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5480字

  所谓人本性复归,就是指教育人性化的一面,通过实践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以人为本,而不是一种工具。在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中指出,人类解放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育人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育人目标的实现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领域,理论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它带给人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却也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教育者一直处于一种权威性的姿态,在那种只看分数的时代中,多少学生的潜力被忽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也无从谈起。一种道德教育不管它多么好,如果它不关注人性、人的生命,包括人的情感的流露。那它就算不上一种好的道德理念。实践育人在这方面刚好可以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实践育人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唤醒了人性,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尊重。因此,实践育人的人本性摒弃了过去以服从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真正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思想教育的核心地位,使思想教育拥有了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

  实践育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中,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到很高的位置。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活动纳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使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

  第二节 高校实践育人的作用与意义

  一、高校实践育人的作用

  (一)高校实践育人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践育人有助于加快大学生吸收理论知识。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书本学习和课堂传授为主,学生们可以带着问题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走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去亲身体验当今生活的变化、国家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让实践来检验理论,譬如说,生产力究竟是不是发展了?人民生活是不是真的改善了?综合国力是不是提高了?如果是的,为什么?实践育人让大学生置身于生动、具体、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使大学生储备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内化已有的知识储备提供了直观的外部条件,深化了理性认识。同时,学生们可以看到贫困地区的现状,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体会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某些地区人民的生活还很困苦,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危机感,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深入开展各种具有先进性和导向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的难点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随之传入中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灵。

  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离开实践育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具有导向性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深度结合,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如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助残、助孤、助困的公益性活动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公益性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直接考入大学的,这种“线性成长”经历,是他们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理解。这种经历不利于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而这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各种实践,用心去感受,去思考,独立完成实践,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也有利于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践育人是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实践育人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既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重大影响。而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高低,不仅与教师的理论教授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去感知与感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实践育人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把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的获得除了书本之外,更需要实践的检验,某种程度上说,实践才是知识的源泉,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动去关注和思考中国及国际热点问题,对当代社会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提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离开了实践活动,人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精神层面的实践形式,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能够习得各种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实践育人还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功效,通过各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自我教育,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磨练提升自己,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深入实际生活,深入到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学到的理论是“知”,“行”就是实践,实践育人有利于“知”到“行”的转化。荀子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里的“行”与我们所说的实践育人是相通的。说明我国古人就非常重视“行”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实践育人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创新素质。实践育人这一环节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它能使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觉悟,转化为实际行为。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让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引导大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实践育人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树立合作、诚信、公平的竞争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说到高校的教育模式,其实也是我这篇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有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举步维艰。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主体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高校育人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的过程。实践育人符合主体性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而本研究探讨的协同育人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协同实践育人通过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自我需求,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注重大学生与导师,与社会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适应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使高校教育回归大学生生活,这是教育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呼唤。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