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7 共7851字

  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
  
  4.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必要性
  
  4.1.1 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复杂形势,冷静面对压力接受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抗压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对复杂的形式有正确的认知。“人生逆境,十有八九”,在大学生将来的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当今的形势表现出社会节奏加快、竞争越发激烈、竞争与挫折无处不在。大学生的前进道路上肯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与压力。所以,只有保证大学生对所处环境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大学生在未来发展中,不折翅,不沉沦,创造辉煌。

  传统的学校思想教育通常忽略青少年个性心理特征,这是最宽泛地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形势教育。借助新媒体技术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很容易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贴近学生实际,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今社会的现实性,以及一些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压力。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生活的深入渗透,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人和事,通过更广阔的信息获取空间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新媒体的这些特性,很好的帮助了当今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加了他们对复杂形势的深刻认识,更加冷静地面对压力接受挑战。

  4.1.2 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心态,正确认识挫折
  
  对大学生进行抗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正确认识外部环境当中的各种事物,以及对信息的分辨能力。这里所说的提高大学生信息分辨的能力,主要是指在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过程中,提高对于压力事物的鉴别力,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关于压力及对待压力等相关信息的区分和鉴别。

  英国心理学家布朗曾说过:“如果没有任何阻碍,一个人便会继续保持其平庸、愚蠢、无想象力。而压力可能产生鼓舞的效果,成为人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23,48-49]通过大量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给人以适度的压力,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提升积极有效的抗压能力,增强人对逆境的承受力,而且还可以激起人们奋发向上的健康的心态。

  这就是心理学经常所说的压力的“精神补品”作用。这种“精神补品”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处理压力问题时发挥感性因素对抗压习惯养成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很好的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各种压力给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在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调节。同时,抗压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很好地阻止心理压力变成心理疾病,维护身心健康,养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具备正确认识外部环境的良好素质。4.1.3 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吸纳社会正能量新媒体环境下,带来最大的就是信息的大量产生、传递、扩散。对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大量信息的筛选能力,吸纳社会正能量,提前预热大学生向社会的过渡。大学生从校园向社会的过渡,不仅是活动空间的转换,更多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和身体上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大量信息的涌入,大学生会遇到各式的压力问题,从精神需求到物质生活,从思想意识到人际交往,这些都包含在海量、丰富的信息当中。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警醒,甄别大量信息的真假、价值,以此来对自己的需要、动机和行为进行调整。这个过程更需要“压力”的积极参与。诚如上文指到的“精神补品”作用,正确筛选信息,处理好压力问题,可以达到对大学生自身行为的约束,适当程度的动力转化等作用,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上的正能量。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压力,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筛选信息、抗压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学生学会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和规范条件下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掌握更好的方式去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取得很好能力去适应环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抗压能力培养可以提前使大学生接触到社会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使大学生形成对可能遇到的各式压力事物的正确的认知变得更加容易,而这一切都归因于大学生抗压能力的正确培养。

  4.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内容
  
  4.2.1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对价值取向多元化
  
  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引导和调节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理性地区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压力。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

  我党历代领导人都特别注重从哲学角度提出对群众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论教育。毛泽东曾经指出:“对我们的同志,应该进行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 .[26,25-27]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24,213-214]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具备了对周围事物进行正确认知的前提条件,才能对周围发生的事件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以做出适度的心理反应。因此,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价值观作用,让大学生具备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自身和外部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容面对复杂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4.2.2 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变化,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认知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且反映它的特性与规律,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首先,同样的外界刺激,针对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是由于他们对刺激的认知差异所造成的。因此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身处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有必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认知教化,以帮助其正确环境变化,培养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应用事物认知两个阶段的基本原理,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环境变化的深刻认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是我们认识的基础;人从本质上对事物进行的把握是理性认识,也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理性认识具有深刻、规律和指导性的特点。正确认知环境变化这一实践过程需要理论作指导,它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改变对外在环境的看法,这可以借助感性认识环节来完成。对于外界环境的认识,可以从对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问题收集入手,通过开展座谈会、问卷调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开始讲座等方式,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普遍压力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分析这些压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人员对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情况做出讲解,给学生带来直观有效的认知,从感官上带来深刻的印象。理性实践主要指的是“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基础、年龄特征、阶段性挫折问题及心理水平,开设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类型课程,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提高认知与实际的磨练结合起来”.[29,269-271]只有真正做到对环境变化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

  4.2.3 加强大学生受挫教育直面压力
  
  教育并不是教会学生某一个技巧,而是传授学生一种能力。挫折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教他们如何解决某种具体的挫折,而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教授他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认知、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挫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挫折教育中进行合理的引导很重要,同时,由于挫折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所以挫折教育也不只是教授大学生应对某些具体的挫折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而是要教导他们正确的和客观的看待挫折,并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妥善的调节自己、直面压力。

  因此,高校要在了解中央对于挫折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挫折教育的具体目标更加明确。以挫折教育目标为原则,重在通过挫折教育直面压能力的培养上。总之,高校应将引导大学生挫折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作为挫折教育的长期规划,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彻底改变挫折教育只帮助学生一时一事的现状,增强大学生直面压力的自信心。

  4.2.4 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缓解压力的方法
  
  进行心理调节可以有效缓解压力,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必要方式,传统的心理调节在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将新媒体工具融入到传统心理调中,会取得更加显着的效果。新媒体以其载体的灵活性,信息的丰富性,影响的广泛性对心理调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借助新媒体进行正确压力归因。客观地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并分清压力的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我们称之为压力的正确归因。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解决挫折的关键。

  如果一失败就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原因,不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那么当我遇到挫折时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就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当然,如果将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于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过分地自责,也是不对的,同1二是借助新媒体来进行自我宽慰。宽慰自己并不是让我们接受逆境,而是告诉自己不要沮丧,卧薪尝胆,最后一举突破逆境、战胜困难。新媒体环境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有足够多个案体证明个体面对压力挫折时进行自我宽慰的成功表现,这种在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得到的自我宽慰,通常会超常发挥积极作用,这就是一种代偿功能。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种功能,能使自己变得更加积极,激发斗志的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显着增强。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加强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他们一些技巧,如恰当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去适应一些青春期心理反常,使大学生知晓如何进行自我宽慰,如何掌控自己的人格和情绪,让他们的抗压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借助新媒体学会合理宣泄。狭义的挫折是指受挫折反应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所以,要想提高学生挫败承受力就必须学会消除由挫败带来的消极情绪,如果这些消极的情绪不能得到宣泄,不仅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还会出现心理失衡现象,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可以用新媒体的环境的信息传播广泛性和信息发布自主性,使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可以向别人倾述情绪,把情绪宣泄出来,这样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得到减轻或消除,使抗压能力得以提高。

  4.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措施
  
  4.3.1 加强对新媒体信息内容的监管,纯洁信息源
  
  加强对新媒体内容的监管,减少负面信息,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纯洁信息源。

  新媒体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空间,在此空间中信息受体者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地位,转变为主动搜索、修改、创作和发布信息的媒介使用者。海量信息当中,负面信息的存在不可避免。对于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要加强对新媒体内容的有效监管使其免于受到负面信息干扰。

  一方面可以规范信息内容的立法工作。为使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健康有序,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立法;调整现有的法律使它符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发展,如在《刑法》中适当考虑对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信息的量刑依据及处罚尺度;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管制行政诉讼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行政管理部门的司法监督和审查,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新媒体协会”促进行业自律管理。依法构建新媒体中间组织和自律性行业规范,从而在政府与新媒体行业之间搭建沟通渠道和桥梁,大幅度减少监管的运行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4.3.2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识别不良媒体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识别能力在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识别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运用各类信息媒介,对所需信息进行搜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并找出信息中有价值的东西,转化为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信息呈碎片化、冗余信息多,杂乱的信息环境使得信息的获取不再那么容易。然而大学生并没有树立信息整理与分析的意识,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较弱,因而使得各种无用的和虚假的信息都充斥于信息环境中,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还会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高校在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发挥积极的作用,过滤掉一些无用的、虚假的信息,摒弃一些可能影响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内容,为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信息整理和分析的意识,提高信息判断的能力,促进信息识别能力的养成。当前大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大学生知识的积累都是依靠对于信息的不断搜集、吸收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识别能力对与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对信息的运用建立在对信息的搜集、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只有对各类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才能够从中发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二是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价可以通过信息本身看出信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删去无用的信息,保存有用的信息,减少无用信息的内存占用量,提高信息使用的有效性,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判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4.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人文关怀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当自然科学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时,必然带来双向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成长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因素,同时也成为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的有力工具。斯诺曾经提出“两种文化”的命题,并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该是和蔼共生,互相促进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这从理论上找到了新媒体环境下给予大学生关怀的依据。同时,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8]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营建一个团结、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 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转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以促进抗压能力形成。

  首先,营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发展人、完善人、丰富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下,校园文化可以有效避免枯燥空洞的理论讲解,通过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发展,学校的设施、绿化等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和熏陶。此外,校园文化能使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启发学生的兴趣点,调节学生的情绪,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相互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关爱,及时疏导心理问题,排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压力产生正确的认知与处理,通过人文关怀化解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营造校园文化硬环境。校园建设要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使其新颖、时尚,具有现代感。通过校园整体设计,赋予校园以生命力,变静态为动态,避免生活单调模式乏味,心理落寞孤单的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式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现新的教育源泉,合理开发利用每一个角落,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氛围。

  例如,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里、餐厅里或者草坪上经过别出心裁的规划和布置,可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育人气氛。学校的后勤部门还有做好校园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使学校历史借助校园里树木花草增强人文和学术氛围。

  最后,丰富校园活动,充实学生生活。学校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营造人文气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上来。学校各部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情感得以熏陶、精神世界得以充实、道德境界得以升华。校园活动的种类很多,包括体育类、文化艺术类、创业类、学术类、科技类等。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特色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师范院校可以定期举行讲课大赛,这样学生在锻炼自己胆量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充实自己的生活理工科院校可举办科技节体育类院校可举行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富有创意和充满激情的活动总是能吸引很多同学的积极参与。同时,高校中有很多社团,如登山协会、话剧团、法律协会、篮球协会等,学校应重视社团,鼓励社团开展活动,以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4.3.4 大学生开展朋辈咨询鼓励自我教育提升抗压能力
  
  朋辈咨询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指“在年纪相当的同学朋友间进行相互的心理疏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同等效果的互助”.[29,269-271]“朋辈”是 “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一方面,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另一方面,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朋辈之间会有价值观念、生活理念以及经验的共识,在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上也更容易意见一致。[29,269-271]

  朋辈咨询始于中西方的学校中,美国大学里进行朋辈咨询的是经过培养的大学生,这是基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倾向于选择同辈求助的理论开展的,同辈辅导员在进行对象性心理疏导时容易取得更好的心理调节效果。[30,146-147]

  由于对高校辅导员服务需求的大幅增加,原有辅导员数量无法满足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所以高校中的朋辈辅导才有了广泛的应用。[28,63-64]

  一是开展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训练是同学之间开展的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通过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来完成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要结合所传播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开展集中式的媒体知识教育,使大学生对新媒体有正确认知,对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要看到其双面性,既要汲取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更要时刻警醒其负面作用。通过网络媒体、相关知识,进行大学生心理上的自我防卫、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

  二是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激励是指为了使同学在面对学习、工和生活时持有一个积极心态,在同学之间通过咨询等方式互相给予积极的刺激,达到对挫折、压力的正确认知。压力“ABC”理论认为挫折源的观念、看法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大学身之间开展有计划的互助式心理激励,使大学生通过自身言行举止,互相感染,在相互式心理激励中,达到对挫折源和所遭遇挫折的认知引导,减少挫折带来的不良影响。

  4.3.5 重视家庭教育使之从小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堂课就是在家庭当中完成的,可以说家庭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阵地。

  生活上,通过培养大学生独立的生存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生存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动手观念的养成开始。传统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养成了父母和双方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包揽生活当中本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而这种状况一直会持续到孩子的大学期间。所以,家庭应当每到遇到假期,当孩子与父母同处时,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协助家长共同完成家庭事务的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应完全包办,应该给出孩子独立处理问题时的知道意见或建议,教给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孩子对自己生活负责,达到独立生存能力的提高。

  经济上,通过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形成自身的良好素质。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德育在心里素质养成上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侈富裕的生活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贪图安逸的心理,这种心理极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时的沮丧、悲观甚至逃避。因此,家庭当中应当适当控制孩子的经济要求,用一些勤俭美德去抵制社会上的攀比腐化之风。通过日常小事的约束,达到孩子的勤俭意识,使其懂得要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习惯,和直面困难的意志。

  学习上,通过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为孩子心理减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家庭中父母希望孩子成功成材的心愿,往往成为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长期背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养成。压力带来的病态心理很可能成为某些大学生走成长发展的绊脚石,产生对社会适应的恐惧和耐挫力的减弱。首先,家长们应该避免以繁重的学习和社会竞争压力逼迫子女,不要过分灌输自身对子女成材的期望。其次,父母应该在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困扰时,对他们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其增强抗压心理。最后,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环境,正确认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完美,让孩子懂在心理上做好承受挫折的准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