 岁组 65 名,4 岁组 75 名,5 岁组 96 名),其中男孩 130 名,女孩106 名。对总体问卷进行了甄选,最终得到有效被试 217 名,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 1.其中,3 岁组(3 岁 0 个月-3 岁 11 个月)、4 岁组(4 岁 0 个月-4 岁 11 个月)、5 岁组(5 岁0 个月-5 岁 11 个月)平均年龄分别为 3.37 岁、4.25 岁、5.41 岁。

论文摘要

  2.2 研究变量与测量工具。

  2.2.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测量。

  攻击性行为的测量采用同伴提名法,用图片配合故事,以班级为单位在幼儿园各班级图书角进行,要求幼儿提名 3 位班上最符合行为故事描述的儿童。计算幼儿在各项目上的被提名次数,以班级为单位转化成标准分,以四个项目的标准平均分作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同伴提名的指标分。

  研究设置四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境: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

  故事形式参照 Dodge(1980)研究幼儿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行为故事和董会芹(2013)研究中编制的故事范式。关于具体故事内容,我们首先对济南、淄博、潍坊三所幼儿园的 14名幼儿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其次整理已有研究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结果,调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把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常见情境整理成问卷,共有 15个项目,请 27 名幼儿教师采用 3 点计分法对各种攻击性情境发生的经常性程度进行评定,1 表示很少发生,2 表示有时发生,3 为经常发生。最后根据教师评定结果得出四类攻击性行为的典型表现,并且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故事改编。正式测评之前,我们在济南市一所幼儿园选取 3-5 岁组幼儿各 10 名进行预备研究,对行为故事的内容及表述方式进行进一步修订。最终确定四个攻击性行为故事的正式测评内容见表 2.

  为了方便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从学前儿童读物中选择男女儿童图片配合故事内容进行绘制。虽然每种幼儿攻击性行为类型包括一个故事,但是攻击者和受侵害者分别是不同性别的幼儿,所以每一种故事情境需配有 4 张图片,共计 16 张图片(见附录 1)。

论文摘要

  2.2.2 自我控制能力的测量。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测量采用董光恒(2005)编制的《3-5 岁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19](见附录 2)。该问卷共有 22 个题目,测量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自制力(6 个项目)、自觉性(6 个项目)、坚持性(4 个项目)、自我延迟满足(6 个项目)四个方面。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9,再测系数为 0.72.该问卷采用 5 点计分法,1 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 代表“有点符合”,4 代表“比较符合”,5 代表“完全符合”.

  2.2.3 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

  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测量采用陆芳(2004)编制的《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21](见附录 3),由母亲报告。该问卷包括 36 个项目,包括认知重建(5 个项目)、被动应付(7 个项目)、问题解决(7 个项目)、替代活动(7 个项目)、自我安慰(5 个项目)和发泄(5 个项目)六个维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都为 0.68,内在一致性良好。该问卷采用 5 点计分法,选择“从不”记 1 分,“偶尔”记 2 分,“有时”记 3 分,“经常”记 4 分,“总是”记 5 分。

  2.3 研究程序。

  2.3.1 主试培训。

  主试为研究者本人和学前教育学专业的 3 名研究生。施测前对主试进行统一的培训。

  首先针对同伴提名法,让主试熟悉故事内容和配套图片的选择。经过培训后的主试均能够达到施测的要求,如能够清楚有趣的讲解故事内容、熟练的选择图片。其次,为顺利完成问卷调查法,对主试进行严格统一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问卷、统一问卷发放方式、答题方法及对问卷内容的解释、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等,培训后的主试均能达到施测的要求。

  2.3.2 施测程序。

  同伴提名法是在幼儿园班里的图书角进行个别施测。进行正式访谈时,主试应先从与每个行为故事相对应的四张图片中选取受侵害幼儿性别与被试相同的两张图片,然后随机呈现攻击者为男孩或女孩的一张图片作为该故事情境的配套图片,告诉被试:“这里有一些图片,一会我会给你讲一讲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且会问你一些和图片相关的问题”.然后,随机给幼儿讲述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的 4 个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后问幼儿:“你觉得咱班的小朋友有没有像故事中这个小朋友一样的,他们是谁呢”.幼儿每回答一个,主试随时记录,同伴提名要求幼儿至少提名 3 位符合要求的幼儿。

  本研究所有问卷均取得幼儿园、家长的同意。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由教师在办公室作答,分两个下午进行,每次时间约 60 分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由母亲作答,在施测前主试将幼儿编号写在装有母亲问卷的信封上,在家长接孩子放学时,主试对照儿童姓名和编号将问卷发放给家长,并简要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答题要求和方法,由母亲匿名填写,第二天早上统一上交班主任老师,收齐后由研究者统一收回。

  2.4 数据管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 SPSS17.0 录入和分析数据。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考察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

  3 研究结果。

  3.1 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特点。

  3.1.1 幼儿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为了探讨幼儿性别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我们分别以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为因变量,以幼儿性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见表 3)。

论文摘要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财物攻击的性别差异显着,且进一步分析发现,男孩的攻击行为多于女孩;但关系攻击无性别差异。

  3.1.2 幼儿攻击行为的年龄差异。

  为了考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差异,以幼儿年龄为自变量,各种攻击性行为类型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 4),结果表明,幼儿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的年龄差异极其显着。经事后检验(LSD)得知,4 岁组、3 岁组幼儿的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行为多于 5 岁组,且 4 岁组多于 3 岁组。而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年龄差异不显着。

论文摘要

  3.2 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

  3.2.1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一般特点。

  根据教师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评定结果,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进行分析得知,幼儿的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均存在显着年龄差异(p<0.001)。经事后检验(LSD)得知,随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都会增强,即 5 岁组幼儿的各种自我控制能力较 4 岁组和 3 岁组更强,4 岁组比 3 岁组的更强。

论文摘要

  但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总体上,还是从各个维度来看,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性别差异不显着。

  3.2.2 幼儿攻击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关。

  通过相关分析考察常见的四种幼儿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所包含维度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幼儿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分别与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间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 r 在-0.18 到-0.25 之间。言语攻击与除自我延迟满足外的三个维度相关达到显着水平,而关系攻击与自制力间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其他维度都无相关(见表 6)。

论文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索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对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我们对两个变量包含的所有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分别以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为因变量,以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为预测变量进行分析(具体见表 7),结果发现,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均可以显着负向预测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自制力、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对言语攻击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但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均不能预测关系攻击的发生。

论文摘要

  3.3 幼儿攻击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3.3.1 情绪调节策略的一般特点。

  为考察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一般特点,以认知重建、被动应付、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和发泄策略为因变量,以幼儿年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策略与幼儿的年龄变化有关。经事后检验(LSD)得知,幼儿年龄越大,幼儿会越多运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等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而越少使用发泄这种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见表 8)。

论文摘要

  3.3.2 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攻击行为的相关。

  为了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和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相关性,对两个变量的所有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9.

论文摘要

  由上表结果得知,幼儿发泄策略的使用与幼儿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之间都呈显着正相关;另外,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与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有正相关关系,且达显着水平(p<0.01);关系攻击和言语攻击与自我安慰策略的运用也呈显着正相关。

  由于我们假设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为了进一步理解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中的预测作用意义,我们以认知重建、被动应付、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和发泄策略为自变量,以身体攻击、财物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 10)。

论文摘要

  结果发现,只有发泄策略进入回归方程,且回归方程显着,也就是说,发泄策略的运用能够显着地正向预测幼儿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生(p<0.001)。

  3.4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关于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相关分析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见表 11,根据问卷调查所得结果,幼儿发泄调节策略的使用与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与自我延迟满足之间均有显着负相关关系;被动应付策略与自制力显着正相关;认知重建与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呈正相关关系;其它维度均不相关。

论文摘要

  3.5 自我控制能力在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据以往理论我们假设自我控制能力是情绪调节策略与攻击性行为间的中介变量。依据中介效应检验条件,自变量对因变量应有显着影响,但是如果一个变量与自变量或因变量无相关或相关不大,它不可能成为中介变量[22].由于认知重建、被动应付、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和自我安慰策略与攻击性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因子间均无两两相关关系,所以只检验自我控制能力在发泄策略和攻击性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根据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发泄策略、自我控制能力各个维度和攻击性行为各因子中心化依次进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模型图如下,其中所有变量均为中心化后的结果。

论文摘要

  我们以发泄策略为自变量,分别以四种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检验自我控制能力四个因子的中介作用。

  3.5.1 发泄策略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自制力的中介作用。

  为探讨自制力在发泄策略与攻击性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我们对三种变量逐步做回归分析。

论文摘要

  首先,检验发泄策略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间的回归系数 c,结果显着满足中介效应的第一个要求;其次,检验发泄策略对自制力的回归系数 a,同样结果显着,但是,自制力对四种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 b 均不显着(具体情况见表 12)。

  据中介作用的检验程序得知,需依次做 Sobel 检验,计算统计量 z=ab/sab,其中,sa,sb分别是 a,b 的标准误,sab=(a²sb²+b²sa²)1/2,结果显示,发泄策略对四种攻击性行为的统计量 z 分别为:0.98、0.70、0.45、0.83.Mackionnon 的临界值表显示,显着性水平 0.05 对应的临界值是 0.97[22],可见,自制力只在发泄策略与身体攻击间中介效应显着,在其他因子间没有中介作用。

  3.5.2 发泄策略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自觉性的中介作用。

  由自制力的中介作用检验的第一步骤得知,发泄策略对幼儿四种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 c 是显着的;根据程序,检验发泄策略对自觉性的回归系数 a,结果显着;再检验自觉性与幼儿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间的回归方程,即检验系数 b,结果只与关系攻击间的系数不显着(具体情况见表 13)。

论文摘要

  需分成两种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一,进行第三步回归分析,分别检验发泄策略对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财物攻击的回归系数 c',发现发泄策略对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财物攻击的回归系数仍显着,说明自觉性在发泄策略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财物攻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二,针对自觉性对关系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着,即 b=-0.10(t=-1.456,p>0.05), sb=0.07,进行 Sobel 检验得知 z=1.37(z>0.97, p<0.05),表明自觉性在发泄策略和关系攻击间有显着的中介作用。

  3.5.3 发泄策略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坚持性的中介作用由于中介作用检验的自变量只确定为发泄策略,因变量为四种攻击性行为,所以,第一步的检验同 3.5.1,结果显示,发泄策略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间的系数 c 是显着的。第二步就要依次检验坚持性和发泄策略以及四种攻击性行为间的回归系数 a、b,结果表明除了坚持性与关系攻击间的系数 b 不显着需做 Sobel 检验外,其余均显着需进一步回归分析。

论文摘要

  由上表分析结果得知,坚持性对关系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着,b=-0.13(t=-1.938,p>0.05),此处,a=-0.34,sa=0.064,sb=0.07,进行 Sobel 检验得知 z=1.89(z>0.97, p<0.05),表明坚持性在发泄策略和关系攻击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关于进一步回归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 14-16,其中字母代表相应标准化变量。由于 c、a、b 都是显着的,所以说中介作用存在。由第三步计算得知,发泄策略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的系数 c‘是显着的,所以均是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 22.04%、21.59%、34.21%.

  3.5.4 发泄策略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自我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关于自我延迟满中介作用的分析结果见图 2-5,其中的结果均为标准化解。分析结果表明,发泄策略与言语攻击、关系攻击间的回归系数 b 不显着,需做 sobel 检验;而在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的中介关系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首先进行 sobel 检验,检验统计量为sab=(a²sb²+b²sa²)1/2,此处数据由图2和图5获得,求得z分别为1.4(8z>0.97, p<0.05)、0.91(z<0.97, p>0.05),表明,自我延迟满足在发泄策略与言语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发泄策略与关系攻击间不存在中介效应。进一步回归分析考察自我延迟满足在发泄策略与身体攻击、财物攻击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分别为 0.29(t=4.35***,SE=0.07)、0.13(t=1.89,SE=0.07),表明自我延迟满足在发泄策略与身体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发泄策略与财物攻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4 结果与讨论。

  4.1 3-5 岁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特点。

  4.1.1 3-5 岁幼儿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性高于女孩。

  这一研究结果与该领域许多研究发现[23,24]一致。此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财物攻击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都是男孩多于女孩,这与许多探究[25]结论是一致的。

  出现这一结果主要源于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和成人的教养方式。第一,有关动物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发现,在被威胁或被激怒时,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持性激素水平会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第二,在身体发育上,学前期的男孩与女孩相比有更多的优势,男孩一般个头较女孩大,肺活量大,有更强的身体活动能力,活动量比女孩要大。高广宏(2006)指出男孩间的活动比男孩与女孩或女孩间相互接触,更容易出现身体攻击;在男孩喜欢的追逐打闹游戏中,男孩易挑起事端,也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所以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更多。第三,男女幼儿在心理活动上也存在差异,与女孩相比,男孩更不善于成熟的思考而倾向于表现出冲动行为,相关研究也指出,当受到攻击时,男孩报复性的反应攻击比女孩更多。[26]

  因此,男孩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女孩要多[27].第四,成人对于男女幼儿不同的抚养方式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倾向,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善于用男性行为规范抚养男孩,用女性行为规范抚养女孩。成人口中“男孩样”、“女孩样”等的描述也是导致男孩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表明关系攻击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这与已有研究[28]结论不一致。并且,关于关系攻击性别差异的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准确评估幼儿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还有待更严谨的深入研究。关系攻击的实施需要幼儿较强的心理理论能力,即对他人心理理解与操纵的能力。谢谟(2007)关于 3-5 岁的幼儿心理理论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心理理论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所以,心理活动较复杂的关系攻击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也是可以理解的。

  4.1.2 3-5 岁幼儿攻击行为的年龄差异。

  关于 3-5 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差异,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到年龄较显着地影响。具体来看,4 岁组的攻击性行为最多,3 岁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于 5岁组,这与管红云(2006)、徐韦等(2001)报告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一致。对于各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有显着的年龄差异,与以往研究结论[29]基本一致。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幼儿生理上的成熟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对于学前初期来说,4 岁组的幼儿身体更加结实,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他们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动作的灵活性也较以前增强,并且幼儿大脑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抑制过程,活泼好动是学前中期幼儿尤为突出的特点。第二,4 岁是幼儿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对周围环境的需要发生急剧的变化,而环境并没有立即意识到,这就造成环境与幼儿心理需要的不平衡,导致幼儿的各种反抗式的攻击性行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认知能力继续巩固和发展,道德认知趋于明朗化,慢慢意识到攻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5 岁组幼儿攻击性行为比 4 岁组要少。第三,模仿是幼儿掌握经验的主要方法之一,3 岁幼儿已经会模仿,但受到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动作和认知能力提高,模仿能力逐渐增强,从主要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到把模仿内容逐渐内化。媒体播放的武打片、一些动画片中攻击性的镜头,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另外,学前中期的幼儿让人感觉太调皮,有些儿童会表现出攻击性,成人就会指责或惩罚他们,但这都无济于事,反而丰富幼儿模仿的对象,增加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四,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幼儿园里,教师不允许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鼓励合作与分享。受过较长时间教育的幼儿更容易理解和遵守幼儿园及社会生活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或教师会对幼儿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努力做好幼小衔接,为他们能在小学适应良好做准备,所以较小的幼儿与 5 岁组的幼儿相比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年龄差异不显着。这可能与幼儿认知能力有关,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都需要幼儿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理论能力。但在学前中期以前,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差,且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把握能力,所以,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实施这种攻击是有困难的。但是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还确实存在,有时也会伴随其他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出现,只是幼儿运用较复杂的方式攻击同伴的技能还较差。

  4.2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

  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分别与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间呈显着负相关;言语攻击与除自我延迟满足外的三个维度相关达到显着水平,而关系攻击与自制力间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其他维度无相关;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能够显着负向预测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对言语攻击有负向预测作用。

  首先,总体来看幼儿攻击性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这与江晶(2012)、张纪朋(2013)对大、中学生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即自我控制能力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冲动,致使攻击性行为增多。这样的结论符合攻击性行为的努力控制理论。努力控制理论认为,努力控制可以使调节个体对敌意解释的持续关注,通过抑制愤怒和攻击行为的表达,最终影响行为结果[30].努力控制是自我控制的重要形式[31],具有调节行为倾向的能力,所以说,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可以成为对抗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根据心理能力的参与程度,自我控制能力的四个维度由低到高排列为自我延迟满足,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19];从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来看,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属于间接攻击,较直接攻击来说属于更高级的行为活动,需要更强的心理能力,与纯粹的自我控制相联系,而自我延迟满足的形成是在一定诱惑物刺激下的心理调节过程,与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相比,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生没有对现实存在物的直接行为动作,所以与自我延迟满足无关。

  再次,关系攻击的发生需要幼儿掌握对他人心理的理解和操纵的能力,对幼儿来说关系攻击大多限于将同伴排斥在游戏活动或同伴团体之外的简单形式[12].当幼儿面对同伴要求加入游戏的短期冲突时,如果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而拒绝同伴,这就是典型的关系攻击,而不能控制即时的、短期冲突就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所以,关系攻击的出现与幼儿缺乏自制力有关。

  最后,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较好的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这与攻击性的努力控制理论及攻击性行为的综合认知模型相吻合。自我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过程,可以帮助幼儿调节行为表达方式。本研究的结果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孩子学会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增加孩子在无人监督情况下的禁止体验,锻炼孩子控制冲动行为,最终减少各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3 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之间多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这样的结果出乎我们意料,但是似乎又有其合理性,因为研究结果还表明,攻击性行为与发泄策略正相关显着,发泄策略属于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寻常的角度来解释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攻击性行为除了对他人发起挑衅行为或言语外,还包括反击性的行为。

  具体到各个维度来看,幼儿攻击性行为与自我安慰、问题解决和发泄策略呈正相关,由以往研究得知,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类型,发泄和被动应付属于消极策略,而自我安慰没有显着的消极或积极意义[21].当幼儿在冲突或不可控的困境中,使用自我安慰策略会帮助其缓解压力中的紧张不安,伴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自认为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增强,反抗式的应对性活动就会增加甚至妨碍对积极策略的使用,增加反击式的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我们还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与问题解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假设不符,对以往资料进行更仔细的翻阅后发现,这一结论居然与陆芳(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或许从现代社会幼儿的处事和性格特点上可以找到原因,现代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允许自己的利益受到一丁点的损害,所以,在积极维护自己权益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表现出善于反击别人的行为特点,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解释攻击性行为。

  此外,发泄策略的使用与幼儿四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之间都呈正相关,且回归分析发现,发泄策略的运用能够显着地正向预测幼儿的身体攻击、财物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发生。

  通过这样的结论我们得出,较多的运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倾向于肆意发泄消极情绪的幼儿,与其他幼儿相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更有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存在攻击性隐患。幼儿在发泄消极情绪的过程中可能会实施各种破坏性行为,表现出具体的踢打、与同伴争抢、朝同伴说不文明的话等发泄式的攻击性行为。

  4.4 自我控制能力的中介作用分析。

  由前文相关分析结果得知,自我控制能力的四个维度与发泄策略以及四种攻击性行为间存在显着的两两相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通过依次检验回归系数,最后探测到发泄策略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几条间接路径,即“发泄策略-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身体攻击”;“发泄策略-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言语攻击”;“发泄策略-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财物攻击”“发泄策略-自觉性(坚持性)-关系攻击”.

  换句话说,发泄策略不光能够直接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还能够通过影响幼儿的各种自控能力对攻击性行为起到间接的作用。具体分析发现,幼儿越多的使用发泄策略,其各种自控能力越差进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这与研究预期是一致的,与以往相关研究结论[6]相似。例如,王华荣,李安(2010)的研究发现,在中学阶段,自我控制在情绪调节和攻击性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Denson.thomas F(2011)等的研究同样表明,自控能力能够影响情绪调节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这样的结论符合安德森(Anderson)与其合作者提出的一般情感攻击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在诱发情境下,情感、认知和唤醒系统共同的活动,外部的环境因素会通过情绪和认知等过程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10];此外,相关研究[32]也发现,情绪调节机制体现在情绪与认知、认知与行为、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等过程中,个体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情绪失调的结果,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往往冲动控制能力差,情绪调节能力存在缺陷[4].本研究的上述四条路径就揭示了个体情绪、认知、行为间的复杂关系,验证了研究前提出的中介假设,表明自我控制在情绪调节和攻击性行为关系中可能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研究认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当幼儿处于消极情境时,较多的选择率性而为,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就表明幼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 A 幼儿在游戏中撞到了 B 幼儿,B 幼儿很疼很生气,如果 B 幼儿不加思考就发泄自己这种不满情绪,不能控制冲动也去推 A 幼儿一下,就出现身体攻击的现象。所以,成人要教给幼儿正确的情绪调节的方法,尽量避免采用发泄策略,可以增强幼儿各种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研究结论。

  研究考察了 3-5 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3-5 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男孩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多于女孩;4 岁组幼儿的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多于 3 岁组和 5 岁组,且5 岁组攻击性行为最少;但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无年龄差异。

  第二,相关分析表明,幼儿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分别与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间呈显着负相关,言语攻击与除自我延迟满足外的三个维度负相关显着,关系攻击与自制力间有负相关显着,与其他维度无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能够显着负向预测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对言语攻击有负向预测作用。

  第三,相关分析得出,幼儿发泄策略的使用与幼儿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与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正相关显着,关系攻击和言语攻击与自我安慰策略的运用也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发泄策略的运用能够显着地正向预测幼儿的身体攻击、财物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生。

  第四,发泄策略在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与身体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发泄策略在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与言语攻击和财物攻击间分别起部分中介和完全中介作用,发泄策略在自觉性、坚持性与关系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首先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探讨 3-5 岁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一般特点,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 3-5 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及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特点,最后进一步分析三者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取得了一些结果和发现。但是,由于时间、经历和研究经验的局限,总结本次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考察。

  第一,本研究对 3-5 岁幼儿攻击性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的考察分别运用了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和母亲评定,而没有考虑其他形式的测查方法,如直接的行为观察等。主试以及问卷填写者的期望效应对调查的影响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这会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未来的研究有必要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对 3-5 岁幼儿攻击性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考察。

  第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间的关系是本研究考察的一个主要问题。但是这也仅仅从认知和情绪角度探讨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机制,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除了内在心理因素外,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应该整合环境与心理因素,系统考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综合影响因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