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7 共6820字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分析
  
  3.1 大学生压力源
  
  使我们紧张或产生不良反应的各种因素我们都可以看作是压力源,这些因素既有突发的、持续性较短的压力,也有长期积累的压力,可能存在于人们自身,也会来自于外在环境与各种因素。国内有学者把压力源分为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和社会与文化性压力源。对于大学生压力来源,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22,8-9]或者来自于学习和个人方面,[23,48-49]学习方面诸如考试、竞争、课堂环境等,个人方面诸如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等;Abouserie 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社会相关的因素”,[24,213-214]Heinsetal 指出,学生的焦虑由两方面的压力引起,一方面是与学业期望及成绩相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与自我发展及维持人际关系相关的因素。[25,132-134]

  大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是心理性压力源。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对其抱有很大的期待,特别容易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交往与闭锁的心理冲突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学习、社交和物质消费等,这些基本的问题在没有得到良好解决时会对大学生带来各种压力,相应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1.1 学习能力欠缺与学习方式转变造成的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欠所造成。一是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应试技巧的培养,疏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学生对学习能力的理解也过于狭隘,在应试教育的错误引导下,误以为考试高分就是学习能力的突出表现,因而过分专注考试技巧的练习。二是学习内容的人为割裂。高中的文理分科式教育使得学生在大学以前的学习内容偏重于某一方面,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类培养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在问题认知,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完整性。因为学习环境、方法、内容包括一起共同学习的同学均已发生了改变,加之对环境的不适应,使得高校大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学习上的压力,并逐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26,25-27]

  3.1.2 社交能力欠缺与社交渴望造成的交往压力
  
  交往压力主要是由于社交能力欠缺所造成。较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这是大学生所期待的,同时他们也特别希望在此方面得到他人认可他们。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性格差异、交往技巧缺乏、生活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各异,使得很多同学在必要的社交技巧方面存在欠缺,造成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群体不接受欢迎。他们没有知心朋友,内心充满孤独和焦虑,进而将自己孤立,人际交往挫折因此而产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较多,比较自我,生活态度比较个性,可能会导致自身缺少认同的朋友;二是人际交往没有技巧,在言行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考虑集体也不关心别人,所以被孤立;三是适应不了与自己性格不同的学生,不适应集体,对集体这一种交往方式感到压力;四是只看重学习,没有其他的时间交朋友,从而产生一种孤独感带来的压力。

  3.1.3 物质需求扩大与经济实力有限造成的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与经济能力的矛盾所造成。当今一部分大学生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就是拥有物质财富多与少,因此滋生出严重扭曲的攀比心理。同时,新媒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在校大学生对物质的需求,好多本不需要的物质产品,通过新媒体接触到大学生。一些商家通过手机、网络、移动媒体等大肆进行产品营销,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接触的迅速而普遍,因此成为营销战略的主要受众。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无限被放大,好多非生活必需品也成为考虑购买的范畴。另一方面,大学生是还未完全经济独立的群体,经济能力不高成为物质需求过分扩张情况下的主要需求制约。长期处于这种“求而不得”的状态,大学生经济压力必然成倍的增长。

  3.1.4 爱情理想与现实落差造成的爱情压力
  
  情感压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大学的爱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所造成。恋爱已成为大学生情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情感的特殊时期,对情感需求很强烈,对他们来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熟,难免带来思想上局限,因此,外界思想容易影响他们并使他们困惑。有些大学生择偶心切并且盲目,为此深受感情困扰。大学生的爱情压力具体表现为很难与异性相处、单相思、多角恋、失恋、爱情与学习的矛盾冲突、爱情与亲情、友情的矛盾冲突以及性觉醒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等。这些情感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如精力不集中、神情恍惚、记忆力减退等,这些不良反应使他们学习和生活乃至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自杀等极端的行为。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会有恋爱之类的情感压力,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生理、心理成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理智脆弱与情感丰富之间的矛盾、道德规范与意识觉醒之间的矛盾。对爱情没有真正的理解、理想恋爱与现实恋爱之间的落差、恋爱观的不正确、对于爱情、友情和学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有很好的处理,这往往都是加重大学生情感压力的原因。

  3.2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压力
  
  传统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和经济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来说依然存在,并有了更加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有由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自身特征和信息传播方式给是学生带来的压力,如信息压力、舆论压力。一般而言,大学生产生压力主要由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主观因素两方面,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作为外因的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

  3.2.1 多元化带来“去中心化”使大学生标准缺失导致迷茫而产生压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去中心化”现象更多是众多信息主体及多元信息内容带来的。“去中心化”的名词,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非理性的、非统一的、反权威的、反绝对的”.这主要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无时无刻不是在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来对外发布、传播有感于自身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的“去中心化”,并非信息内容中心的消失和主流信息的完全消失,而是由高度集中控制的信息向分布集中控制转变,变得更加个体化和多元化,原有的中心意义被大大弱化或完全转向,直接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和呈现。

  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信息,以及信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的判断标准的转变。信息主体兼具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在上传、互动、创建、分享、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时,多点对多点的“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解构了原有的单一价值判断标准,这种价值标准的模糊也使得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迷茫,使得大学身对信息、事物真实性、价值性判断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去中心化”使得“信息权威”产生发布过程中经历由个人威权到媒体威权再到个人威权的发展过程,使得“威权”以动态地、迅疾地、更新状态呈现;在这一过程中,原本弱势的个体信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对 SNS、博客(Blog)、威客(Wit-key)、微博客(Twitter)等应用变得强势,新媒体环境下的任何个体都可以逐渐成为主角,即多元化呈现,因而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已显得不合时宜。这在大学生所面对的复杂生活中,也使得他们产生了比以往传统媒体下更大的压力。

  3.2.2 媒体传播的即时互动与自身信息消化滞后导致困惑而产生压力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各种传感器、信息终端和互联网等信息获取、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产生、发布,以及信息主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容易。产生信息的途径增多,信息主体交流的途径也在增多,个人甚至成为信息产生的主体和权威。快速增长的信息要求信息处理的速度也要不断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大量的信息得到有效处理,否则积攒下来的信息会给身处其中的信息主体带来负担、甚至形成压力。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好多社交软件以及应用程序都是基于即时信息发布和信息主体及时交流的理念下开发并发挥功效的。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迅速、海量特征也使得对其处理提出很大的时效性要求,互动式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一旦错过时机就失去了意义,此时的信息也不再具有价值。心理学实验证实,从信息主体的体验角度,3 秒钟是信息受体可以忍受的最大极限,而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在新媒体这样一个信息海量,传播迅速、互动即时的环境下,瞬间的信息处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规模不断增大,分析处理这些信息的时间也相应地越来越长,大学生由于精力和技术上的限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能全天候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其他信息主体进行交流,必然带来其对信息的消化的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新媒体环境给其带来的压力。

  3.2.3 资料信息海量与接收能力不足导致焦虑而产生压力
  
  信息压力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与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冒得所造成。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的快速推广,海量数据迅速堆积,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欠缺直接导致我们身处数据海洋,可能“被海量数据淹死”.海量信息直接带来信息的过度丰富和信息接受者相对的信息贫乏。这种信息获得上的不对称造成对所获得的新信息内容基本处于不知晓状态,因此产生一种由于不知道具体情况而被迫遵从的一种压力感。用社会心理学观点去看,这就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它会让信息获取优势强的人更强,弱的人更弱。拥有很多关注者的信息被传播过程放大,确实在媒体环境下和现实生活中引发舆论的一边倒,人们的理性将会迷失,成为“被强迫”的信息压力认同者。

  对于别人的建议或行为,人们经常愿意接受或学习,因为人们愿意去相信别人的信息,是对自己有用的。“这部分能作为最正确信息来源的群体就成了个体模仿和相信的人”[27,19-21].当一个人对群体的信息越相信,那么他对自己原来的观念的信心就越弱,也就越有可能处于随从地位。如果一个人的信息量不足,个体就会被新的信息冲击,这缘于信息传播中的“免疫理论”.如果我们的思想没有接受过他人的思想传播的锻炼与考验,一旦受到他人观点的侵袭,那么我们的态度就会很容易改变。

  3.2.4 虚拟空间的理想与现实状况的靠落差导致心理压力
  
  新媒体带来过于理想化的虚拟空间和虚拟化现实世界。一方面,理想化的虚拟空间,主要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或者多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主体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勾勒描绘出理想中的世界,他们“利用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方便地毫无痕迹地修改各种非结构化信息,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利用它们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22,8-9]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新媒体的信息源,这使得新媒体的信息具有复杂性、虚拟性。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也与传统媒体不同,不仅所传播的内容虚拟,而且其传播环境大多也是虚拟的,同样在此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在彼此眼中大多也是虚拟的,信息交流的对方都是未知的符号。这种虚拟角色带来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状况的虚拟化,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虚拟化的现实世界是新媒体环境下借助网络所营造出来的虚拟信息空间。在这个环境中,由于不知道真实的身份、信息的交流都很自由,这就让大学生感到很自由,甚至表现出在信息活动中很放任和肆意,这就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很满足,虚拟的信息空间对他们产生了极强的心理诱惑。

  新媒体打造出来理想化、虚拟化的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落差,极易导致青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产生混淆,表现出在虚拟世界中很开放而在现实世界中却很封闭,这都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进而使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上时空失控。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就会沉迷虚拟,远离现实生活,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在现实世界中去与人交往,甚至封闭自己的内心,出现抑郁的情绪,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3 大学生抗压能力弱化原因
  
  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是造成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做出不同的根本原因。有些人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顺利地渡过难关,而有些人则变得消沉。大学生抗压能力弱化的突出表现是情绪低落,在困难压力面前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一蹶不振甚至萌发轻生念头。因此,探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显得很有必要。

  3.3.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承受比以往更多的压力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与压力。传统环境下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物质压力等,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压力非但没有消失,而且还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放大。此外,新媒体技术由于其“两面性”,又给大学生带来信息技术相关的压力。

  首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有很多的期待,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交往与闭锁的心理冲突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生自身有着不同的精神压力,而不同的大学生的压力源也不同。根据现有的研究,本文对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的分析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归纳为社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交往压力、情感压力和自我压力等七大类别。其次,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自身规律,如传播效果的“池塘效应”规律、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规律等,使得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扩散,变得异常严重,随之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压力,如信息压力,舆论压力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3.3.2 个体缺乏对新媒体时代变化速度加快的心理准备
  
  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海量的信息、多元的价值取向相互交织,构成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尽管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新媒体环境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信息主体,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以及极其迅猛的技术发展,大学生在心理应对上还是显得缺乏准备。这种心理准备主要是心理素质的欠缺。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认知。任何一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表现出巨大的工具价值,并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对技术主体的巨大满足。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同样满足的大学生对于信息获取、传递、发布的需求,但这个过程中使得大学生产生对新媒体技术的过渡依赖,表现在对新媒体技术的物化形式严重依赖,如手机、电脑等。这种依赖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而对产生这种依赖心理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到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对新媒体时代下,技术属性缺乏正确的心理认知。

  大学生在心理让,没有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认为是信息处理途径的扩大,没有在心理上做出新媒体时代各项技术、各种信息的对人的地位,或者说在新媒体技术和人的相互关系上,没有做好准备,因此表现出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焦虑,进而带来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压力。

  3.3.3 学校缺乏受挫教育及应对心理困境的方法教育
  
  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难免会给大学生带来各种压力,对于这种心理困,目前高校也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

  一方面,挫折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很好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内在品格,使其成熟并自我超越是挫折教育的目的,这需要多方帮助和努力。而许多高校没有将挫折教育没有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之中。当前,在我国的大学中,仅仅在入学之处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虽然课程教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内容新颖并且符合主流思想,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以拿学分为目的,并没有考虑到这个课程对自己将来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把挫折教育放到公共课程中去讲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没有具体针对性的心理困境方法的教授。现有挫折教育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是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趣味性,二是在挫折教育的内容上不能够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方法上,教师通常采用全部讲授的模式,很少借助新媒体技术,而学生和以往一样主要是听和记笔记,缺乏思考,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3.3.4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大学生缺少压力体验
  
  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使得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过度的关爱,家庭成员倾尽一切所能为孩子提供各种保障。现在很多家长都努力地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好好的学习,以后能够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发生了,还是没有发生,家长都已经为其做好了一切可能存在情况的提前准备,这种生活上的“优越”使得独生子女缺乏一种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事物的正常判断,理所当然的认为生活美好,需要自己做的只是享受这种必然。父母这些行为使许多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正如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所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行为都是靠外力控制。在家有家长,在学校靠老师。孩子生活上不能自理,行为上不能自控,最终导致他们的情绪饥饿”.独生子女没能幸免的成为温室里培育的花朵,基本上剔除了一切逆境上的感受,自然不会感受各种压力。压力体验的缺失直接造成大学生本应具有的抗压本能进一步退化,甚至消失。当突然暴露于独立生活的环境当中,必然表现出抗压能力的弱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