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一部分,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则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细致的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4.1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局限性
4.1.1 形式的单一性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依赖于思想政治课与辅导员,在教学形式上主要注重整体的教育而不重视多样性的发展,重视教育的结果却不重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多流于形式,往往会忽略学生本身的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地对待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其他的教育途径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自身的需要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很多教师受专业分工理念的影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两课”和辅导员的任务,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充分重视,在观念上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全课程教育作用中重要性的认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与其他工作的结合方面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很难形成共同前行的运作模式,而是相对独立的单打独斗的局面,很难渗透和融合,很难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单独的运行,导致难于形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4.1.2 内容的单调性
按照党和国家的意志对全体师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达到教育效果。然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很难开创更为广阔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能做到照搬照念上级精神,在对上级文件进行理解时不注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继而难以深入理解分析,回避问题、回避矛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4.1.3 主体的单向性
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教育本质所要求的,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相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也明确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与学、师与生都具有主体性。通过对教育过程的策划与引导体现出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凭借其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及对教育结果的反馈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性。而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时会忽略学生的想法,往往只一味地灌输,当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成某种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单纯被动的接收者,会使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取得所需的学分,而不是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解决一些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会缺乏对于学生的正当利益的理解性和需要具备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所需要的人文关怀意识,学生自己也不会主动的发掘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尽管现代师生之间在一定方面是平等的,但由于在文化背景、思想、年龄、阅历、身份和知识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教育者在这样的境地里很难脱离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惯于传统教育所特有的方式迫使学生接受某种理论,难以以平等的角度来交流和教育学生,以致于无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能力的启迪,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4.2.1 满足自身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理论观点和人们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的过程。它是一个由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基本路线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19]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能够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我们必须要给予重视。一切都要围绕实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起点为目标紧密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更加全面地与党的中心任务相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而改变。
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联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去抓,并且要全面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合适的定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认真的分析,尽量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对象,依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事求是地做到转化学生的思想,用他们各自的优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
4.2.2 符合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少数大国或者大国集团掌控世界事务,支配他国命运已经成为过去时。大国之间关系不断调整,多级力量中心逐步形成,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紧随国际关系调整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层面,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主流。国家间市场相互开放,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跨国企业将全球作为一个统一大市场开展营销。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脚步,各种外来意识形态得益于新兴市场的打开而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而后,不同的思想文化间开始了一场新的碰撞与激荡。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已经同世界紧密接轨,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另一方面,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有利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或大国集团,他们害怕我国的复兴与崛起,企图在各个层面加以遏制,在外围,大造歪曲事实的舆论渲染与双重标准下的媒体攻击,对内部,凭借长期建立起来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搞各种渗透与颠覆活动,妄图使上个世纪末发生在某些东欧国家的所谓“颜色革命”在我国重演。
可见,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并不允许我们放松与盲目乐观,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更应该在思想意识层面引起强烈警惕。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具备发展性的眼光与国际化的视角,勇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帮助大学生在思想成长的过程中,既能吸收世界文明发展之精华,又能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与意识形态之诱惑,做好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4.2.3 顺应大学生思想状况变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还在继续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具有高涨的爱国热忱,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大多数学生具备奉献社会的决心,崇尚诚信、公正、友善的道德原则。但是,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在肯定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基本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特别是要看到他们思想发展中矛盾性的一面,高度重视他们的思想状况中呈现出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共生的新现象: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重个人前途轻社会发展;重快餐文化轻高雅文化;重投机心理轻规范意识。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新的思想特点来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创新。如果不能够及时地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失去针对性,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4.2.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体系。任何国家、民族或社会都存在着属于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19]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过渡群体,他们既继承了各自民族和家庭本身的传统价值观成分,又受到大学教育中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在传统、现实与理想上常常陷于激烈的冲突,生活和交往的方式不再封闭于家庭、学校等熟悉的圈子里,而是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接受各方面影响和教育的机会增多,因此他们表现出迷茫与彷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4.3 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信仰坚定、政治过硬、思想进步和人格高尚的优秀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4.3.1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创新和继承是共存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要进行创新提高。如果只知道对传统方法的一概否定、排斥,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逐渐丧失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优良传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的一些方法到今天依然是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也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太适应高校新形势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创新中尊重这些传统,经过不断地改进、充实和创新后使之能够与新的教育内容相融合,为新的教育任务服务,能够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同新形势下的工作进行连接。
4.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日趋明显,在对培养目标定位上,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是对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以大学生为创新主体,在探索里追求一条新思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出发点也就显现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愿意一味的听从,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法,从而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认真的贯彻以人为本这个发展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些方面要努力做好对主体积极参与意识的激发与培养,这在学生的主体性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主体参与意识上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教育的过程不能总是以教师为主,而学生错误的以为自己是背动的,要努力的培养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更有热情和参与意识,促进学生逐渐地成为自我教育里的主体,成为能动的、有创造力的主体。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这样学生在享有他们权利的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在这样的教育里他们更乐于去承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义务。学生工作者由主动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转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而不是试图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是心理日渐趋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任何活动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愿望,但主体意识在行为层面的表达能力还不成熟,在参与实践的行为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行为。这就更需要教育者科学的指导大学生,使他们内在的参与愿望转化为外在的参与实践行为,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能动性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强大动力,在参与实践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改进工作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把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教育方法成效的标准和依据。
4.3.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也是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立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理论创新、深入调查研究,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因此,坚持这一原则,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