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职校园文化基本问题概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667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职校园自信文化建设研究
【第2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探究绪论
【第3部分】 高职校园文化基本问题概述
【第4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第5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与物质文化功能实现
【第6部分】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
【第7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结论与参考文献

  2.1.4.2 强调实用性冯增俊先生在其《教育人类学教程》着作中指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无缘,唯有发展现代化,准确的说,是实用型教育,才能发展经济,这是发达国家起飞的秘密武器。”①职业教育是学生成为社会职业人的最后教育阶段,未来职场要求他们毕业就能上岗,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即学到的东西拿出来就可以用。在培养过程中,要适应专业化和企业能力的要求,比如务实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联系,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岗位任务的要求相匹配,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相对应,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为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将职业资格证书镶入人才培养方案,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考最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外,还可以培训高端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这些证书完全可以弥补高职学生学历的不足,使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他们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做了准备。突出实用性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2.1.4.3 促进多样性我国当前处于转型期,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在我国同时进行,这样的转型,势必引起思想观念、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而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必然需要在各方面促进多样化来适应这样的转型。

  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高技术,同样要有高素质,高能力。即要求培养大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培养好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逻辑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能力。高素质高能力才是适应一切变化的根本。其次,设置专业多样化,根据市场的变换,多开设不同的专业,以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学生学习的专业应该多样化,即一个学生除了学好一门专业外,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等选修别的专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这样更能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生存空间。

  2.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群体及作用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校园中无论校领导、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群体等都是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犹如一棵成长中的大树,根、枝干、叶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发挥作用,共同组成高职校园文化。

  2.2.1 领导群体

  领导群体,在高职校园文化之树中发挥着“根”的作用。建立一个满足高职院校长期发展需要、与院校教学特色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及时代进步相适应的文化体系,首先需要健全其思想理念和理论基础,而领导群体其工作岗位和社会地位的优势,给予他们对建立文化体系,指导院校长期发展中具有全面、细致、长远的考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有效的指导文化建设体系。所以说,在整个文化体系建设中,院校领导有责任和义务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打下文化建设的基础,扎下文化建设之“根”.

  2.2.2 教职员工群体

  教职员工群体,在高职校园文化之树中需要发挥“枝干”的作用。院校提供教书育人的场所,同时保障全体人员的生活住宿、文娱活动、教学办公等事物,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场所,教师、行政、后勤、管理等各类工作人员堪比大树枝干,维持整个院校的正常运行,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框架作用,监督、管理整个文化体系在理论基础及各类规章制度下平稳运转,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正如从树苗生长成为一棵大树,需要经历各种风雨,更需要园丁的及时呵护,一个文化体系的构成和发展,免不了走些弯路、遇到些许困难,需要在困难和坎坷中不断提高、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少不了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指导,更少不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广大教职员工作为末端执行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职员工必须发挥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整个文化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桥梁作用,将领导群体的指导方针融会贯通于宣传、解释、教学、管理、保障过程中,并将学生群体真实想法、所需所求、意见建议准确及时的传达给领导群体,为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新的理论和实践,发挥作用。

  2.2.3 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文化之树的“叶”.根与枝干的努力始终是为了向叶提供养分,领导群体和全体教职员工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所有思考和努力必须以“学生”这一核心为本,始终围绕学生进行发展。学生群体,作为文化建设核心对象,一方面,要接受并深刻理解院校文化建设的思想理念,主动融入文化建设大环境,另一方面,同样需要发挥文化建设的主人公作用,及时反馈意见建议,共同完成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中,学生群体,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渲染和营造学习的氛围,将学习成才作为首要目的,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将院校文化升华为文化自觉,实践于在院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学生群体要想方设法在各自院系、社团等群体中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形式,使整个高职院校文化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也有助于提高各类群体的文化意识,营造文化氛围。

  2.3 德日职教文化优势借鉴

  德国和日本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他们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培养的精神文化,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制度文化和高度重视职教建设的社会文化导向,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3.1 精神文化方面

  德国日本职业院校,明确规定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教育、训练、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把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作为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以适应未来就业需要。德日企业也非常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德国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占岗前培训内容的三分之二; 日本企业的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职业认知培训, 更包括情景和与技能相结合的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训练,例如让学生在一些工艺和技术极为简单的器械上重复性地完成无数次的机械而又枯燥的动作, 以训练员工的耐心、耐力和认真态度, 并对此进行严格的考核, 合格后方能上岗。国外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学的统一, 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 增强道德选择能力。

  2.3.2 制度文化方面

  德日职业教育注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坚持以职业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教育、工作实践,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路较为清晰。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课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市场和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德国首先是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统一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再根据不同学校的专业差别进行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与国内高职院校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是按照教师的想法来定教材,而是专业教师通过和行业、企业、雇主充分交流之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企业的新技术和新需求,这样,培养的学生更容易与企业接轨。同时,德国职业教学考核制度也始终突出职业导向,学生毕业考试主要是由企业出题,由考试委员会进行评估,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学生根据要求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较为真实的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3 社会文化导向方面

  在德日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据主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据统计,德国高中生毕业后选择高等职业学校的比率高达 65-70%,进入综合大学的学生只占相 30-3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与德国的整个社会文化导向有关,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会发动社会的力量,包括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组织共同关心和支持办好职业教育,共同承担义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由于德国在在管理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教师资格、考试办法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所以培养出的学生技术好,质量硬,素质高,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在就业的时候优于综合大学。此外,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完善的法律做保障,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另外,与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德国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与综合大学一样,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又因为他们职业导向明确,侧重实践教学,动手能力强,优点是很明显的。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中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不但没有沦为高等教育中的二等公民,还成了德国教育的中流砥柱,为德国各个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优质人才,充分体现了他们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价值观念。

相关标签:校园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