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如何运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7 共543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借助新媒体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研究
【第2部分】 如何运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绪论
【第3部分】新媒体与抗压能力相关概念界定理论评述
【第4部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分析
【第5部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
【第6部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养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更加多样和真实的表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习、经济、交往、爱情等压力时,由于自身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处理好压力面前自身的行为,不能冷静处理,消极逃避。从而产生埋怨、焦虑、畏难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加之传统压力源的多样、严峻的表现,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压力问题成为大学生自身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确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解身心发展,保证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压力问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新媒体环境下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有利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本论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新媒体特点及压力教育理论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寻找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解决方法,重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压力源的分析,抗压能力培养的新媒体环境以及抗压能力培养的传统方法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上做到创新。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就业、学习、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竞争等给大学生成长带来重大压力。面临压力好多学生不能冷静处理,产生消极逃避的情绪,无法发掘自身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进而带来埋怨、焦虑、畏难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在新媒体技术形成一个全新的虚拟环境下,各式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为培养大学生抗压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和途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力能力培养问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应对各种压力环境,平稳完成大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1.1.2 选题意义
  
  国家的发展最终依靠的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而整体上我国青少年与国外同龄人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抗压力能力普遍不高、适应能力弱等特点,开展抗压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有利于在新媒体环境下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抗压能力培养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下,大众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高校心理抗压能力培养模式、途径、载体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忽视了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特殊性教育,从而导致教育的内容过于宽泛,形式陈旧,内容乏味,无法达到预期实效。如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有效借助大众传播载体中的新媒体技术突出作用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积极走向社会做出有益尝试。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有利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大学生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指以上这些方面内容得到综合培养、协调发展。2001 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压力承受力,抗压力教育已列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计划之中,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1]

  心理抗压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借助思想品德教育,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欠缺进行补充,形成二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在效果上的增强。同时,这种结合也将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和知识爆炸带来大学生对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影响,其中不乏消极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人们在对问题的处理以及各种讯息的获得的过程中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不可避免地面对各式压力问题,“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调节器”作用,可以把人们之间的动机、需要和行为做出重要的调整。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够以“反面动力”的形式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使大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力,用适当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获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这是促使大学生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抗压力能力培养,对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情况
  
  新媒体应不应局限于国内新出现的媒体,应该以更为严格清晰的逻辑表述为“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针对于本选题相关,重点列出有代表性的几位学者观点:

  关于新媒体及其在思想政治中的应用,匡文波教授从互动传播角度对新媒体概念进行界定:“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网络电视三种类型等外延”.[2]

  陈从楷教授在《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方面,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高度关注新媒体的运用水平,打造教育主渠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建立与完善信息监管机制。

  关于从挫折教育角度论述抗压能力的论述:苏州大学,梁青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出发,对大学生挫折类型及受挫后的反应作了列举和分析,分析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较低的原因,提出思想认知、指导思想、自我调适、人文关怀等九个方面的对策性建议。郑州大学,董小倩在《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指出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心理耐挫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在面临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时反映出心理困惑和问题。苏州大学,查伟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探析》中认为目前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学习、经济、就业、创业、情感、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待压力的态度也是比较积极,心态平和但或多或少都会对自身的成长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提出应对措施培养学生抗压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行学困生导师制、加强贫困生关怀制、设立心理解压中心以及加强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

  关于从挫折对抗角度对抗压能力的论述:张旭东、车文博认为,“抗压能力是在个体遭遇挫折情境时,有效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故又称挫折容忍力”.[3]

  冯江平对从个体适应挫折、抗拒和对付挫折能力方面解释抗压能力,认为“个体遭遇到挫折打击后,挫折容忍力愈强者,越能忍受重大的挫折,抗压能力也就越大”.[4]冯江平认为,抗压能力是个体对压力的一种可能性预知及挫折来临后如何应对抵抗的一种心理承受度,这种心理承受度随着抗挫折能力的增强而增大。李海州、边和平认为抗压能力是指主体在陷入失败挫折境遇时,消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承受住挫折、缓解压力,减少甚至避免失常行为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御挫能力。

  关于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书籍,专门培养抗压能力的着作比较少,多数以心理方面着作出现,心理学之外的论述多见于期刊杂志等方面,理论深度、广度不够,基本没有形成系统成果。如《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吴远、郝文清)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为新时期大学新生抗压能力培养,以及大学生个体成长提供针对性帮助。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完善要“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增加学生展现其个人能力的活动,在课堂和活动相结合的前提下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抗压能力的提高。

  1.2.2 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于压力及抗压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也形成了相应的研究体系,但对本选题的研究主要是单独于新媒体相关和压力理论两个方面,很少涉及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需要指出的是,国外新媒体特征的研究对其应用有很大帮助,国外压力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指导本文选题在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但这些研究成果或是囿于新媒体的某一方面,或是压力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相联系,又侧重于压力产生的原因,而对具特定环境下的特殊群体如何培养抗压能力研究却少之又少。

  关于新媒体,P.戈尔德马克最先使用“新媒体”区别传统印刷媒体,他把新媒体定义为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形态,本质上看,新媒体是基于数字的信息流。《新媒体百科全书》从历史角度分析新媒体的各种相关要素,对新媒体相关十二个类别的词条以及最新进展及研究成果进行专业解读,解释其思想和技术起源,涉及艺术与表演、电子商务、黑客行为、网络构建、软件系统等多方面内容。该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媒体可能会变旧,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消亡,这些媒体可以通过被修改和调整,进而被再现和再造。”[5]

  关于压力含义,最初见于工程学、建筑学。上世纪初,生理心理学家汉斯塞利首次提出压力的概念,指出压力是由生理系统中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而形成的,用以表示人体的过度负荷。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对压力的内涵做出相关的探索和阐述。Holmes 等对压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引入了“生活事件”概念,作为组成压力源的重要部分。Lazarus 等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个人评估这些关系是否繁重,是否超过他的资源,是否对他的健康产生危害。心理学中目前对压力的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关于压力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提出压力行为学说,认为人的本能是维持人一切行动的动力,当人面对压力时,人本能地向后退缩,并随之产生恐惧心理。西方心理学家,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个体微观压力行为及其理论,将压力产生的来源分为:外在情境压力、情境的评价压力、情境的反应压力、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压力。

  关于抗压能力培养方面:(1)探讨影响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涉及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2)探讨影响压力容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探讨生理因素对压力的容忍力的影响;探讨认知类型、人格水平等心理因素对抗压能力的影响;探讨噪音、音乐等环境因素对抗压能力的影响等。

  1.3 创新点及启示
  
  现阶段国内外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压力问题进行研究,论述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的理论,对于如何培养新媒体环境下抗压能力问题研究比较少见,即便有此类研究也是多侧重于理论,在实际的运用中,与新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不够,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针对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不能够提出有效的抗压能力培养措施。结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压力源的分析。大学生的压力一直都有存在,但是对其从新媒体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成为文章的另一个潜在创新点。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去中心化的特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规律等视角,分析大学生传统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独特表现,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针对性、有效性的必要前提。第二,抗压能力培养的外部条件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一个新环境,不同于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表现出特有的技术特征,因此在抗压能力培养上主要借助新媒体环境下各式新技术的特征进行抗压能力培养,可以成为本文的一个潜在创新点。第三,利用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心理抗压能力培养的功用,并与传统培养方法相得益彰,达到教育方法、培养手段的与时俱进,特别是注重新媒体环境下抗压力能力的培养措施的操作性,借用现代文明的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进行结合,使学生最终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对抗压力。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论文研究思路先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大学生抗压能力的深刻理论内涵,其次,梳理大学生来自学习、社交、经济和爱情这些传统的心理性压力源,并列举出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更加多样和更加严重的表现:接下来分析大学生抗压能力弱化原因,最后,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内容以及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本论文以大学抗压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运用普通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演绎推理法本文在心理咨询实践的基础上,以国内现有关于新媒体特点及压力教育理论逐步推理展开理论研究,得出值得借鉴的抗压能力培养理论体系,作为对策部分的理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普通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为基本原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压力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状况,结合相关心理学的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基础上,寻找解决方法,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对策进行研究.(2)资料查询法本文通过查阅学校图书馆、中英文期刊网、电子阅览室等相关论着、论述,系统收集、将所获观点进行整理分析,以求了解本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3)文献分析法主要研读有关涉及新媒体技术及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专着和论述,并加以分析,以求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