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对策
结合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剖析利弊,遵循适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经过理论以及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反馈、论证分析后,来到了本文的论述重心,即关于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部分。
5.1 理念的创新
5.1.1 体现个性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多元的文化环境为个人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面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文化,在这基础上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性格。在多元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在追求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时,对于追求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着更好的选择。在追求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与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时,对个人权利、权益进行维护,追求个性的解放和更加具有独立的理性精神,更强调民主的意识、主体的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追求自身潜能的发展,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更加独立化的价值思维,更加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成为青年价值观变革的总趋势。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分,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为了在社会上立足,尽快实现自我价值,高校的大学生已随着社会信息与高校信息的广泛互通,思想上更加开放,提高自我主观能动性与主体独立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因此,希望通过多学一些知识,以便在就业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增强竞争实力。所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针对这一特点既要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又要符合主流文化的导向。
5.1.2 遵循双向互动的实践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想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创新,我们不应单单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应注重老师自身创造潜能的开发,只有双管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才能得到创新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是一个所有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比赛”过程。在“创新比赛”中师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名选手”,虽然教师是知识的先知者,但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他们也存在对新的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包含着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自己本身通过创新思维整理好的观念传授给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思维的交换。离开任何一方,师生双向共创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实现。
当前的创新教育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培养,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扩展,而全然忽视了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传播者,以及师生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意识层面的交流。因此我们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两极主体,教学创新与文化融合共同进步,一方面老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扩大自身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其自身内在的认知结构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高校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保持不断创新的主观意识,在教学互动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随着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创造力都得到有效的开发,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有序化的方向演进,形成良性循环。
5.1.3 重视责任意识的隐性教育理念
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对于增强建设和谐社会,开拓合理有序的市场经济,增强国家民族自信心和影响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在求学时期对专业技能及科学知识存在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在多元文化同生共存的环境中,有些大学生渐渐失去了在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作为基本价值的判断力,不辨是非对错,不懂得担当社会责任,责任感明显的淡化,主要表现在看重个人而轻视社会,看重个人需要轻视社会需要,看重功利轻视道义,看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视精神境界的升华,愿意索取而难奉献。大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内在本质是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当代大学应当具有的基础品质就是自身的责任心和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为大学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正确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过程中,责任意识教育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我们要在学校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要受到追究;对教育者也要严格要求,以本身的责任感来带动学生的责任意识;特别要对大一新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由于新生对于大学环境还比较陌生,对大学的培养方式还不太适应,因此要养成责任行为习惯,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将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承担责任和履行责任都是对学生敬业意识的培养。
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不仅仅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客观需要。
5.2 载体的创新
5.2.1 拓宽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实践教育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中的重要方法。由于社会实践的途径还不多,新体制和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想要真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就必须加强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拓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教育阵地。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相对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可以包括社区、企事业单位、农村、社会服务机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方向去自由选择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必须根据自己选择的地点和任务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做好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并需要在实践结束后认真做出总结,交流心得,每个学期末要更换实践地点,使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就对社会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便于毕业后尽快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符合自己性格和社会需要的位置。
在大学期间,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创造。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提高动手能力,能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使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研究环境,对于研究成果也可以从校园开始试用,进而推广到社会,这样良性的发展不但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还可以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高校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将勤工俭学和自主创业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不仅使他们自身劳动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同时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使得这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增长了社会实践经验。勤工俭学的内容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或爱好兴趣,与学校的相关部门配合进行软件开发、网络维护、文献翻译等活动。
5.2.2 丰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主要是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中心,兼顾其他方面的文化来整体推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冲击和影响着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由于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我们在承认多元文化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这对学生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高校的精神文化引领着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学术科技类活动、艺术活动、体育娱乐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促进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用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播形式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彰显多元文化的亲和力,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内心精神家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师生都具有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校园。
5.2.3 倡导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教学融合
专业课和政治课的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用来提高专业技能,一个是用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分离的,每个学科都各不相干,而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所有知识的界限显得并没有那么清晰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了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教育实践证明,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既能把专业知识讲好,又能在课堂和生活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师才是最受学生们佩服和尊敬的老师。对于知识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各门课程之间的合力才能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真正地得到全面地发展。
5.3 途径的创新
5.3.1 挖掘多元文化背景下手机媒体的教育功能
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是当今人所共知的四大主流媒体,手机在进入 3G 时代后,以传播能力强、影响范围广、使用便捷等特点迅速地发展成为第五媒体。在现代生活中,手机不仅仅是一种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通讯工具,更是可以将收看影视、下载音乐、网上购物、在线游戏等功能集于一身的网络终端。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持有率逐年攀升,大学生们也被形象地称为“拇指一族”,可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之深。
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随之有所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深度挖掘其教育功能。
手机这种新的媒体具有比电脑更强的交互性,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在任何地方都能瞬间获得海量信息,可以更方便、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参与各种观点的讨论,同时也能很快地散播出去,形成互动。这种途径在带给我们很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手机信息中的内容真假难辨,一些学生由于缺少阅历易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偏差,影响自身的价值判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手机过分依赖,对上课内容漠不关心,影响课堂氛围,而对新出的手机软件往往要第一时间掌握。教育者要积极应对这些情况,在对这些高科技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后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面引导学生要通过手机这个途径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去探究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同时还要通过手机 QQ、微博、微信等互动软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朋友圈等平台上交流心得,传递积极、健康的正面资讯,最好能够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植入到手机软件中,借助智能手机这个媒体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5.3.2 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素质提升平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到成长基本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家长都是倾尽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到了大学校园,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理智地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近年来高校恶性案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都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具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构建这样一个平台不论是对学校环境的安全还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单单靠学校的努力就能完成,是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配合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在学校的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组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困扰。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具备心理咨询中心,但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总结原因基本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即使有也碍于情面很少向老师进行咨询;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老师不能够探究到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只是通过表象来进行说服教育,缺乏说服力和信任度,对学生的影响也可能只是一时。根据这些现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心理咨询工作做实、做细,要以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核心,培养辅导员队伍进行基层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还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咨询工作,在校内的各种宣传形式上注入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在日常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潜能,开展一些符合大学生心理的教育活动,将问题及时发现甚至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样也要把学生个体的身心素质作为学院对学生测评的基本内容来调动学生自我完善的主体意识。学校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为学生搭建心理咨询平台,使心理咨询工作在学生之间广泛开展,互相影响。
5.3.3 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现在对于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对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采取评价和考核制度。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评价机制也是要采取多方面的。
通过对学生的基本政治素质来体现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成果来体现其专业方面的素养;通过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及参加科研成果方面来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方面体现其艺术修养;通过体育运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状况体现其身心素质。只有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行测评,才能准确、及时、客观地了解学校及教师的育人效果,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地进行对学生的日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