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民间二人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6059字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区产生的民间文艺形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形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带。东北的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的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通俗话讲: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民间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二人转且历久弥新,至今仍然是东北各个地区主要民间的娱乐形式,融汇了说、唱、扮、舞、绝和东北地区特有的方言和幽默。

  如今,东北二人转通过近些年推出的《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老家门口唱大戏》《智取威虎山》等影视剧的热播,从原本流行于东北田间地头的粗朴的艺术形式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各大城市,在国家主流媒体和都市大舞台、小剧场等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它还派生出了其他的艺术形式,带有东北二人转元素的小品、歌舞等赢得了大批观众。[1](P4-6)东北二人转是能够与大众传播和思想政治的大众化相联系的社会实态,是思想政治教育以群众文艺形式予以体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从革命时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二人转作为民间表演的说唱曲艺形式,都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看,并结合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文本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由作家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蕴意来决定”,人民群众对艺术形式的接受与否决定着其思想内涵的发挥,人民群众对艺术内涵的理解甚至会使文艺作品的导向发生转向的效应。那么,东北二人转被群众接受程度,以及它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的现状等问题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问题。因此,研究挖掘东北二人转剧目内在的思想价值,分析其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的现状和问题,就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选择了“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为主题,力图探讨提高利用东北二人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途径,避免群众的误读、误解,甚至“以迷导迷”的各种解说。

  1.1.2 选题意义

  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能动创造的产物,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完整体系形成于 1942年 5 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应当说,坚持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毛泽东文艺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毛泽东多次强调,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真正源泉。毛泽东认为要创造出政治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为群众乐于接受、能对群众起到正确引导教育作用的作品文艺是我党文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现实思想教育的宣传工作中,思想教育与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关系也是极其紧密。[2](P76)群众性不仅讲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文艺活动的参与,更体现为群众在文艺活动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启迪。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文艺形式相结合,什么样的文艺形式适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造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来看,还是一个新增长点。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它正好符合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观。东北二人转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东北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个有名的二人转转星,东北二人转剧场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民间流传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就充分可以看出老百姓对他喜爱。同时东北二人转还有着许多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天然基础,东北二人转讲究说、唱、伴、舞、绝,其中是以说和唱是头两位,往往也是最吸引观众,在每次演出时长比例中占据最大的,多数经典东北二人转作品内容也都是通过说和唱向观众传递的,同时东北二人转的说口和唱词并不刻板,同时还非常灵活,甚至其中像经典唱段《靠山调》只保留其唱腔,唱词可由演员即兴发挥,可谓场场都不同,次次有惊喜。这些就足以说明东北二人转内容是有许多改进、加强和填充的空间的,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看点的同时,完全可以加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理论,既吸引观众,又有教育意义,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实现文艺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契合。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文艺形式相结合、东北二人转的相关研究对于本论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笔者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文艺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文艺的关系问题,前辈学人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入探讨,摸索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已然做过一些颇有价值的探讨。概况起来,其研究成果主要分以下三类:① 第一类是以历史分期为切入点,讨论了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策略及实况。比如徐信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 4 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为视角,对我党早期媒体形式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与对象”和“理论构成”两个维度,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媒体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4](P72)再如侯松涛《十年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 5 期)论述了在 1927 年至 1937 年之间,为了同国民党反对派做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线特点是从组织性媒介、学理性支撑、基础性平台以及直接性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体的关系。[5](P34)田福宁《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揭示了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与抗日战争的关系,是我们深入了解了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精神。[6](P79)② 第二类是基于传播和传媒的作用,深入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艺形式结合。如,姚迎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载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版)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载体问题;[7](P70)徐天天的《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式与效果问题。[8](P70)③ 第三类,从传播学的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问题深入研究。李春会《传播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 7 月)、阮东彪《传播学视角: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研究》 (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是难得的以传播学位视角进行研究的专着,均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借鉴哲学、文化学、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有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进行历史和现实考察,从理论诉求、实践方式、传媒整合、话语转换等多维视角,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问题。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系统和不同受众的话语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导向。其次,思考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素质,使其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民的自觉和实践。

  (2)关于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研究现状

  东北二人转作为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相关的研究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模式、东北二人转艺术发展反思的方面,有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看法观点,值得借鉴。

  ① 东北二人转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东北二人转成为世人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无论是村落、市井还是大都市总会找到东北二人转的影子,对于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模式许多学者开展了研究。从民间艺术传承的角度,东北二人转的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能够暂时缓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可以通过借鉴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模式的同时,深入研究地方特色艺术的本质特点,寻求其与时代同发展进步的切入点,从而带动地方特色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我国其他地区的地方特色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绽放光芒,并持续发展。从艺术形式表现力的角度,贾大雷、薛明(2012)的《二人转小剧场:因为草根所以火爆》一文则认为东北地区的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艺术标志,具有高度的文化包容性,东北二人转演员在台上通过熟练运用自己的演技和绝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所观察的社会现象演绎给观众,这就使得二人转的表演不呆板、有时代特征的新鲜元素在里面,并在东北二人转这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草根情节”.

  ② 对于东北二人转的反思

  “二人转现象”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现象,置于新历史环境中,出现了许多多于东北二人转的反思,一些研究结论值得借鉴参考。“二人转现象”所折射出来的国民心态,是许多社会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集合,呈现出了物欲化、粗俗化的倾向,东北二人转的艺人们“迫不得以”说的那些“脏口”,“重利忘义”的物质欲望,使金钱压倒一切,精神成了物质的奴隶。“二人转现象”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从它的产生、发展、到现在的“变质”,都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因素。要想使东北二人转摆脱庸俗路线,重返大雅之堂,还需要充分认识到文艺创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才能让东北二人转正常健康发展。

  (3)关于二人转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东北二人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研究成果几乎没有。现有的少数成果或是关于二人转的文化价值的研究,或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东北民间艺术的研究往往把民间艺术定位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范畴,如张希玲、耿家林《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 年 6 期)。[12](P15)目前,把传统文化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时代的新要求,是提高民族文化品位,确立中华民族在国际民族之林的文化名片的主要途径,相关学者的尝试工作有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年版)等。[13](P51)儒家雅文化又不等于民间俗文化,而雅文化与俗文化都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学者志愿扎根田间地头,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踏查,如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对民间二人转艺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年)从民族学和宗教学的角度研究了东北二人转的民间生态。[14](P35)由此,把东北民间艺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文章,并探寻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文章和专着尚不多见。

  1.2.2 现状评价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东北二人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研究成果几乎没有。现有的少数成果或是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价值的研究,或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东北民间艺术的研究往往把民间艺术定位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范畴,特别是对于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价值的研究,或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有着社会发展、群众渴望的急切研究需求,却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文艺作品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群众树立正确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观念,特别是在东北二人转这样的民间文艺中,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风向标,都是现实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15](P135)综上所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文艺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增长点,以东北二人转为关注点,研究文艺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把东北民间艺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文章,并探寻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文章和专着尚不多见,关于东北二人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本文的研究意义深远、创新意义也重大。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整合了文献分析方法、田野调查法、民族志收集整理方法等诸多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以及一些统计学中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1)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英文名为 Field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着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本人在东北地区学习生活多年,是长期工作在东北二人转团组,并从事或开展相关工作的研究与实践,经过长时间的生活观察,对于东北二人转理解认识有所深入,有利于对被调查对象的深入研究和解释。

  (2)民族志方法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田野工作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专方法将自己的描述和分析规定在单一的社会和时空,它的优点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注意到文化元素所处的社会场合和时空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学者能采用被研究者的观念分析他们的文化。东北二人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曲艺形式,民间素材极为广泛,本人通过调查寻访,搜集整理相关材料,为本文内容提供充足材料。

  (3)文献分析方法

  东北民间艺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文章,并探寻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文章和专着尚不多见,关于东北二人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研究成果几乎没有。针对这一研究目现状,尽管没有大量直接相关的理论文献,但是存在大量与这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直接相关的理论文献。考虑到这一现实,本文大量采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所涉及的各项研究内容,均尝试对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全面回顾和分析,并通过理论演绎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观点。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研究理论观点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利于本研究理论观点与已有的研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合。

  1.3.2 创新之处

  (1)研究东北二人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讲,剧场就是一种“教育场域”.所谓“教育场域”是指就一种客观性社会存在而言,教育场域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教育场域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

  东北二人转的剧场显然属于具体的教育场域,演员和幕后剧本的创作就是教育者,观众成为潜移默化的受教育者。毋庸置疑的是,将演员和剧本结合的东北二人转演出有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二人转的文艺价值关注居多,对其教育价值关注较少,为此,研究东北二人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作用就成为了本文的创新点。

  (2)研究发挥东北二人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东北二人转就是东北的音乐文化符号,它从东北的田间、茶肆中走来,是一种与东北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学形式,是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地方艺术。它作为东北地区艺术标志,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它虽然成为当今世人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然而很多地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探讨其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问题之一。

  (3)研究东北二人转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结合新领域

  东北二人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所需要的语言。正是用群众的话语类型,来把握好群众思想教育话语权。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视域审视东北二人转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及价值取向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必须前人未曾涉足探索的新视角、新领域,发挥好东北二人转传承古今、亲民喜好的艺术表演形式,拥有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