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传播网络“正能量”的途径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7 共7251字

  5 传播网络“正能量”的途径探索
  
  5.1 传播网络“正能量”的基本途径
  
  5.1.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立场
  
  通过正面报道,规范和引导公众舆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以期积极影响网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官方媒体的使命所在,但完成的效果好坏,根本还取决于所选取的新闻素材是否适宜,因而要想让正能量的传播取得较佳的效果,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审慎选择报道材料,以达成重塑网络世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

  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指出,价值观是社会一般范畴的观念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应当由所处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服务。时下中国历经三十余年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取得了历史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现已稳稳位居世界第二位,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下,社会阶层开始分化,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加剧了社会矛盾,我们在金钱的诱惑下,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财富,但也让我们的本心在这个物欲世界中所迷失,思想和行为都在不断异化。传统价值观在崩溃,新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这时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建立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并能为时下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服务的,也是为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用服务的价值观。可见,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其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诉求和行为准则,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统领时下中国其他一切意识形态,而且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因而应当成为我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基准观念,影响和制约我们的人生观。所以,官方媒体在网络宣传报道中,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指导原则,坚持在网络世界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借此影响到主流社会,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自然也就能够到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社会风气也自然会转好。

  5.1.2 引导广大网民的网络趣旨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网民能够在网络空间对热点事件公开自由表达意见,这一点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做到的。由于网络资源丰富,一般情况下,网民上网都会根据自己喜好,有目的的选取有关事件。如今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矛盾突出,一些负面报道经常现身于网络世界,此类负面报道极易引起网民关注,尤其当这类报道与网民既有认知不相符,使其不能在脑海中找到相关认知经验对此解读时,就更能引起网民的好奇心理,促其积极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以期能够引起政府关注,促成有关问题的解决,网络反腐就是其中典型代表。通过网络公开讨论,形成公共意见,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行政改革,提高执政水平,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许多负面报道并不真实,这种虚假报道一旦引起网民关注,并形成大范围、较长时间的讨论,就会让参与到讨论中的网民形成此类事件的图式,一旦对其认知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就会固化成网民的心理认知,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网民就不会给予太多关注,且对此类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也会按照基于先前类似事件形成的模式给予理解和推断。从这点而言,虚假的负面报道会对网民认知产生及其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有关政府管理方面的负面报道影响更甚。但考虑到很多情况下,网民很难对某一特定事件保持长时间的忠诚度,所以可以通过报道某些新奇事件或者与网民切身利益关系较大的重要事件,转移网民的注意力,使其减弱对负面报道事件的讨论,从而淡化负面报道的影响。

  5.1.3 净化网络环境的传播氛围
  
  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 6.32 亿人,每天在线活跃人数也有 2 亿多,网络成为公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个人意见,进行舆论监督,交换信息等各类学习交往活动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从实物角度看,网络不过是许多计算机借助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按照通用的协议相互连接,形成的逻辑上单一巨大的全球化网络。网络的真正功效在于将各种终端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使得各种信息资源能够依靠此物理载体快速传递,实现信息的共享。正因为如此,网络为各种虚假、色情等负面信息的扩散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平台。

  传播可以理解成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利用各种媒介广泛、迅速、不断地发布讯息,其目的就是尽可能使多数受众能够理解传播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通过这种信息刺激来影响受众们的心理与行为。显然,大量负面信息的传播必然会引起很多网络受众对此负面刺激做出应激反应,个体的应激反应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变成一种趋势性的社会行为,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这点而言,有必要抑制负面信息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然而由于网络发展的迅猛,使得相关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问题加以规范引导,造成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谣言,制作传播网络病毒,恶意攻击,骚扰谩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强制广告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网络因此成为违法活动泛滥的温床。这些网络道德缺失行为向社会传播了大量负能量,严重威胁到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树立网络新风已迫在眉睫。对此,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网络空间活动的特殊性,制定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以此作为中华民族道德原则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

  5.2 探索网络“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5.2.1 充实主流媒体的正面信息量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在城市这一钢铁铸造的森林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无助和孤独,而网络的虚拟性能够让我们可以抛开外在身份角色所施加的约束,从而自由自在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与他人无所顾忌地交换各自意见,网络的开放自由恰恰就是它最能吸引我们的地方所在。在这里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表达自己的心声[[33].对此,主流媒体网站应当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采用不同宣传方法,进一步拓展功能,突出自身特色,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向受众传递更具积极意义的正能量。考虑到网民上网无非就三个目的,一个是上网猎奇,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获取娱乐,其二就是查找资料,以备学习工作之需,其三是为了打破时空束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鉴于此种情况,主流媒体进行网站建设时不仅要尽可能充实正面信息量,还要强调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权威性和理论性,能够使用户很方便地找到其所需要的资料。只有通过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建立自己风格,才能在众多网站中获取一席之地,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正面信息内容不仅要有娱乐性,不枯燥,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性,我们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思想源泉,以及思想交互碰撞的平台,这需要动员更多理论工作者参与进来,严把文章关,加强理论文章建设,力争让现实中的热点问题都能在网站中得到充分体现,并给予及时客观深刻地解读及引导,既要让用户了解时事热点问题,还能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对这一问题做出清醒客观理性的思考,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他人观点,不做过激之事。强化理论文章建设,是为了使主流媒体梳理自身权威性,增强报道的说服力,所以需要深层次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第二,在强化理论文章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报道内容的丰富性。一般而言,网民对主流媒体网站不愿关注的原因除了因为其官方背景而心有抵触外,有效信息较少也是一大原因。主流媒体网站除了要在思想政治主题方面奠定自身的权威地位,更应提供与之相关的更全面的背景资料,相关知识链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图文信息。由于资料的匮乏,加之缺乏必要的精彩导读,用户很难在网站上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这就使用户对主流媒体网站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在内容上尽量满足用户的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增强正能量的传播效果。
  
  5.2.2 发挥红色网站的正面引导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红色网站的建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红色网站属于主题网站的一种,它的诞生使得思政教育彻底拜托了时空的束缚,并且让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生动,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和便利性得到极大提升,因而要充分发挥红色网站的积极作用。网民可以在网站的留言区,通过跟帖、讨论、发送电子邮件、撰写网络日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一热点事件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其他网友交换意见。个体的意见和观点会在网络互动沟通中不断融合,最终汇聚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也会对现实世界构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事件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那些涉及个人或群体利益权利的事件,又或是涉及历史与现实民族矛盾、文化冲突的事件,极易形成网络强舆论,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当然,我们要承认这种网络上的自由讨论,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压力减压阀作用,但也要认识到网络的隐匿性容易让这种讨论很容易脱离理性范畴,诱发大规模的失德行为,因而要通过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红色主题网站的作用,过滤那些虚假或负面信息,正本清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充分的信息,以帮助用户客观评判,理性吸收正确的信息,传递正能量。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道德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红色网站又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色网站的建设可以将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诉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为“交互式”、“引导式”的模式,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还可以开展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内容和形式是网站建设的生命线。

  在建设红色网站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坚持红色主旋律,但要立足学生的可接受性,使“红色网站”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拉近广大学生网民与主题网站的距离,提高他们对网站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认同度。学生们对于一个红色网站的基本诉求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希望能在红色网站上查取资料、获得信息等,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带来实际帮助;二是希望进入这样一个网络社区后,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三是希望对于时事焦点、热点问题能够及时获得满意的解读,并希望在可参与的情况下获得这样的解读。红色网站要想有效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必须以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建设,要扩大信息量,开设学术科研、就业指导、校园生活、人生导航、心理健康咨询等专题,不断增强服务性、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二,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打造一个集教育、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5.2.3 开展弘扬正气的网络文化活动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为网络文化的形成、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网络文化不同于我们常常言及的文化,而是一种蕴含着特殊内容和1传递接收数字信号为核心的一种新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结构,使得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多个领域发生重大变革,进而引起我们的思维观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改变。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虚拟性、交互性、平等开放性和共享性。民众在网络上可以摆脱社会身份给自己所施加的束缚,从而在不暴漏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自由发表言论,并与他人平等交往,而不受任何限制,这就是网络世界,一个与现实物理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显然,在这一过程中,网民随着接触网络信息越来越多,与其他网友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就会获得更多对自己而言,是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实物,还是情感。通过这一过程,网民会对网络文化有了感性的体验,并随着使用过程的深入,进而产生深深地认同,此时网络文化就已被网民建构进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并通过这种无形的力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对自身身份角色的认知。通过将现实世界中的身份一部分迁移至网络空间,进而建构其在网络世界中的新身份,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共有知识,并使之扩散传播,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至此,网络文化对网民的影响和传递机理就已十分清晰。

  和交互性有可能为负能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渠道,为此,有必要开展弘扬正气的网络文化活动,努力借助网络渠道将先进事迹传播到更多人心中,以正大光明之气荡涤社会浑浊邪恶之事。

  5.3 遏制网络“负能量”的肆意传播
  
  5.3.1 提高网络大众的道德修养
  
  网络大众是网络空间的主体,因而网络环境的道德水平高低取决于网络主体的道德水平与行为方式,可以说现如今,我国国内网络上存在种种失德行为与网民的整体素养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网络空间是以计算机、通讯设备为物理基础构建的,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并不直接接触,所以能够抛弃现实世界的身份角色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肆意而为。与此同时,网络又很难对这些失德行为进行实时的道德监督和评价,因此,培养网络公众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网络空间中存在的新问题,并用社会主义价值观解构这些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努力找到解决新问题的路径,提高网络民众的道德思维能力。同时也要通过一些宣传材料,引导网络公众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遵守各种网络道德规范。

  5.3.2 形成抵制腐败丑恶的网络氛围
  
  表面上看,氛围是社会流行的一种普遍风气,但实则不然。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简单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社会人,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基于分工的不同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受到这种社会关系的约束,个体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彼此影响,最后体现出部分生活方式的趋同与凝聚,也就是慢慢演化成一定的文化习俗,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越是经济发展,劳动分工水平越高,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越大,最后凝聚成的组织文化习惯就越强。这种组织群体的文化习惯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群体心理的认同,建构了个体的心理背景,约束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的选择,强力要求群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这一社会规范。在腐败泛滥的社会里,腐败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性行为,因而也必然存在着一种氛围,就是腐败氛围,即我们常说的腐败文化。一旦握有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入到这个氛围中,稍有不慎,就会被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走上腐败这一不归路。不仅如此,这些腐败者还会结成一个个一致对外的既得利益团体。只要进入他们圈子里的公职人员拒绝腐败,洁身自好,就会被他们给孤立起来,甚至联手逼迫其离去,这就是腐败氛围的可怕之处。各种腐败丑恶氛围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必然会让整个社会视腐败如理所当然的事,现如今一串串腐败窝案频繁爆发就是腐败氛围失控的体现。然而网络社会里,腐败氛围更是得到极大发展。我们不时会在网上看到种种公务人员腐败的新闻报道。对腐败分子的奢靡生活,权钱交易的详细报道令我们震惊的同时,也让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腐败已经如此严重了。长此以往,必将对腐败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对腐败份子奢靡生活的过于详细地描述,会给很多受众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一旦掌握社会公权力,就能够借助职务权利之便,获取难以想象的财富和美色。反腐败的不力更会让很多人认为腐败成本如此之低,但腐败的收益却如此之大。

  正是很多媒体对腐败事件报道的不合理,造成很多人虽然口头上反对腐败,但内心中却向往腐败,尤其在网络世界里,大家都能抛弃现实世界身份角色的约束,畅言自己内心真实想法,也就更为所欲为地表示自己也希望能够腐败一回。可见,对于网络上各种有关腐败、违法等罪恶事件的错误报道,都将扩大负能量在网络上的扩散,形成一种腐败罪恶的网络氛围,这必将影响到那些缺乏自辨自控能力的人。受此影响,做出错误的人生选择,走向错误的道路。为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审慎选择新闻素材,合理正确报道各种腐败违法事件,突出国家整治腐败的决心,以及腐败给自己及家人生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借此形成一种抵制腐败丑恶的网络氛围,即一日腐败,一生腐败;一人腐败,全家耻辱的反腐文化,并对腐败分子形成一种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充分发挥出网络反腐监督的功能。由于在网络中,每个人都能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有助于一些知情人士能够抛弃现实顾虑,敢于在网络上检举腐败分子,为相关纪检部门提供大量线索,推动反腐工作的开展。总之,不仅要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还要利用网络将腐败分子揪出来,更要通过网络改变社会的腐败氛围,治理社会上的某些歪风邪气,彻底有效地遏制腐败的蔓延。

  5.3.3 建立嫉恶扬善的网络管理机制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在现行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中,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是全国性的具有准法律性质的法规外,其他法规条文均为各管理部门针对本部门管理职能所创立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据此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虽然这已经初步建立起管理网络的法律体系,但这种多元立法主体局面必然存在因部门权利划分不清而造成的法律法规冲突,难以保证法规之间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毕竟是一种临时性、替代性和解释性条文,不具备正式法律文件的正当性、合理性和权威性,且执行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而要加快专门的《网络法》立法工作,尽早完成网络管理机制的法理化工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