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多元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阐释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7752字

  2 相关概念阐释
  
  准确地给予相关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一个新的理论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防止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研究的混乱,影响研究的方向和性质,以下内容将对相关的内涵进行阐释。

  2.1 文化的内涵
  
  2.1.1 文化的概念
  
  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着名文化学家爱德华·B·泰勒第一次对“文化”一词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在他的着作《原始文化》这本书中写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13] (P2)诚然,这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极难一语概括的词汇,后来的人们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总结,最后认为:文化不具有单纯性,文化必须是个复合体,它有很多表象,它可以是一种社会习惯,由承载它的人类群体长期有规律的生活而形成。同时又可以是一段历史,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国家由很久以前走来,记忆中留下无数家国难忘的积淀。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它是被整个社会所了解和运用的智能和习惯。”

  [14] (P77)“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文化”,是涵盖所有物质、精神和制度规范文明的总和,着重于人类与自然界和动物本源的区别;狭义的“小文化”,则只专注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创造,主要包含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舍掉了物质创造的部分。

  2.1.2 文化的功能
  
  (1)文化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各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文化存在,在现实中,每种社会形态下的文化对自己所处的大环境既有肯定的支持也有持否定的评判,它对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来提出质问,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形成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提醒人类,旧的制度、旧的体制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想要进一步地将人类社会的体制良好地运转下去,文化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因为新的,先进的文化总是伴随并促进着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诞生与完善,根植于新制度、新体制下的文化精神,对落后的,不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旧的体制进行无情批判,为新制度战胜并超越旧的制度来提供强力的理论武器,同时又以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产生,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念来形成社会力量给予人们以更高的理想、更广阔的信念来支撑整个社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因此,文化所起到了人类历史上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新旧时期的转换推动历史向前的作用。

  (2)文化可以调节社会常态。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旧制度、新旧体制发生更迭后,社会秩序将继续发展并按特定的轨道运行,这就是社会常态。由于社会是人类存在的社会,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与物质需求的要求则有所不同,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常态里,依然存在着各种人类社会和其他形式的矛盾,人类自身的情感和理智也存在着冲突。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是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解决这些存在的矛盾,才能稳定社会常态的正常运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在研究这样的矛盾时,会利用很多的方案和手段来配合完成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界定着社会主体--人类的道德底线,使人类在社会生存时,能知道自身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损伦理道德,是否有损社会底线。在面对更多这样的矛盾时,我们需要用文化的力量来帮助和鼓励自己,用文化的外衣来渗透自身的道德情感,用更有说服力的,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感染和吸引群众,叫这样的社会文化形成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将这样的力量传递到更深更广的地方,推动人类和谐稳定的发展。

  (3)文化可以凝聚社会力量。文化可以依托任何一种载体,当文化超出意识领域并作用于社会生活时,文化就会与人类的意识行为同化,文化也可以影响改变环境。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和睦、诚恳的内部力量,更加完善了人文社会的环境体制建设,共同的文化内核可以使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有更加深刻的社会集体意识,让人与社会、社会与文化的矛盾在这样的文化导引下逐渐转化成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着相同的价值观念而共同繁荣,也让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文化认同的人在社会里形成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为更加广阔的文明加入文化影响与营养,任何的社会个体都把自己当成是社会整体的拥有者。个体在人类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就依赖于客观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具有凝聚力时,可以团结人、吸引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同样客观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如果缺少文化凝聚力,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发展速度就会减慢,甚至会造成民族和国家的消亡。

  (4)文化可以推进经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自身不仅成为了一种商品,并且还成为了增强社会经济的有利因素,当一个产品在产生后,该产品的推广、销售战略以及所依附的市场经济政策,都会受到当下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样,文化也渐渐的归于社会生产力的范围之内,也成为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受人民群众所喜欢的消费品,它在逐步影响着市场供给的需求和分配方式,引导着广大人民的消费结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以成为拉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依据,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成为社会经济的推动力。

  2.2 多元文化概述
  
  2.2.1 文化的一元与多元
  
  如何理解文化中的“一元”与“多元”?通常来说,“一种文化如果与其他文化相9对而言处于中心地位,一方面对其他文化有强制性、排他性、垄断性,另一方面其内部也有较强的统一的意识形态规则,较不能容忍偏离和变化,就可以称之为一元文化;一种文化如果处于非主导地位,对其他文化有较多宽容性、开放性,其内部也较少强制性的统一的意识形态规则,较能容忍偏离和变化,就可以称之为多元文化”.[15] (P100)多元文化的含义开始由仅关注种族、民族差异的宏观层面,逐渐进展到涵盖价值规范等微观层面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文化”自身的含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的差异。

  我国文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呈现出的文化特征是以一元文化为主的,在当时主流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有强制性的特点,而当前的中国文化正逐渐显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我们日渐加深和改革了对文化的认识,知道并了解了文化不能只由一元主导,而是要多元共同发展生存,才能兼收并蓄。要更好的发展文化就要有海纳百川的信心和胸襟,在自身文化发展和改革的同时也允许其他的文化存在与发展。要认识到,对于过去的文化,既具有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有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既有杨村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在主流文化之中也有非主流文化。所以,在对“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意义理解上我们只能进行相对的研究。对于文化在融合中的统一性,则表现在他们都共存于在新时期,新阶段,以及面向服务于更广大的人民,发展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上,并且在日益发展的多元文化上,更有利于所有文化的发展;原有文化的超越与批判是每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发展所要建立的基础,因而它们存在着非常强的互补性,彼此可以相互借鉴。面对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是和文化相关的,西方文化的渗透,要求我们要把我国文化的一元把握好,要对立统一的把握文化的一元,不要拒绝外来的文化,而是要更好地用多元的文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便能够增强我国在先进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之可以更有力地影响和引导多元的文化的形成。

  2.2.2 多元文化的特点
  
  (1)多样性和平等性是多元文化的核心特征。“多元文化”中的“元”在现代文中,它作为名词含义有多项,我们需要用的是“元素”,即构成某一体系下的独立单位,“多元”即多个独立单位。而这项含义下用的英文解释是“origin”, 指具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的东西,恰恰与《说文解字》中对“元”的解释:“始也”,即“物之本”、“本原”的意思相同。可见,不论古今中外,“多元”都是指多个本原,多个具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的个体的共存。因此,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存在,文化的多样性是多元文化最主要的特点,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上。“从文化产生的历史来看,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形态导致文化的多样性是历史的事实。

  几千年来,文化的发展史始终是一部多种文化并存、交流、创新的历史。不管是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欧洲文化,还是以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亚洲文化或者是以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多元文化的并存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16] (P109-113)“文化多元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加优秀,更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其他不同的文化。多元文化之间不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相反,任何一种文化的进步都需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在相互影响和交流中不断进步”.[16](P109-113)多元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是拥有各自存在的意义的,也都是存在于文化多样性当中的重要一环,各个民族的各样文化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文化需要的是共存,任何的文化都要我们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因此,多元文化又具有平等性。

  (2)多元文化最显着的特征是具有交叉性和冲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世界的经济已逐渐形成一体化,特别是在资本、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17] (P14)在经济领域的联系随着交流的扩大而延生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国家之间也相互依存的发展,打破了国家与地域之间的界限,人们的观念、文化形态上的界限也慢慢模糊。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元文化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但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阶级意识形态和两大社会政治制度之间的对立不再是世界的主要危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经济融入世界,同样,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也融入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可以在同一经济体制、市场法则下共同发展,这样我们会发现矛盾的重点由国与国之间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方式以及经济总量的矛盾向文化冲突和文化碰撞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摩擦以及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的冲突更为激烈。

  (3)多元文化的载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全球网络信息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的近二十年,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大踏步迈进。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普及,使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联结成一体。发达的电信网络使信息的流动不再有国界的限制,导致各种有关文化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活动的范围被扩展到全球规模的水平上。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极强开放性的网络为多元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人们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这种传递更加便利,高效且成本低廉。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获取方式乃至自身的生活方式,最终,它为人们快捷交流提供了可能。

  2.3 多元文化在高校中存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有着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长期以来造就的文化丰富而多元。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民族根基却又保持着鲜明本民族、本地域特色的文化,和而不同是其重要标志。随着交通与通讯手段的进步,不同的文化及其实践者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成倍增加,从而使得多元文化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彰显出彼此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也使得受众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种种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甚至校园文化建设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3.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不同的民族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条件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各种文明之上都铭刻着鲜明的民族烙印,文化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民族性,而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的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成为区别于各种族、各国家地区的标志,与他国文化的区别,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民族孕育发展而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民族的迁徙、疆域的扩大而慢慢促进着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民族根基的民族共同体的逐步积淀成型,而秦砖汉瓦、四大发明、唐诗宋词、佛道儒法、水墨丹青、红茶青瓷仅是这个文化的典型代表。

  直到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考方式、行事准则依旧受着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具有遗传性、历史性,更具备现实性与变异性,它深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协助我们开创与时俱进的新文化。今天,全球化的背景正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当传统遇到现代,虽然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同时也促进着文明的融合,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让生活在当代高校里的大学生感受着文化的力量,他们的思维也发生着相互交替冲突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他们的文化认识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改变。

  他们既要遵循传统文化仁义礼孝,家国天下的教导,又接受着现代文化的熏陶,拥有独立的思想,个性自由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的思想在矛盾中蜕变,而在这样的蜕变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也日益显现,在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对礼仪道德和内涵素养的培养,而现代文明中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思想则与之冲突,有的大学生追求到了所谓自我个性的解放,却往往忽视了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在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的道德准则有一条叫做舍生取义,而现代文化里的享乐主义则与之抗衡。某些现代文化用它特有的方式,以前卫、时尚来包装外表,在侵占传统文化生存土壤的同时,更对传统文化本身提出批判和挑战,而当代大学生则是现代文化的最快接受者,在这样的冲突里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矛盾中,到底是坚守自身还是勇于创新接受改革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争论问题之一。在这样的争论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争论还在继续,在这样的情境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判断和引导更需要我们的重视和讨论,在大学里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更需要接受更多的文化形态,更有能力分辨文化形态所带来的融合。

  2.3.2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
  
  在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在慢慢融合,慢慢理解,当代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在持续的形成,并不完整,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思潮时,大学生更愿意接收新鲜事物,但由于年轻人的意识形态不是很稳定,容易摇摆不定,缺少鉴别的能力,易于造成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社会责任等方面发生定位偏差的现象。对于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正生机盎然,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第一,我们所说的外来文化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带给人类社会很多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腐朽的方面,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拜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影响民族文化、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而我们的本土文化,长期以来也是存在着封建等级制度和剥削制度,它们都阻碍着民族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一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不管是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都有精华与糟粕,因此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于先进的外来文化要吸收,以促进本土文化的提高。第二,要以继承为主,吸收为辅。继承本土优秀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我们国家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使我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缺点,只有在改革中各取所长才能把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融入到国家文化中,从而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最后,在消化吸收外来文化时,必须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国家的文化色彩斑斓,不能照搬原来,要与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

  2.3.3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融
  
  多元的文化体系已经沁入到了大学校园,校园文化由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所构成。高校的主流文化是社会的需求和所期望的校园文化,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渴望为目的的,主要包括:文化信仰、价值观、态度、行为等内容。而非主流文化则是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文化,主要包括:宿舍文化、课桌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主要是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自发创造的,是大学生的一种思维的表现形式。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主流文化已经受到了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已经严重与主流思想脱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重视,采取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完美融合,在给予这些非主流文化也是学生智慧结晶肯定的同时,从正面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非主流文化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辨是非、美丑,找到社会主义新时期对教育的期望与当代大学生主观的发展需要之间的切合点,来培养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大学生。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
  
  2.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容
  
  中国古时候没有很明确的提出“方法”一词,那时语义相近的应该叫“方术”或者“方略”等。一般认为,“方法”演变于希腊文,从字面意义理解,意指沿着某一既定道路或方向行进。下个定义,方法就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用现代语言讲,方法就是人的活动的步骤、程序、格式。[18](P2)是主体把握客体的手段、方式与手段的总和。

  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连接教育内容和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而采取的思想方法、教育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总和。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众多方法中的具体实施办法,是在基层高校中,无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从长期的学生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到最后升华为方法创新的结果。

  2.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一种方法,而是一个体系,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1)综合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浪潮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因素有很多,面对新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必须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的各自特点及共同趋向的基础上,把各个方面或各种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地应用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适应能力,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想变化非常迅速的大学生,他们不但具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是非常容易受各种社会现象影响的青年。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根据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变化,针对要帮助的教育对象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保持敏锐性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3)实效性。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正确的思想和主张转化为认识和实践,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帮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出独立、成熟的价值判断。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