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束语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的重视。当今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面临的传统压力,伴随借助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扩散,变得异常严重,而且随之而来产生了许多有别于传统的压力,如信息压力,舆论压力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我国大学当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不够充分,而且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传统的抗压能力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环境,加之大学生不可避免遭遇或大或小的各种压力。因此,对于文章选题,可以说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该选题的研究还比较粗浅,文章之中一定会存在值得商榷的观点和结论,特别是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抗压能力培养措施的提出,只是从理论上得出可行性,在实践层面的操作性可能有待提高,此外,由于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不甚深入,对媒体技术在培养抗压能力方面的效用优势,也无法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继续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问题,探索结合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抗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纯婷。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
2 林春。 当代大学生挫折与抗挫折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
3 冯博。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
4 蔡金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
5 朱林。 当前高校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实证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
6 吴偲。 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引导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
7 师燕妮。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压力问题的调查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
8 施欢欢。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12
9 黄坚平。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
10 刘旭。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13
11 武利强。 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研究。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
12 梁青春。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问题探析。苏州大学学报,2010
13 陈晨。 当代大学生精神压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
14 张倩。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疏导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15 文丰安。 当代大学生压力之理性审视。 社会科学家,2009,10:63-66
16 赵波,陆晓花。 大学生压力应对与管理策略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10,07:36-40
17 莫税英。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追踪调查研究。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11-114
18 刘宝,和建华。 试析如何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魅力中国,2009,19:82-83
19 钟玮。 中职学生心理压力探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247-249
20 邹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
21 孙铭壮。 浅析民办高校大学生抗压力与挫折教育。 华章,2013,02:126
22 廖琳。 立足成才加强高校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的培养。 成才之路,2013,22:8-9
23 王迎春。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8-49
24 易招娣,方益权。 完善高校惩戒制度,提升大学生的抗压力。 法制与社会,2011,08:213-214
25 查伟大。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探析。 高教论坛,2012,06:132-134
26 王方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 中国成人教育,2013,04:25-27
27 朱运清,曹巧君。 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因子分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9-21
28 荆爱珍,申小军。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探究。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63-64
29 闭志友,旷文建,王家林。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效果的追踪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02:269-271
30 黄文明。 浅谈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新课程(上),2012,04:146-147
致 谢
两年半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如今已经完成论文的写作,此刻我心情十分激动,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回顾这段的学习生活,我觉得自己在知识水平、科研能力、为人处世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我要对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静老师。从论文选题、收集材料开始,到文章结构框架的修改,以及最后文章定稿,整个写作过程,李老师都倾注了她无尽的耐心和细心,她把自己的知识、观点都无私的贡献到此篇文章当中。这在我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成为我感激不尽的动力源泉。其次,我要感谢研究生院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在我两年半的成长中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这些温暖的关怀成为我困难时毅然前行的动力。最后,要感谢我论文写作中所引用材料、观点的作者,正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才得出我论文现在的成果。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还请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