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构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66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体制建设研究
【第2部分】高校与社会共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绪论
【第3部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第4部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第5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
【第6部分】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构建
【第7部分】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缓解就业困难的需要。

  现代社会知识经济高度发展,其特点就是,知识经济化,经济的发展要依赖知识的更新。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储备,但是仅仅有知识还不够,要知道怎么用好知识,在什么情况下去运用,还要知晓知识的变通。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立足之地,必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既要头脑灵活,又要学会动手,不要受传统教育习惯的限制,要发挥想象力,要标新立异,培养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给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基地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是常态,大学生要想改变这个状态,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可以使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经验和能力,而且这种实践的经历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带来了很大帮助。
  
  二、协同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对策建议

  (一)要调整大学生实践的选拔机制

  大学生去实践基地参加实践,高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条件,让大学生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竞争,让他们感觉到参加基地实践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去的,从而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基地的建设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还要注重基地专业建设

  在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中,需要其主办方和协作方以及承办方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合作共建的过程往往遇到很多挫折。比方说基地往往是从利益出发,不愿与学校协同育人,学校其实也不愿意在基地的建设中付出很大有形代价。

  而大学生则多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觉的在基地就是玩,不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或技能培训[15].在协同育人方面,高校一定要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

  得到政府的支持,并且基地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找到利益的切合点,只有多方受益。基地才能建设的更好。另外,基地的建设要注意专业性,因为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非常明显。基地应该与高校合作,结合现代科技专门配套一些现代化的设备,根据不同的专业的特性来设置,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基地了解现代的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也可以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三)精心组织基地活动计划,建立实践保障机制,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巩固活动成果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数安排在暑假,但是在很多学生眼里,实践就是形式,学不到什么东西,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以前高校的实习往往就是没有对这个活动精心组织。哪些人去,去了具体做什么,有什么困难等等,很多学院领导没有足够重视。高校和学院领导要很重视这项活动,把它看作是教学的一部分。

  而且要大力宣传实践活动的好处,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去参加,扩大实践的规模,要形成规模化。没有制度的组织将是一盘散沙。毫无生气。所以高校应该在资金,设备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基地和指导教师应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对学生做出定期全面的考核,考核可以实行学分制。纳入学生大学学习考核,并记录在案。还要大力表彰一批做的好的学生。努力在大学掀起良好的风气。

  (四)充分调动专业老师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保障实践基地的稳定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打铁须自身硬”,全体青年老师要有实践环节的培训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并代为相传。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可以把这项活动制度化,就是在某种条件下的老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而且把这个与教师的课时量挂钩[16].为了让更多的教师理解这项活动。高校有必要对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实践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有帮助,也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加,高校可以把研究成果形成课题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入到实践活动来,形成规模化。使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效性。从而保障实践基地建设的连续性,稳定性。

  第三节 构建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实践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主要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实践育人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主导。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校教育工作的特色,实践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也将根植根于校园文化之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和主要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践、学生活动等方面均以实践、能力和问题为导向。二是实践育人体系的运行应强化“三方协同”.“三方协同”就是指社会、学校、学生三方的有机结合和作用互动[17].实践育人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要使实践育人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必须强化社会、学校、学生三方有机结合和作用互动。三是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发挥教育者和学生、学生和社会、教育者与社会的各自优势,各取所需,实现实践育人的创新性和普遍性。使实践育人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中,促使学生提升思想认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一、构建协同实践育人运行机制

  充足的经费和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是实践育人运行的保障,各高校应该把实践育人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要确保实践育人经费专项专用,要在每年的预算中适当提高实践育人经费的比例。高校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费[18].高校应该加强与校外的联合,进行校企,校校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多方受益的实践基地。为了使基地更好的运行,高校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育人氛围,通过大众传媒的作用来传播实践育人的好处,可以通过网路、电视、微博等现代化大众传媒来表彰实践育人先进个人,也可以宣传整个活动的进行。

  二、构建协同育人管理机制

  协同实践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要求各方齐心协力,形成育人合力。

  在新形势下,应该由国家做出法律性的制度性安排,各教育部门负责,形成高校、基地上下联动的协同机制。制度建设对于协同育人非常重要,要把实践育人纳入地方党政机关的中心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各地党委要充分重视起来,高校要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社会各界参加的社会实践管理委员会等类型的实践育人领导机构。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高层领导负责活动目标的制定,从整体上协调。各学院则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在高校实践活动的负责部门应该由教学部门、学工处、团委来负责。一定要形成真抓实干的领导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学院还要设立专人负责实践育人工作,从而实现实践育人资源的优化整合[19].

  三、加强考核激励机制

  协同育人要在激励制度层面上下功夫,必须要注重考核。首先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地方党政领导要对高校的实践育人进行公开,公正的考核,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要纳入高校办学质量和高水平大学评估的主要依据。对于各单位来说,将实践育人纳入年终的质量综合考评体系。注重育人的过程监管,可以形成由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代表团、学生代表队三方组成的监控体系[20].考核要公开,公正,合理。考核不能只看学生的实践成果,还要看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品德表现;考核也不能只看实践报告,还要看其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

  要进行综合考核,坚持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平常要多开展实践育人的交流与探讨,总结经验,形成一定激励机制,对凡是参加实践育人的学生要进行典型激励,在年终要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实习生,参加指导的教师在额外的课时补贴。而对于学生,参加实践的经历可以成为评奖学金的重要依据[21].

  四、完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完整的评价体系是搞好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学生、学校三方成效评价体系。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效怎么样,组织部门要协同对进行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评价学生的成绩都是通过理论的分数来说明,而实践动手能力的分数比例很少。在实践育人活动中,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必须要从教学计划上来改变,在大学的教学计划张,可以适当扩大实践操作的内容,扩大其在学生综合评定中的比重。当然,学生最关注的是职业技能的鉴定,学校和基地应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学生在基地实习完了后,达到一定的条件,可以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22].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的参与性。对于院系而言,实践育人指标完成的情况可以作为干部,教师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的依据。而且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对于学生还可以实习学分制,理论和实践分分开计算。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获悉高考进一步改革,总体分为两种形式的高考,一种是技能型高考,一种是学术型高考,即传统的高考模式。

  从高考改革可以看出,现在社会已经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仅从大学时期才重视实践,必须从高中起就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