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师生总体价值导向,是校园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弥补高职院校制度的不足,凝聚人心,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部分,我们从思想文化和自信文化两个方面论述高职院校精神文化。
4.4.1 高职院校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在精神文化中,思想文化又是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所高职院校,不论建校时间长短,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思想文化乃至整个精神文化,思想文化的优劣,直接代表着精神文化的优劣甚至是校园文化的优劣。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于校园内部,是院校决策层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忽视思想文化的传承带来的,另一方面来自于校园外部,是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冲击造成的,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1)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现阶段在高校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两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成才夯实思想基础。但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多数老师和绝大多数学生,对当前思政教育的认同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普遍对思政课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不够,难以真正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导致了学生的反感和排斥。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学生往往用喜欢或不喜欢来判定事物的好坏,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课存在完成任务的心态,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喜欢、“加关注”呢?有句广告台词叫“哪里不会点哪里”,增强“两课”教育的吸引力就要做到“哪里不会说哪里”,要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调查和情况摸底,学生关注什么就以此为突破口,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不急于向课堂要结果,先解决学生愿意听的问题,再解决听了有效果的问题,二是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灌输,教育的场所灵活多变,可以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私下交流,可以是很多学生的公开授课,也可以是办公室里的促膝长谈。可以通过参观见学、观看主旋律电影等方式,不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思想。三是培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力量。培养专门的教师或研究小组,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备课授课。此类人员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不能讲的东西自己都不信,当面跟学生说一套,背后又是另外一套。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掌握学生日常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2)不断浓厚学术氛围高职院校中心工作是开展教学工作,学术基础是高职院校建校之根本,学术氛围是学生学有所成的有效保障。如何判定学术氛围是否浓厚,一是看教师带头,看有无科研成果,只有教师好学好研带头引领,学生才能好学。二是看校园内有多少人是真正爱学习愿学习的,人数越多当然学术氛围越浓厚。
要通过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活跃学术环境,浓厚学术氛围。学术活动尽可能让高职学生参加,让高职学生在学术活动中汲取营养,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远大的学习目标。要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普讲座,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扩大知识面,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通过聘请社会优秀企业家和优秀职工代表开设讲座,突出职业特色营造学术氛围。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摄影、书法、绘画作品展,举办艺术节、文化节等,活跃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4.4.2 构建高职院校自信文化
4.4.2.1 在高职院校构建“自信文化”的设想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多处在摸索阶段,校园文化的内涵、形式还不够丰富,感染力、影响力都有待提高,尚未形成相对明确的文化体系,社会认同程度也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是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使高职院校处在了高等教育的末端。高职学生入校分数低,学生带着高考失败的情结走进职业院校,本身对学习的热情就不高,缺乏求知欲,且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不足,在客观上造成了师生的不自信。
自信是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而“自信文化”,是指一个群体中,从集体意识到个体行为,都将自信作为基本的理念,使“自信”成为群体中大多数个体普遍较强的人格特征的精神准则,并在群体内形成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自信文化”是立足于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文化概念,它应当是从属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子文化,但又因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尚未成熟,“文化自信”不足,才要建设“自信文化”帮助提升校园内群体、个体的自信程度,最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及高职院校建设。
4.4.2.2 自信不足的危害
(1)导致学习障碍高职学生因自信不足最易导致的问题是学习障碍,由于一直以来很少在学习方面的受到肯定,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滋生厌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动力,慵懒疲沓。这种学习状态直接使不及格、补考、重修成为常事,反过来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学生逃课、替考、作弊等行为愈演愈烈。院校不以重罚不能压制,处分、留校察看等手段频繁使用,却没有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产生学习障碍。
(2)导致就业受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由于高职学生缺乏自信,没能及时矫正学习就业的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在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的同时,也受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某些不正确的评价左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自身能力素质成长缓慢,不能按照高职教育的目标学习,因而在求职中经常迷失自我,上不敢与本科生比拼,下又不愿与中专生同台竞技,迷失了自我,也就失去了优势。
(3)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品牌建设不少高职院校审时度势,纷纷打造特色品牌,这是高职院校突出职业特色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社会信息的反馈,不断完善品牌的塑造,并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提升教育价值;同时学生通过社会的肯定,满足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诉求。但是高职院校要树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只能是自己培养的学生,这个代言人不是一两个优秀学生代表所能代替,需要整个学生群体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特色,并且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因此,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职业素质硬,就业竞争力强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品牌战略的唯一途径。如果任由高职学生群体缺乏自信的情况恣意发展,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学生成才困难较大,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4.4.2.3 如何建立适应高职院校的“自信文化”
(1)正确看待高职院校的优势相比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还是有不少优势:第一,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基本实行双证书教育,学生毕业时既要获得毕业证书,也要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二,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不仅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主干技术及应用;第三,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第四,就业率高逐年增加,据《2013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 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 90.4%,比 2011 届上升 0.8 个百分点,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力压“211”院校。
虽然在国家政策、地方投入及自身建设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后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程度还有待提高,但仅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通过突出职业特色,贴合社会需求,已经走出了符合高职教育的道路,对此,高职院校的建设者及师生应该提高认识。
(2)帮助学生打牢自信基础自信不是盲目的,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必须要有足够的依托才能支撑起学生的自信。高职生自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们的认识中,没有什么值得自信的资本,因此要让他们自信起来就要立足实际,打造自信的条件。
①加强以提升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自信培养体系。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能力必须通过不断的肯定才能变成自信。传统思想对教育的评价倾向于学科知识的评价,高职生处在劣势,但尽管高职生文化课考分较低,其技能型、实践性能力经过院校的专门培养,更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发挥的优势更加明显,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弄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必要时可探索本校内根据学生特长、喜好灵活更换专业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激励和肯定,逐渐形成自信培养体系。
②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有规划、有目标的为高职生开展传播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课程。教育要注重尊重实际,符合学生思想状况,不能告诉学生,成功不是赚大钱、做大官,而自己天天就想着赚钱、做官。努力做到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让主流社会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中传播。
(3)争取更好的社会环境支撑职业教育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浪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职教,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离不开职教,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职教。可是,一个最大的反差就是老百姓不认可、不愿意送孩子上职业院校。
国家考试录取制度也把职教打入底层。中考时,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优先录取,剩下的去读中等职业学校;高考时,一本、二本、三本批次录取结束后,才轮到高等职业学校录取。国内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不到学生,国家就不给钱”的现象,但为了招满人,高考 5 门课程平均每门成绩 20 分的学生都可以上高职,只要纪律上不出问题,基本都能顺利毕业。 国际上任何一种教育模式要么是“严进宽出”,要么是“宽进严出”,从来没有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这种招生不设门槛,毕业不讲标准的“宽进宽出”现象。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只会让社会越来越看低职教。
政府在政策制度设计上要作表率,创造有利于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职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在社会上树立和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高职院校在逆境中也要“自己重视自己”,扛好职教的大旗,从院校建设者的“自信”开始,从管理层面尊崇“自信文化”,专心搞好教育,必能迎来高职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