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法律对策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31 共329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瓮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法律完善
【第2部分】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与治理法规构建导论
【第3部分】群体性事件概述
【第4部分】群体性事件的运作机制分析
【第5部分】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动因
【第6部分】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应对
【第7部分】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法律对策结论与参考文献

  6 结论

  本文的结束并不代表笔者对群体性事件这一问题的研宄的结束。对这一论题的补充研宄将是笔者今后研习的落脚点。

  本文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宏观背景下对我国群体性事件进行的分析研究,并将重点放在了群体性事件的运作机制分析及法律应对研宄。首先,笔者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变迁、界定以及类型归纳进行了阐释。在厘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选择瓮安事件这个典型案例,通过结构性因素、群体认同感、刺激性因素及群体性心理这四个层次对瓮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并论证了在事件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事件运作机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现状、现行法律制度、传统行政治理方式这三个视域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动因进行探析,最后从观念、立法、执法以及司法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出策略。

  当然,文章所提出的一些策略在短期内确有存在实际操作性之质疑,这是因为很多策略涉及到深层次的制度革新、权力的重组甚至是制度的变革,这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整合。但笔者相信在未来中国法治健全之时,群体性事件将被视为一种常态化,在法律的规制内,成为大众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大众化权利手段。
  
  参考文献
 

  1.着作:
  [1][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一一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陈吴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7][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础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于建嵘。底层立场[M].上海:三联书店,2011.
  [11]于建嵘。岳村政治一一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赵鼎新。民主的限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4]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15]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孙立平。博弃: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山版社,2006.
  [17]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李培林,张冀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一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0]肖唐镖。群体性事件研究(第2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21]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修订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23]周保刚。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方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4]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5]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6]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7]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28]李琼。政府管理与边界冲突:社会冲突中的群体、组织和制度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9]Smelser, Neil, J.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M] . New York: Free Press,1962.
  [30]Gurr,Ted. Why Men Rebel [M] .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2.期刊文章:
  [1]米艾尼。未来10年群体性事件成执政最大挑战[J].党政干部参考,2010,(3):35-36.
  [2]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J].晋阳学刊,2004,(1):33-38.
  [3]吴佩芬。群体性事件与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J].思想战线,2010,(4):107-111.
  [4]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宄一一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J].学海,2006,(2):26-32.
  [5]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1):4-9
  [6]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
  [6]:114-120 转 160.
  [7]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一一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5.
  [8]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钥性稳定一一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J].学习与探索,2009,(5): 113-118.
  [9]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宄述评[J].学术界(双月刊),2007,(5):264-273.
  [10]曾海若。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 105-109.
  [11]许章润。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的合法化一一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宪政主义法权解决思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9.
  [12]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 (3) :75-81.
  [13]陈晋胜。群体性事件治理方略[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4):46-49.
  [14]张明军、陈朋。2011年中国社会典型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及学理沉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2,(1) :140-146.
  [15]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一一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6): 105-121 转 244-245.
  [16]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宄,2004,(3):58-71.
  [17]应星。群体利益的表达行动与社会稳定[J].司法,2006‘(00) 47-48.
  [18]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幵放时代,2007,(6):106-120.
  [19]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多种原因的理论阐释[J].政治学研究,2009,(6):54-61.
  [20]曹英。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9,(1):133-138 转 219.
  [21]顾培东。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JL中国法学,2007,(3):3-19.
  [22]李向国,吴永。从“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及其现代转换[J].理论导刊,2006,(5): 29-32.
  [23]张立刚。信访条例--立法缺陷评析[J].经济研宄导刊,2010,(25):239-241.
  [24]党国英。利益主体多元化与中国未来走向[J].同舟共济,2007,(9):3.
  [25]高军。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法理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 54-60.
  [25]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2006,(5):9-13.
  [26]沈惠章。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思考[J].政法学刊,2006,(4):5-9.
  [27]许尧,刘亚丽。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升级及遏制机制研宄[J].2011, (1) :17-21.
  [28]宋香丽,高军。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5): 49-51.

  致谢

  依稀记得三年前那个四月的校园,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没有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美景,错失清华的我带着无奈和不甘来到这里。而今即将离去,却发现自己对这里的一切已爱的那么深沉。

  我的导师,朱苏人先生,他对法理学犀利且透彻的讲解,让我重新去审视中国这个“法律帝国”,感谢朱老师三年的教导与关爱。

  此外,感谢刘叶深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以及诲人不倦的态度为我解除困惑。

  与此同时,也要一并感谢刘夕海老师、刘泽军老师、尹好鹏老师以及王爱民老师对法理学学科知识的讲授,在此向各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父母及弟弟,在家里遭遇两次经济拮据的困境下,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鼓励并支持我完成本科及研宄生的学业。

  感谢十年挚友阿丹、水寒、大熊以及大学同窗老姐、小乔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感谢我的同学和舍友陪我走过悲喜交加的三年。

  “趁,此身未老”,写给后知后觉的自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